演員的片酬按集來算,具體不是說,演多少集,就是多少錢的。
一般來說,都是依照演員實際的出演時間,比如電視劇的最終剪輯版,來給你算最終到手的片酬。
當然啦。
說的還只是這個時代。
如果放到以后。
208萬每集,也不是不可能……
尤其是當紅炸子雞,嗯,不是嶺南那道傳統名菜。
隨便拍個偶像劇,就能拿麻袋裝錢,紅彤彤的鈔票跟瀑布似的。
《漢武》拍得并不快。
無論拍電影還是電視劇,都不需要演員全程跟組。
劇本的分鏡頭還有片段,都是導演跟編劇提前弄好的,通常文戲一部分,武戲一部分。如果是比較復雜的場景戲,可能就需要演員全程跟組。
導演周梅給霍楚開出的片酬是,每集5800,他大概有10集左右的戲份。
但是這還沒算上補拍,拍下來應該能到手6萬這樣。
霍楚也是驚訝。
沒想到他娘的能拿這么多?
要知道在馮老炮那邊,呆個兩周,也僅僅兩萬塊……
江其濤還有意無意瞟著霍楚,這眼神好似在說:片酬還可以吧?
這個價格本身就是他為霍楚爭取的,如果給導演定。
就沒有那么多。
《漢武》投入資金5000萬。
但是大部分資金都是用來表現“漢武帝抵御外租入侵,平定邊疆叛亂”的戰爭畫面。
光是電腦特效的制作,就要100萬。
演員的片酬相對不高。
酬勞最高的還得是陳保國。
每集將近7萬……
其次就是歸亞雷,詳細數額霍楚沒打聽到,但肯定不會低。
他不懂球哇,如果懂的話。買足彩,到時候直接資本開路!
就怕結果是這樣的:我買三千萬德國贏,好有種!(上天臺)……
……
二月中旬,三九嚴寒。
橫店的天氣是又濕又冷,吸口涼氣,都能凍得咳嗽起來。
還好霍楚在京城呆得慣。
那邊是“干冷”,這里是“濕冷”,都是凍屁人的冷!
但是他抗凍。
哪怕面前有條江。
都敢跳進去冬泳……
以前霍楚就這么做過。
然后發燒了。
躺在床上,叫天不靈,叫地不應,覺得什么樣的白癡會做這事?娘里個乖乖,年輕的時候真傻。
秦王宮的攝影棚里,主創已經到齊。
陳保國很接地氣,披著塊絨毛袍子,蹲在那里邊抽煙,邊看著劇本。旁邊的造型師還有化妝師,不斷在他臉上涂涂抹抹,給他穿金戴銀的。
黏上兩條小胡子。
毛筆抹過似的粗眉毛。
這不?
帝王氣質不就來咯!
漢武帝嘛,劉徹。
“寇可往我亦可往!攻守易勢矣!”
這句臺詞響遍整個天南地北。
但是保國叔,脾氣似乎有些差,經常對著同事罵街:你拿自已當根蔥,誰拿你熗鍋呵!
他是地道的老京城。
京城是沒有臟口的。
可能這跟文化有關,句句沒臟字,句句刀刀見血,您信不信?
霍楚在京城呆的久了。
才懂點門道。
“蓋張紙哭得過兒了”,是說人沒精神跟要死了似的。“地了迫子”,是形容人矮戳丑的意思。
可是他還是覺得“丟雷樓謀”,“頂你個肺”這些更直接……
衛青,陸劍名。跟霍楚都是京影畢業的,這位看起來劍眉朗目的。
竟然已經41了!
“叔,你這扮相不錯。”霍楚瞅著面前的陸劍名,發自內心欽佩。
“君美甚。”
文縐縐的,直接給給他來了句文言文,興許是入了戲。
林凈姐姐也很美,同是校友,以前是南航空姐,這體態這長腿。氣質就是截然不同,狹長的單眼皮丹鳳眼很美,這才是東方古典美的眼睛啊!
不愧是“衛子夫”……
霍楚想起大洋彼岸,拍的那些玩意,這眼睛瞇成縫了都,垃里垃圾!
這部劇口碑雖然高,但也不是不無缺點,就如服裝。
沒完全參照漢代的服飾,懂歷史的人會覺得有種割裂感。
也就是瑕不掩瑜吧。
導演為突出人物形象,給霍去病增加皮草。其實大紅或者大黑的披風,更能顯示戰場的肅殺。
束發、軟甲、頭盔。霍楚站在那里,剛勁有力的手指提著口劍……
指節分明,青筋隆起。
試好妝后,導演周梅也是覺得驚了,沒想到他如此的契合形象,將那二十多頁劇本,遞給他的時候。
手都是有些抖的。
周梅問道:“你姓霍是吧?”
“是的導演,我是嶺南人,從小在那邊長大,也演過電影!”
“高大個呢,也不靦腆,你演這個霍去病呢,早年英逝的英雄。你可以有點內斂的感覺,霍去病年少封候,戰無不勝,深得皇帝寵信。
“他出身名門,事業很順利,你懂我的意思吧?因此這就造成他的性格缺陷,有些自私,自大。
“霍去病是個心狠,果敢的將士,甚至敢把李敢殺死……”
導演忽然對霍楚很有好感。
不卑不亢,這是演員很重要的特質。
于是拉著他講戲。
霍楚歷史知識儲備不高,至于霍去病究竟是“出身窮苦”還是“名門貴族”,這點就沒怎么搞得清。
但是你是導演,你說了算!
還沒等她唾沫橫飛講個休停,江其濤就坐不住了,把霍楚搶過來:“好歹讓人小伙汁休息休息嘛,大老遠跑來不累啊?
“你的造型不錯,我給你拍個照吧。你站在那里擺個pose,手抬高點,臉往左點,你能不能笑笑。”
霍楚:“……”
周梅:“……”
還說讓人家休息!
你就是想拉著人小伙子滿足你那奇怪的拍照癖吧!
好不容易拍完照。
江其濤兌現承諾,說什么也要打電話給報社,請記者專訪霍楚。
若是沒有他,手上這臺昂貴的“尼康F6”,早就不知道在哪個販子手上了,他很感謝霍楚。
也想借著這個事。
給《漢武》進行宣傳造勢。
這年頭最吸精的新聞,除了那種奇奇怪怪的明星緋聞,就是男性補品。剩下的就是這種“正能量”的事跡,網民們都是年輕群體。
最愛瀏覽這些信息。
而且也沒什么好用的社交媒體,微博沒出,土豆沒出。有個叫“天涯論壇”的,很古早的,這會《明朝那些事兒》還沒開始連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