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孩子夠不夠好,取決于你會不會教》:走出“嚴教”的誤區
- 做個“壞”父母,教出好孩子
- 陳廷編著
- 2121字
- 2023-06-09 17:42:05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有個好孩子,而似乎無論是過分的溺愛還是嚴厲的管教,孩子們都依然遵循著自己的成長軌跡,難以達到家長們眼中“龍”、“鳳”的標準,是我們的教育出現了盲點嗎?是否應該嘗試做個“壞”父母呢?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這樣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曾經被翻拍成了電視劇,引起了不少家長對教育的反思:一位單親媽媽含辛茹苦地養育著女兒,女兒是她的唯一希望,但望女成鳳的心理和對于女兒嚴格的教育使媽媽的母愛讓女兒喘不過氣來,打罵成為了媽媽管教女兒的家常便飯,除此之外,女兒的一切媽媽都要干涉,女兒的一言一行媽媽也都非管不可。到了高三這一年,面臨著人生中的頭一件大事——高考,幾近扭曲的母愛使女兒的心中早已埋下了仇恨的種子,當女兒再一次誤會了媽媽“愛的表達”時,女兒舉起了尖刀,而本想自殺的女兒卻在撕扯中無意中將刀插入了媽媽的胸膛……“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樹不修不成料,兒不打不成才”、“舍不得重打,上房揭瓦”用打罵的方法教育孩子,就是許多家庭世代相傳的“教子經驗”。很多愛孩子的家長,時至今日也還在堅信著“棍棒底下出孝子”,懷著滿腔的愛,卻在用恨的方式對待孩子,奉守著“嚴教”的法則和定律。
當被問到為什么要打罵孩子時,許多父母的回答都是“孩子不聽話”,打罵孩子相信其實并非是許多父母的本意,家長們之所以面對親生骨肉下得拳腳,實在是一種無奈。打罵孩子基本上都會后悔,但是到了下一次,一遇到所謂的“忍無可忍”的情況,手就還會忍不住打向孩子。而教育專家們卻一針見血地點醒了不少“嚴教”的家長:父母在打罵孩子的時候,總是把原因全部推到孩子身上,認為是孩子逼自己這樣去做的,卻很少去尋求其他的方式來教導孩子,這難道不是父母們一相情愿的悲哀嗎?
另外還有一個故事也能引發我們對“嚴教”的反思:一位母親在回憶自己的教子經歷時,對許多事都萬分悔恨,她說:“記得有一次,兒子沒做作業而且還撒了謊,老師來向家長告狀,我挨了老師的訓,心里特別不痛快,回來嚴厲地問他為什么不好好學習,為什么不做作業,兒子竟然怎么問都不吭聲,一氣之下,我竟然跟愛人一起把兒子趕出家門,威脅說不要他了,兒子兩手死死拉著門把手,我們兩人一個拉,一個摳他的手,直到把他推到門外為止,可到現在我腦海里還在時不時地浮現出兒子絕望的眼神。還有一次,幼兒園老師們中午讓孩子脫了衣服睡覺,怕把被子弄臟了,其實3歲的孩子脫了衣服再穿上是很麻煩的,老師告狀說我兒子醒來后總不穿衣服,我就覺得丟人,覺得他故意偷懶,搞特殊,我就對他喊:你為什么不穿衣服?孩子渾身發抖,兩只眼睛瞪著我,我覺得當時他被嚇壞了,我都不知道自己的嚴厲是從哪里冒出來的。”當父母們用傷害孩子心理感受又極端嚴厲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之后,就會用“恨鐵不成鋼”的說法來為自己的嚴教開脫,其結果卻往往事與愿違,造成了許多不可彌補的后果。一個在戰戰兢兢中長大的孩子,會漸漸發展出許多負面的行為,例如由于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便形成了謊話隨口即來的壞習慣;有需求不敢說,就漸漸演變為偷竊,甚至偷竊癖等心理疾病。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家長粗暴高壓,會導致本來性格倔強的孩子產生抵觸意識和尖銳的對立情緒。
所以歸根結底來說,不管用什么管教方式來對待孩子,其責任都要由家長來承擔,而不是孩子。
但不少家長會感到疑惑,如果把棍子收起來,將嚴厲變成一種適度的“妥協”,是不是又會寵壞了孩子呢?
事實上,有些父母時常感到很為難,因為除了以打罵為標志的“嚴教”之道以外,他們似乎總是難以找到更為有效且較易實行的育兒方法,但有一點卻毋庸置疑,那便是隨著時代在變,觀念在變,家長管教孩子的方法也應該逐漸變通,變得更具親和力及藝術感。
天下父母無不祈盼孩子成龍成鳳,但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須走出“嚴教”的誤區,必須對孩子循循善誘,以德服人,以情動人,以理育人。
所以,父母們不妨采取一些特立獨行的方法,拋開傳統的教子觀念,避開那種“嚴教”。畢竟,親切靈活的父母比起一個整日嚴肅認真的嚴厲父母來說,可是可愛多了。比如,當父母們覺得孩子犯了錯誤或者有了錯誤的認識,應該管教一下的時候,與其把孩子拉過來打一頓屁股,讓孩子不明所以地哇哇大哭一通,不如先明確地告訴孩子錯在哪里,怎樣是對的,再采用一些有效的懲處措施,比如給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或是帶著孩子到社區中去做義工,讓孩子在做正確的事情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到自己之前的錯誤之處。
無數案例向我們證明,每一個孩子都有著與生俱來的上進心,懂得教育的父母應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使他們崇尚先進,主動要求進步,為人父母,必須尊重孩子的個性,因材施教,只有因材施教,主張個性發展,才能使孩子們學會揚長避短,早日成才。成功的父母應該是拒絕打罵和暴力的父母,應該是能夠給孩子的成長創造快樂空間的父母。教育孩子應該尊崇說服為先的原則,不能一味地采取壓服的手法,需要用博大的愛來交換愛,用深厚的信任來交換信任,也只有走出“嚴教”誤區的家長,才稱得上是合格的家長,也唯有這樣的父母,才能教育出成功的孩子。
對犯了錯誤的人采取不理睬的態度,讓他們自己去進行反省,“壞”父母不妨也可以對孩子采取這種方式,如果能讓孩子自己找出錯誤的原因,則能得到更加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