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沒有管不好的孩子,只有做不好的家長
- 這樣管,孩子就會有驚人改變
- 高軼飛編著
- 14857字
- 2023-06-15 11:14:44
其實根本無須刻意觀察,孩子就能感受到我們太多的東西;其實根本無須刻意模仿,孩子就復制了我們太多的行為。我們想要怎樣并不重要,孩子從我們的行為中看到了什么、學到了什么才重要。沒有管不好的孩子,只有做不好的家長!在孩子面前,我們必須小心,必須考慮自己這樣做對孩子意味著什么。
有什么樣的家,就有什么樣的孩子
孩子的健康成長,尤其是孩子健康心靈的形成,往往取決于孩子是否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取決于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否合理。
這是一個真實的、關于死囚的故事。他叫梁小丹,出生在遼寧丹東,很小很小的時候,他的父母就離婚了,而他人生的悲劇也就此開始。
他被判給了父親,跟著父親及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他父親的性格乖張暴戾,從不允許母親來看望他。在他童年的記憶中,母親就只來過一次,那是他8歲時候,母親偷偷到校門口塞給他兩個梨,那兩個梨就是他童年中對母親的所有記憶。而就因為這兩個梨,他被父親暴打了一頓,打斷了一根皮帶。從此以后,母親再也沒敢來看他。
他就在父親的皮帶下慢慢長大了。疏于管教的他染上了不良習氣。在這時,他的父親、爺爺、奶奶在同一年去世了,他人性善良的一面被親人的離世喚醒了。他找了份工作,而且非常努力。有一次,他拾到了裝有一萬元錢的錢包都毫不猶豫地還給了失主。
可在這時他卻得了肝炎,并被單位辭退了。萬念俱灰、生活無著落的他選擇了搶劫,在實施搶劫時,他殺害了一名年僅19歲的大學生,被判了極刑。在監獄里,他認罪伏法,但想見見16年未曾謀面的媽媽。于是一個死囚找媽媽的故事牽動著丹東大地數萬人的心。
最后,他的媽媽帶著無比的悔恨與自責出現了。
我們沒有必要再去責備這位可憐的母親,但是不是應該深思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梁小丹不是在這種家庭環境中長大,如果他的父親不是用那種方式管教他,那么結局會不會大不一樣呢?從這個真實的案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說,孩子的命運、成長方向就取決于他的家庭環境。
家庭環境,這個概念主要包括家庭的經濟條件和父母的文化程度、思想道德水平、行為方式、生活習慣、家庭氣氛、教養方式等。其中,經濟條件如果不是入不敷出、生活難以為繼的話,對孩子教育的影響關系不大,而父母的文化程度、思想道德水平、行為方式、生活習慣、家庭氣氛及教養方式等則對孩子的影響非常重要。
在家庭氣氛方面:一般和睦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業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庭氣氛,對孩子的性格有積極的影響;相反,父母間的爭吵、隔閡、猜疑甚至關系破裂(父母離異或父母病故)會令青少年的犯罪率增高。
在教養方式方面:父母比較民主,則孩子獨立、大膽、機靈,善于與別人交往協作,有分析思考能力;父母過于嚴厲,經常打罵,孩子則頑固、冷酷無情、倔強或缺乏自信心及自尊心;父母過于溺愛,孩子就任性、缺乏獨立性,情緒不穩定、驕傲;父母過于保護孩子,則孩子被動、依賴、沉默,缺乏社交能力;父母教養意見有分歧,孩子就警惕性高,兩面討好,易說謊,投機取巧;父母支配型教養孩子,孩子就順從、依賴、缺乏獨立性。
總之,家庭環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要想孩子健康成長,首先就要讓孩子有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有個值得效仿的榜樣。那么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1.夫妻相敬相愛
夫妻應該相敬互愛,而且要公開地讓孩子看到這種深厚感情。比如,父親在生活中多照顧妻子,逢年過節向孩子的母親贈送禮物,出門時給她寫信等。如果一個孩子了解他的父母是相親相愛的話,父母就無須更多地向他解釋什么是友愛和親善了。父母的真實情感流入了孩子的心田,從而有益于他在將來的各種關系中發現真摯的感情。
2.夫婦共同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是父母共同的責任,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在家務和養育孩子方面妻子要比丈夫付出得多,這樣做是不好的。一個良好的家庭里,丈夫應該自覺地幫助妻子,這樣不但會贏得孩子的尊敬,而且會使夫妻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撫養教育孩子,幫助妻子就是對孩子的愛。
3.身教勝于言傳
父母需要主動地將基本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示范給孩子,以便于孩子在社會上成長。當然,身教勝于言傳。當我們把垃圾放入垃圾箱里,孩子也會這樣做;而如果我們隨處亂丟的話,孩子也會亂丟雜物。如果我們待人接物彬彬有禮,助人為樂,處世豁達,我們的孩子也就有可能成為這樣的人。孩子在潛移默化地模仿著我們,因此我們需要使自己成為好的榜樣。
孩子從他的家庭環境中可以學到許多東西,家庭就是孩子的整個世界,因此,父母們要注意身教重于言教,給孩子創造好的環境,這樣孩子的心智才能健全。
這第一任老師,你做得夠不夠好
常言說,身教勝于言傳。古人曾說:“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雖令不從。”
研究表明,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舉止言行,當好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打上深刻的烙印。資料表明,父母的影響常常會讓孩子終生難忘。孩子是一面鏡子,他因為你個性的優點而閃光奪目,也因為你身上的瑕疵而暗淡無光。
由于中國長期以來的“男主外,女主內”思想的影響,相當一部分家庭中的父親認為,教育孩子不是我的事,是他母親的事。事實上,父親和母親在家庭教育中同樣重要,缺一不可。
心理學是怎樣論述男性和女性的氣質差別的呢?
男性勇于冒險、富于智慧、大度、堅定、勇武和易暴躁;女性穩重、溫柔、服從、忍耐,易焦慮和自卑。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的氣質特點是互相補充的,各有優秀的一面,又都有缺憾的一面。因此,希望我們的后代能夠兼收并蓄,揚長避短,在勇于冒險的同時又不失穩重,在堅定、大度的同時又能忍耐、服從,這就是我們說父親和母親都要參與家庭教育的原因。
一天,在兒童樂園里,一個父親帶著兒子到這里來玩兒。這時幾個兒童在一種大型攀爬器械上爬得正高興,這個孩子看到別人玩兒得開心,自己也要上去,可是上去以后又害怕了,不敢往前爬,說:“爸爸,快抱我下去。”
爸爸回答:“下來干什么?沒事兒,往前爬!”
可是媽媽心疼,馬上把孩子抱了下來。
男人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有自己獨特的交往方式和活動內容,他們有時把自己變成“大男孩”“大朋友”,和孩子一起跑跑跳跳,做各種游戲,有時和孩子一起修理各種玩壞的玩具,有時他們會極有耐心地回答孩子們提出的各種“為什么”。當然,在母親眼里,父親對孩子的要求有時是近乎“苛刻”的(如前邊的例子),但正是在這些活動中,培養了孩子們活潑、勇敢、自信、智慧等多種心理品質。
有人經過觀察后發現,男人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很少問你冷不冷、熱不熱、想吃什么東西嗎、渴不渴等生理性問題,而是將注意力放在“向外”“向前”上。因此,也有人說,勇敢、幽默、豁達、自信等品質很難從母親那里得到。
我們之所以強調父親參與家庭教育,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是,在我國的托幼機構中很少有男性工作人員,基本上都是女性工作人員,這就更加減少了幼兒與男性接觸的機會。這對男孩子的損失尤其重大,因為他完全沒有可模仿的榜樣,不知道男人應該怎樣待人接物和處理問題。這種情況對女孩也是有損失的。研究發現,這種女孩長大成人后,在男人的面前往往感到手足無措,經常出現緊張和羞澀。
因此,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父親都應該積極參與教育,發揮父親的作用。如果再深一步討論的話,可能問題更加嚴重。資料表明,有極少數男孩因為很少接觸父親,性格中多數是女性特征,甚至發生性別角色混亂,長大后在戀愛與婚姻中會遇到困擾和障礙,后果相當嚴重。因此,我們懇請那些終日忙于工作、生意和社會交際的父親們,每天至少拿出兩個小時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
現在,中國的大部分男人對家庭是很重視的。他們很多人都打破了父輩的常規,比任何時候都積極地參與撫養自己的孩子。在他們的孩子出生之前,很多男人陪伴他們的妻子做產前檢查和參加分娩課程。一個世紀前,很少有父親親眼看到自己的孩子出生的情景,而今天,如果哪個父親不在現場,就會讓人感到意外了。
因此,爸爸這個詞可解釋為連接、撫養、情感參與、支持、建議和保護。當更多的父親參與他們孩子的生活時,孩子們才會進一步地認識到這個詞的意思是男子氣質。在這個時候,父母們可能才會發現,養育孩子其實就是教育他們自己。
孩子要在爸爸身上得到什么呢?
根據調查,孩子最希望得到的品質大多數都是在他們的父親那里學到的,用孩子的話說,有16種品質是他們希望從爸爸那里看到的:
1.認真對待我們如同我們對待自己;
2.為了我們做個有同情心的建議者;
3.向我們顯示你愛我們,且是真誠的愛;
4.向我們提供安全和保護;
5.相信我們和信任我們;
6.處事利落和不做工作狂;
7.接受我們為獨立的個體;
8.尊重我們的權利和我們的意見;
9.向我們展示你有幽默感;
10.確信擁有希望;
11.與我們一致;
12.記住做什么事都童心未泯;
13.承認你的錯誤且不要做個十全十美的人;
14.允許我們犯自己的錯誤;
15.要輕松愉快;
16.在我們面前不要議論媽媽。
90多歲高齡的日本“育兒之神”內滕壽七郎博士幾年前來上海參加“兒童心理健康展望研討會”,他說:“孩子是反映父母心靈的鏡子,如果母親心神安定,孩子也會從容不迫。”在《育兒原理》一書中,他建議父母們,0~3歲孩子的教育,母親要用溫暖的眼神去傳達母愛,以豁達、自然的心情去養育嬰兒,并注意孩子1.5~2.5歲期間萌生的自我意識,這是極為重要的。他提醒父母,3歲前不要體罰孩子,這是大腦與心理發展的關鍵期;4歲前不需“言教”,3歲前后用“不行”這個詞進行教育還行不通;小學1~3年級不要再去幫他做任何事情;小學4~6年級,孩子智力開始發達,同時開始確立自我意識,并產生自尊心;初中生隨著激素的激變,情緒變化會很激烈,教育的主角應從母親轉移到父親;高中生開始進入成人準備階段,父親的生活態度最能在孩子身上反映出來。
如果父親不積極參與教育,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就很難培養起來。很多父母總是憂心忡忡,抱怨孩子自護能力差,經常責怪學校、責怪社會。可是只要認真地檢查一下自己的行為,原因就出來了。
事實上很多父母不明白,孩子比成年人動作更靈敏、反應更快。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不少大人被砸死了,而孩子躲在安全的角落里幸存下來。再如納粹分子在剿殺猶太人時,很多大人被逐出了家園,而機敏的孩子像小動物一樣四處躲藏,避過災難。
心理學上有“防御反射”之說,靈敏地避開危險是孩子的天性和本能,可是父母卻抓住孩子不肯放手,這恰恰扼殺了孩子這種與生俱來的本能,造成可悲的天然能力退化現象。
很多孩子身上常常出現“不敢”的現象。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敢”,而是父母首先“不敢”。
比如說,許多父母出于對孩子的疼愛和遷就,不讓孩子單獨睡覺,理由就是“孩子膽小,不敢自己睡覺”。其實孩子的這種“不敢”首先是父母“不敢”。一般來說,10歲左右的孩子不應該再與父母睡同一個臥室了,可是在“不敢”的理由的支配下,孩子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與父母同床而眠,直至長到十五六歲。
這是不好的。父母應該明白,孩子越大,其“不敢”的影響就越大。心理學上,這種情況被稱作“分離焦慮”。這種情況如果很嚴重,孩子就會產生戀母或者戀父情結,生活不能獨立,以致可能婚后對妻子或丈夫過分依賴,有時甚至出現人格缺陷,表現出過分的占有欲。
了解了這些,身為父母,就應調整一下自己的“不敢”情緒。因此,父母應該要求孩子到他自己的房間去睡。
孩子要在爸爸身上得到的并非我們所想象的那么神秘,大部分品質通過我們謙虛謹慎地努力是可以獲得的。但另一方面,很多孩子仍渴望他們的爸爸更多參與他們的生活,正如現在的爸爸渴望他們的父親更多參與他們的生活一樣。這種不幸的渴望循環到今天,看來應該被打破了。
盡管沒有一個父母能夠“十全十美”,可是我們可以盡量做與孩子們相關的事情。父親節是一個機會,父母可以直接問孩子,他們要發展什么樣的品質,并且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如果父親接納孩子的建議,就能夠成為孩子們真正想要的爸爸了。
總之,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孩子會不自覺地效仿父母的言行,因此要求孩子不要做的事,父母首先就不能做。另外,父母對孩子要講信用,答應了的事一定要兌現,不答應的事就一定不去做。這樣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會有威信,在以后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才能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教育。
教誨是條漫長的道路,榜樣是條捷徑
家長們可能都遇到過類似的事情,有時我們與孩子嬉戲,一個玩具掉在地上,想讓他撿起來。孩子可能會伸出小手,指著玩具看著我們咿咿呀呀的,那意思大概是讓我們去撿吧。而如果這時我們不經意地用腳踢一下玩具,孩子就會興奮地學著我們去踢。這下可好,再怎么讓他撿都不會撿了,他會踢著玩具滿屋子跑。
孩子往往缺少辨別是非的能力,他們總是在無意識地模仿父母的行為,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
每次看完報紙,圖圖爸爸就隨意放置到沙發、茶幾上,絕不疊整齊放回書架;脫下的衣服和買回家的東西隨手一放就完事大吉。無獨有偶,圖圖畫完畫或玩完玩具也從不收好,床上、地上、桌上難以找到一塊整齊的地方。面對家里的殘局,媽媽常常是一邊收拾一邊提醒圖圖:“這件東西你從什么地方拿來的,玩兒完以后還要放回去。”
圖圖走到哪兒就把東西扔到哪兒,這筆“賬”應該記在爸爸身上。正是爸爸隨手亂扔東西的做法給孩子做了壞榜樣,并使圖圖在潛意識里將“無序”、缺乏自理和把責任推給別人看成是理所當然。盡管媽媽一再強調,但是,媽媽的“言傳”最終難以抗衡爸爸的“身教”,爸爸的不良習慣還是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
萌萌想給芭比娃娃穿粉裙子,表姐薇薇則要給娃娃穿紅裙子,萌萌說:“娃娃是我的,我不讓你玩了。”薇薇很生氣,把粉裙子扔到地上,還使勁踩了兩腳。薇薇媽媽要薇薇向萌萌道歉,薇薇卻理直氣壯地反駁:“不!你上次把我的畫撕了,不是也沒說‘對不起’嗎?”“那是因為你畫畫不專心……”媽媽辯解說。
媽媽要求薇薇道歉,然而媽媽的言行卻不一致,為自己的行為找借口,恰恰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極為不良的示范,以致薇薇學著她的樣子,死不認錯。薇薇的行為正是媽媽的翻版。
教誨是條漫長的道路,榜樣是條捷徑。
在一個家庭之中,如果說男孩的成長是從模仿父親開始的話,那么,女孩最容易模仿的對象就是母親。父母的人生觀、價值觀,待人接物的方式,舉止風度,都將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當他們成年以后,父母的影響就會在他們身上開花結果。
趙小蘭隨同家人來到美國一年后,入境隨俗,也想舉辦一次自己的生日派對。她跟媽媽講了這個愿望。媽媽表示完全贊成,并親手做了奶油蛋糕,準備了生日蠟燭和晚會帽子,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同美國孩子一樣,熱熱鬧鬧地做一次接受別人祝賀的小主人公。
許多邀請請柬發出去了,趙小蘭期盼著客人們的到來。不料,生日派對那天晚上,望眼欲穿,只有兩個同學來了。趙小蘭的心情跌到了谷底,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媽媽的心靈感應到了女兒的心靈,卻不動聲色,照樣舉辦生日派對,照樣切蛋糕,照樣唱生日快樂歌。母愛并不是一個模式的,趙小蘭的母親愛女兒,用自己的言行,向沒有成熟的孩子灌輸了處變不驚、不卑不亢、自尊自重的生活方式。母親讓孩子愛惜自己,尊重自己,保持尊嚴,讓孩子保持自己的價值觀,知道要為更美好的事物奮斗。因此,面對其他人時,孩子不會示弱,要自重,言行得體,不做讓自己感到難堪的事情。好的父母會讓孩子清楚地懂得,我們來自一個有教養的家庭,要儀態端莊,舉止正確。
孩子是否以自己的父母為榮,父母身上是否有足夠的精神營養供孩子汲取,這些都是重要問題。那些以父母為榮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起較高水平的自尊,并對自己產生較高的自我預期。
對于家長來說,教養兒女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孩子模仿父母,我們不能禁止孩子們模仿,相反,我們應該讓自己值得模仿,哪怕是我們行為中最微不足道的細節。
小吳是一位很有才華的女性,在一家廣告公司做文案工作。她有一個5歲的小女兒,一家三口,生活得很幸福。大學時代的自由生活,使她養成了不拘小節的習慣,說話直接尖刻,從不顧及別人的面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按時吃飯、通宵熬夜的事兒也時常發生。先生提醒過她多次,可小吳當時答應得挺好,一轉身就又忘記了,繼續我行我素。
在女兒上幼兒園大班時發生的一件小事,使小吳徹底改變了自己。
在一次家長會上,老師告訴小吳:“你的女兒很可愛,非常聰明,老師教什么東西她差不多都是第一個學會。但是她和小朋友們相處時不太合作,昨天一個小朋友要和她一起玩拼圖,她竟然說‘這是笨人玩的游戲,你醒醒吧’。”小吳驚出了一身冷汗,天啊,這不是自己的口頭禪嗎?先生提醒過多次,可就是改不了。女兒這么小就目中無人,長大后不在社會上碰壁才怪,等她性格定型之后,再矯正肯定是事倍功半,看來從現在開始,就應該注意要在女兒的教育上下功夫了。
小吳知道女兒的一些小毛病都是從自己身上學來的,要教導女兒,首先自己要改過,否則,不光影響自己的個人形象,還將影響到女兒的一生。
從此以后,只要女兒在身邊,小吳就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說話輕聲細語,對先生和女兒堅持“多稱贊,不挖苦”;每天吃過晚飯后,一家人在小區周圍散會兒步,回家看看電視,看看書,安排女兒睡覺后,自己也按時休息。一開始時,小吳總是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但時間長了,自然形成新的習慣,不僅僅是做給女兒看了。單位里新來的大學生還總是贊嘆“吳姐做人寬容體貼”呢!更重要的是,女兒在上小學的時候,不知不覺地,已經變成了一個文靜可愛、樂于助人的小姑娘,有規律的作息生活更給了她一個健康的身體。
孩子模仿父母,最初并不會鑒別分辨。父母希望孩子學的,他會模仿;擔心他學的,他照樣會模仿。這時候,父母僅僅是在口頭上禁止是沒有效果的。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如何還能要求孩子做到?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朱慶瀾先生曾經明確指出:“無論是什么教育,教育人要將自身做個樣子給孩子看,不能以為只憑一張口,隨便說個道理,孩子就會相信。”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學兼優,首先,爸爸媽媽要作出表率來。
父母立場要一致
《紅樓夢》的《不肖種種大承笞撻》一回中,賈政為了教育寶玉,決定對其實施“笞撻”。聽到消息的王夫人急忙趕來阻攔,威脅道:“既要勒死他,快拿繩子來勒死我,再勒死他。”這樣的情景即使在今天也不少見,中國的父母在教育方式上自古便存在分歧,常是一個要管,另一個則要護,而這種教養方式埋下的隱患也隨之誕生。
朋友的孩子今年9歲,由于平時朋友夫婦工作繁忙,無暇照顧他,就將孩子送到了省城最好的封閉學校小學部上學。這個孩子著實不讓父母省心,在學校里根本就待不住,常常偷偷爬出校門給爸媽打電話,今天說腦袋疼,明天又是肚子疼。偏偏孩子的媽媽特別寵著他,只要孩子一說不舒服就不顧一切地從幾十里外的縣城趕過來,結果來了之后才發現孩子根本什么事也沒有。因此朋友生了不少氣,可每次想教訓一下孩子時,做母親的就不顧一切地上前阻攔,于是每次的教育都不了了之。這孩子也算把母親看透了,于是不管白天還是晚上,一次次地往家打電話。前幾天,朋友夫婦剛剛看完新聞聯播,又接到了兒子的電話,說他胃疼,做母親的又急了,就要披星戴月地趕去省城,硬生生地被朋友給攔了下來。孩子母親便開始痛哭流涕。后來,還是托省城的朋友把孩子接了過去,孩子媽媽才安靜下來。
還有一位朋友,他的孩子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就管不了了。這個小男孩長得好看,又聰明伶俐,可就是不愛寫作業。每次爸爸剛說孩子兩句,媽媽就已經淚兒腮邊掛,氣得爸爸直搖頭嘆息。也是因為不能完成作業,老師將孩子的媽媽叫到了學校,剛剛在她面前批評孩子兩句,這位媽媽又抽泣起來。這樣幾次之后,嚇得老師再也不敢叫家長了。所以孩子的壞毛病愈演愈烈。現在,這個孩子在家里已經無法無天了,天老大,接下來就是他了。前些日子,朋友自嘲似的拿來孩子的家庭作業給大家展示,皺皺巴巴的本子上寥寥寫了幾道題,高興就戳上幾個字,不高興的地方就空著,然后在每篇作業的下端是他媽媽瀟灑地檢查作業之后的簽名,老師對此也無可奈何。一個原本聰明可愛的孩子就這樣成為讓人頭疼的問題生。
人從小就具有自我保護的本能,懂得“趨利避害”。當孩子犯了錯,父母中一方責罰他們時,孩子會本能地尋找庇護。此時如果另一方站出來跟愛人“唱對臺戲”,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懷。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慣性思維——總會有人來幫我,即便我做錯了。父母對待孩子的立場分歧容易讓孩子變得遇事就依賴別人,喜歡逃避,甚至養成回避性人格。
事實上,不少父母都在這個節骨眼上犯了錯誤。譬如,媽媽在教育或責備時,爸爸站出來替孩子說話;或者是在爸爸責備孩子時,媽媽站出來替兒子鳴不平。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還有很多。
孩子吃了晚飯坐在電視機前不肯起身,媽媽便催促孩子去做功課:“不要再看電視了,該去做功課了。做完了好睡覺。”孩子不起身:“我看完再去!”媽媽堅持說:“看完這個節目,就很晚了,還能做什么功課!快去,聽話!”兒子正在猶豫,這時,爸爸卻在一旁調和:“讓他看完算了!”兒子當然也就不起身了,結果功課也就不要做了。
在花錢上也常出現這種不一致的現象。孩子跟媽媽要錢買新運動鞋,媽媽認為舊的沒有破,可以穿,不必買,因而不給錢。孩子又去找爸爸,爸爸經不起他的糾纏便給了。
這是兩個常見的例子,夫妻雖然沒有爭吵,但是給孩子的不良影響卻是一樣的。這使爸爸(或媽媽)在孩子的心目中沒有了威信,孩子有了依仗,可以不聽爸爸(或媽媽)的話,助長了孩子的任性和嬌氣。而且,這樣會使得孩子無所適從,更重要的是助長了孩子不聽話的表現。因為既然爸爸認為媽媽責備的不對,或者反過來,媽媽認為爸爸的責備是不對的,那么孩子當然可以不必聽了,因而孩子的錯誤或不良習慣也就得不到糾正,而且會對父母的意見和責備都置若罔聞。
有時,孩子還會利用父母的意見分歧來操縱父母,他們甚至可能用挑撥離間來脫身。比方說,爸爸對兒子的功課要求非常嚴格,但媽媽覺得丈夫給了孩子太多壓力。
做功課時,孩子說他“英語很爛”,并抱怨老師教得不好。這時爸爸批評他,要求他端正態度,認真學習,提高英語成績。孩子沒有理會而是去找媽媽幫忙。這時媽媽跳了出來,說:“你還想他怎樣,他已經做得不錯了!”爸爸反駁:“如果他做得好,他就不該抱怨老師,他應該有更好的成績。”現在矛盾轉移了——爸爸媽媽開始針鋒相對。媽媽立馬回應:“是你對他的要求太高了,所以他才會這樣,你過分嚴厲了,對他太苛刻了!”而這個時候,孩子卻躲一邊看電視或上網打游戲去了,而不是在做他應該做的功課。這種情況就是焦點擺錯了地方。孩子惹出爭論以后,他開始逃避應守的紀律,而且沒有被追究責任。此外,夫妻針鋒相對造成的緊張往往導致孩子更加沖動。如果父母更專注互相爭斗而忽略了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那么孩子是不會進步的。
所以在教育孩子時,父母一定要達成一致,任何一方在教育孩子時,另一方都不應該出面袒護。即使爸爸或媽媽責備得不對,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糾正,甚至是爭吵。這樣既會損害對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使對方日后無法再對孩子進行教育,也會傷害母子或父子感情。
那么在具體問題上出現不同的看法,爸爸媽媽應該怎樣處理呢?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在一方責備孩子之后,在孩子不在面前的時候,另一方再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對方討論,以取得一致的看法,避免日后重蹈覆轍。
當然,孩子畢竟是孩子,總是在不斷犯錯、不斷改正中慢慢懂事,慢慢長大,所以做父母的應該有足夠的耐心和寬容,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在曲折的旅途中,在父母嚴中有慈的愛的陪伴下,步入他人生中的一個個成功的終點。
父母之間的矛盾別當著孩子面解決
有的父母總是嫌棄自己的孩子脾氣很暴躁或者是無法跟同齡的孩子友好相處,而有的孩子從上學開始就不斷地跟其他的小朋友發生矛盾,其實這些都和父母是分不開的。孩子的性格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來自父母的影響。如果父母之間總是產生矛盾,而不管孩子在不在場,那么,最終孩子的情緒和性格必然會產生不良的發展趨勢。
美國學者Roskos等人做了一項研究,有332人參與其中,包括98名男性和234名女性。這些參與者來自美國城市、中西部地區及天主教學校。18歲的人占29%,19歲的人占28%,20歲的人占21.7%,21歲的人占13.3%,22歲的人占5.4%,23歲及以上的人占1.8%。大多數為白人,其他的種族有6.6%的非裔美國人、4.2%的亞裔美國人、1.0%的拉美裔美國人和2.1%的其他種族。參與者中來自雙親家庭有74.4%,12%來自離異家庭,7.2%來自單親家庭,3.6%來自再婚家庭,1.5%父(或母)喪偶。參與者在社會上的地位屬中層或中上層,多住在校內宿舍里,住在家里的只有14%(45人)。
研究中使用了家庭環境量表(FES)來測量參與者對家庭沖突的看法。這張量表中包含了90道判斷對錯的題目,被廣泛運用于對家庭環境的衡量,進而幫助參與者作出心理調適。而另外一張量表家庭沖突解決辦法量表(FCRS)則是用來評估家庭沖突的解決方法的。另外還有簡式癥狀量表(BSI)作為癥狀自評量表的簡化版本。該項研究發現結果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FCR中分數的高低體現了對現實生活適應程度的高低。這意味著家庭沖突解決得不好,兒童和青少年就不能適應社會生活。與之相反,家庭沖突問題解決得好的話,生活滿意度就高,兒童和青少年就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毋庸置疑,夫妻在吵架過程中,往往會因為激烈的爭吵而喪失理智,許多刻薄的話、粗話乃至臟話也難免會脫口而出,有的夫妻甚至還會大打出手。要知道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父母吵架時的神態、姿勢、語氣語調、用語他們都有可能學到,也很可能會予以實踐。
有一對夫妻經常在孩子面前你一句我一句爭來吵去,沒完沒了。在爭吵達到高潮時,丈夫說:“你和我結婚前就和別人眉來眼去,不害臊!”妻子就回敬道:“你呢,比我也強不到哪里去!在辦公室里不好好上班,偷看色情書!”這些話因為不止說過一次,被孩子記住了。以后,這對夫妻又發生爭吵時,他們的孩子就捂著耳朵說:“我不想聽了,你們又要說不害臊和偷看色情書了。”
這個孩子在父母親的爭吵中慢慢長大,并且變得沉默寡言。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應該是崇高偉大的形象,而這個孩子在一次作文中寫道:“我的父母為什么不害臊和只知道偷看色情書呢?”
如果孩子對家長充滿著敬意和愛戴,那么家長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但像這對夫妻,為了治氣,而不惜損壞彼此在孩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則是家教的重大誤區,后果顯而易見,父母在孩子面前喪失了威信,教育孩子則事倍而功半。
有的時候,媽媽或許會對爸爸有這樣的抱怨:“你兒子的脾氣怎么跟你一樣啊,都這么暴躁,動不動就發脾氣,跟幼兒園的小朋友也沒法好好相處,動不動就打架,真不知道這孩子到底是怎么形成這種性格的。”而爸爸也會抱怨說道:“你看你兒子怎么動不動就哭,跟小閨女兒似的,一點男孩的樣子都沒有。”其實,媽媽抱怨孩子脾氣暴躁的問題,是跟大人們平時的性格有關系的。比如,在看到大人們吵架之后,孩子就容易形成這種性格。更為重要的是,在孩子看到父母吵架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一種畏懼和恐懼的感覺,這種感覺會讓孩子感受不到安全感。于是,在生活中,孩子在遇到一些具有威脅性的事情時,自然就會哭泣,這完全是因為內心比較恐慌和害怕的結果。
孩子的性格形成與父母自然的行為是分不開的。當孩子看到爸爸總是沖著媽媽大嚷,他們的內心可能會產生恐懼和緊張,在以后看到同樣的事情,比如說看到大街上兩個人大嚷的時候,也會產生恐慌的心情。久而久之,孩子內心往往會缺乏安全感。因此,父母之間存在的矛盾再尖銳,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鬧,更不要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
蘇亞下班后,匆匆忙忙地去接了兒子回家。在回家的路上,她順路買了菜,回家之后,趕快放下書包,照顧兒子喝水,然后讓兒子寫作業,自己則開始在廚房里忙碌,一會兒要看看兒子的功課,一會兒去廚房看看飯菜。好不容易飯做好了,她還要給兒子洗衣服,忙活了大半天了,還是不見丈夫回家。她打電話給丈夫,但是手機打通了卻沒人接。
丈夫是搞銷售的,平日里要見客戶,她心想丈夫一定又在忙著工作,雖然心里很生氣,但是也沒辦法。已經七點多了,兒子叫嚷著餓,蘇亞便先和兒子一起吃飯了。當兩個人快吃完飯的時候,門鈴響了,打開門是丈夫回來了。他一臉的疲憊,蘇亞還在為剛才沒打通電話的事情不高興,見丈夫回來了,也沒說話,只是開了門,回到座位上繼續陪兒子吃飯。丈夫看到蘇亞沒有等自己,竟然已經開始吃飯了,心里也很不痛快。
此時,他坐下也開始吃飯。兩個人各吃各的,都不說話。蘇亞心想自己忙活了半天,回來之后又要接孩子,又要做飯,為什么丈夫不能夠幫自己做點呢,哪怕按點回家看著孩子也行啊。而丈夫此時也憋不住了,生氣地說道:“我在外面這么累,你連吃飯也不等著我。”蘇亞聽了心里更是不舒服,說道:“我給你打電話也打不通,你看看你手機我打了幾次。”“你還說打電話呢,當時我正和一個重要的客戶在一起,電話不停地響,差點影響到我談業務。”丈夫顯然生氣了,蘇亞根本不管那么多繼續說道:“我給你打電話還打錯了啊,你想想你一個星期關心過兒子幾次。你接過兒子幾次,你工作忙,難道我閑著了嗎?”
顯然兩個人說話的聲音越來越大,丈夫不甘示弱:“我這么忙是為了什么啊,難道我是為了讓別人好過點啊,我還不是為了多賺點錢,讓你們母子好過點啊。”蘇亞更是生氣,說道:“那你賺到錢了嗎?工資不還是那么多,天天就知道見客戶、喝酒吃飯……”
蘇亞和丈夫開始了吵架,在一旁的兒子嚇得連飯都不敢再吃了。第二天蘇亞送孩子去學校,晚上接孩子的時候,老師告訴蘇亞說:“你兒子今天一天心不在焉,中午午睡的時候還做夢嚇哭了。問他怎么了,他就是不說。你們家是不是發生了什么事情影響到孩子了。”當老師說了這些之后,蘇亞才回想起來,可能是昨天和丈夫吵架的事情嚇到了孩子。
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內心要比大人的內心脆弱得多。父母可能在吵完架兩個小時的時間就能平息自己的情緒,但是孩子的內心十分敏感和脆弱,或許父母的吵架會給孩子造成長時間的心理陰影和障礙。爭吵會在無意間傷害到孩子的內心,就如同蘇亞和丈夫因為一點小事情吵架之后,直接影響的是孩子的情緒。孩子在上學的時候表現出恐懼,內心容易受到驚嚇,這無疑就是父母吵架的后遺癥。作為父母,應該時刻考慮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到孩子的內心,如果已經產生了不良影響,那么就應該及時地去彌補和想出對策,緩解孩子的恐慌和緊張。
心理學研究者認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孩子天生具有模仿力。家庭中,夫妻意見不統一,甚至發生爭吵都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切忌當著孩子的面發生爭吵。當著孩子的面吵架,不僅會對孩子的情緒和個性產生危害性的影響,更會讓孩子產生模仿的心態,這對孩子以后的人生觀會產生很不利的影響。總之,父母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執,如果偶爾出現了爭執,那么一定要注意到孩子的情緒,給予及時的安慰和開解。
溺愛不是愛,而是一種殘害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慈母多敗兒”的說法,所謂“慈母”,指的是一種過分的母愛,也就是教育學家所說的溺愛。從字面上看,溺愛的“溺”字有淹沒之意,這也表示,過分地疼愛孩子等于淹沒了他們。古人云:“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愛之,其實仇之。”這是對“溺愛”一詞最好的注解。人世間的種種感情沒有比得上父母之愛的。但是只有愛,不見得就能教好孩子。
曾看過這樣一幅漫畫:
一個小男孩在客廳看電視,玩玩具,吹著空調,而他的爸爸、媽媽在廚房正忙著給他做飯,熱得滿頭大汗。開飯了,孩子的動畫片還沒有看完,媽媽便把飯菜端到客廳。媽媽負責喂小男孩,爸爸則負責哄小男孩吃飯。動畫片演完了,小男孩卻不想吃飯,于是爸爸開始做各種滑稽表演。終于,小男孩笑了,媽媽這才喂上一口。
你知道運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真想問問漫畫中的爸爸、媽媽,你們不累嗎?這樣的爸爸媽媽應該及時警醒了,因為你們這樣做會把孩子推入深淵的。
還曾看過一條新聞:一個大學生每次吃雞蛋,都是母親剝完皮他才吃。有一次在學校食堂吃飯,一個雞蛋,他沒剝蛋皮就吃了。還說:“這個雞蛋怎么和家里的不一樣呢?”看了這條新聞,人們都會笑他太笨,可這就是溺愛造成的惡果。
生活中,很多父母總喜歡給自己的孩子無微不至的呵護,把孩子的事情都包辦下來,一一為孩子做好。這些父母似乎不知道,我們教育孩子的最終目標是要讓孩子能夠適應他自己未來的生活,因此,日常生活中應當教導他們學會獨立地生活,而不要總覺得他們這也不會,那也不行。
天鵝每年冬天都要從北方飛到南方,可是,一些北方人因為喜歡天鵝,經常為它們提供食物。于是,一些天鵝因貪戀這些食物便留在了北方,并漸漸被馴化成了家鵝,連飛也飛不起來了。因此,人們只要停止提供食物,它們就只有死路一條。而那些每年不辭辛苦堅持飛往南方的天鵝呢?它們活得好好的,并且越飛越高。
這個故事其實就是對溺愛現象的一種警告,咱們中國的父母,尤其是做母親的,總是把孩子當掌上明珠,從來不讓孩子掃一回地,洗一次碗,真是應了那句話“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這樣的父母是慈父、慈母,這一點毫無疑問,但卻不是一個“好爸爸”“好媽媽”。他們過多地保護、過分地呵護只會阻礙孩子的發展,讓孩子無法自立、自理。孩子終究要獨立生活的,為了讓孩子能順利地適應他們未來的生活,父母們有必要大膽地讓他們自己去照顧自己,不要讓他們永遠生活在父母的呵護里。
訓練孩子的獨立能力,家長們可以教導孩子從一些簡單的工作著手,例如早晨起床自己穿衣、刷牙,等等。這些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基本步驟,它更能訓練孩子自動地管理自己的行為,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
大人既要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出去,又要保證我們的孩子能夠“安全出行”。一方面需要爸爸媽媽對孩子進行嚴格的訓練,另一方面卻不是“三分鐘熱情”能夠解決的。比如,培養孩子一些簡單的日常生活習慣,剛開始家長和孩子都會很熱心地按計劃實行,但是時間一久,一些家長就不耐煩了。這種對孩子缺乏長久性和一貫性的培養,反而會在孩子的性格中留下很多負面影響。
與父母過分的叮囑和過分的呵護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是重視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其他國家中的父母們在教孩子獨立自強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尤其值得我們好好地研究與借鑒。
舉例來說,在美國,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獨立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到外邊參加勞動。即使是家庭富裕的孩子也要自謀生路。美國的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賺!”鄉村家庭要孩子分擔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出賣體力,如夏天替人修整草坪,冬天幫別人鏟雪,秋天幫人掃落葉等。在富足的瑞士,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著力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一個十六七歲的女孩子從初中一畢業就去一家有教養的人家當一年左右的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這樣做在中國父母看來似乎難以理解,但瑞士父母卻認為大有好處。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鍛煉孩子的勞動能力,讓孩子尋求到獨立的謀生之道,另一方面還有利于學習語言。因為瑞士有講德語的地區,也有講法語的地區,所以一種語言地區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種語言地區的人家當傭人。其中也有相當多的人還要到英國學習英語,辦法同樣是邊當傭人邊學習語言。等他們熟練掌握了三門語言后,就去公司、銀行或商店就職。長期依靠父母過寄生生活的人被認為是沒有出息或可恥的。
德國父母對孩子從小就培養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不包辦代替。法律甚至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里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打掃房間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而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么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一個小背包。父母說:“這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而在中國卻常常是父母幫孩子背書包。上學以后,許多學生都要在課余時間在外邊參加勞動掙錢。大學生中勤工儉學的現象非常普遍,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掙得自己的學費。
比較一下中國父母“孩子太小,只能由我照顧”的教育方式,不知爸爸媽媽們做何感想呢?家長們都應該明白,你們是無法照顧孩子一輩子的。
真正疼愛孩子的好爸爸、好媽媽應該關注的是孩子將來是否能自己應付外面的世界。將一個在父母庇護下,毫無自我生存能力的青年推入未來的社會是最為殘忍的事,也是愛孩子的父母不忍看到的結局。想使孩子能成功地走入外面的世界,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孩子自立、自信。如果我們替孩子做所有的事,便不能達到這一目的。在這樣的撫養下成長起來的青年,外表人高馬大,內心卻是畏畏縮縮,缺乏勇氣。這樣做使他喪失了自信和勇氣,也使他感到不安全,因為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夠用自己的能力去處理問題的基礎上。我們這種自以為無私的行為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權利,但這恰恰是孩子成長最珍貴的要素。
家長們要記住,但凡孩子能獨立完成的事就不要替他去做,就好像要讓孩子學會走路,你得先放開手一樣。當然,一旦決定“放手”了,就要堅持下去,不要看到孩子做不好事情就又去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