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一家報紙曾出過這樣一個有獎競猜題:如果羅浮宮失火,而你只能搶救出一幅畫,你會選擇哪一幅?對此,人們各抒己見,絕大多數人認為,應該搶救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毋庸置疑,這些人是在搶救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那幅畫。
然而,著名作家貝納爾卻給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答案——“我搶救距門口最近的那幅畫”……是啊,在茫茫火海之中,要找到最有價值的那幅畫談何容易?也許尚未成功,我們便真的“成仁”了。退一步說,即便自己可以全身而退,但誰又能保證那幅畫的“生命安全”呢?相對而言,距門口最近的那幅畫,雖然未必最有價值,但搶救它絕對是最有把握的。
再回首不難發現,其實在人生旅途之中,我們常常會犯下“絕大多數人”的錯誤。我們壯志滿懷、激情澎湃,卻往往忽略了目標現階段的可行性,最終只是徒費精力,事倍而功半。
捷克有一位名叫齊克的年輕人,他在18歲時,已與同伴一起登上了堪稱“歐洲第一高峰”的“勃朗峰”。此后,他們毫不停歇,先后登上9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歐洲高峰。此時,歐洲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攀登欲望,于是,這群小伙子將目標鎖定在了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之上。
攀登珠穆朗瑪峰要走很多程序,首先要有簽證,其次還要到相關部門申請批文,而且審核人員對登山運動員的條件要求也相當“苛刻”。于是,齊克只得向自己的父親——一位國際登山者協會的常務理事求助。他在信中對父親說道:“身為一名登山運動員,若沒有征服珠穆朗瑪峰,就永遠不能說是成功。”
不久,父親即回信給齊克,他在信中講述了“貝納爾巧答羅浮宮失火競猜題”的故事。看著父親的回信,齊克沉思良久,他體會到了父親的良苦用心。父親是想提醒他——獲得成功的最佳目標,不一定是最有價值的那個,而是最容易實現的那個。
在經過理智、客觀的分析以后,齊克不得不承認,以他們現在的裝備和素質要去征服珠峰,確實是激情大于實力,失望大于希望。既如此,與其徒勞無功,不如腳踏實地的從最容易實現的目標開始。于是,齊克對其他三名隊友說道:“一口氣吞不下個胖子,現在我們不一定非要一步登天,不如先嘗試征服乞力馬扎羅山。”
對此,三個隊友嗤之以鼻,他們鄙視齊克,認為他“膽小鬼”、“鼠目寸光”、“胸無大志”。結果,大家始終沒有達成共識,最終不歡而散、各奔東西。
在此后幾年的時間里,齊克一直謹遵父親教導,以自身實力為標準,從最容易實現的目標開始。他先后登上了海拔5895米及6893米的乞力馬扎羅山和鹽泉山,憑借不俗的成績,被國際登山者協會吸納為理事會員,并受到捷克國家登山隊邀請,擔任副教練一職。
后來,齊克再一次打破了自己的成績,他在不配備后援人員的情況下,成功征服了第七高峰——海拔8172米的道拉吉里峰。
歸家后,齊克隨手拿起放在桌上的報紙,報紙上大幅刊載著有關他此次登山的圖文報道。齊克對此早已司空見慣,但是《捷克探險報》上的一則消息卻令他頓時呆若木——“在齊克征服道拉吉里峰的同時,另三名登山隊員,在珠穆朗瑪峰海拔8300處失足墜崖,不幸罹難,他們的名字是……”他們,正是齊克以前的三名隊友……
2008年6月,齊克迎來了他實現夢想的日子,他來到珠穆朗瑪峰腳下,憑借多年來積累的嫻熟技巧及豐富經驗,一步步攀到了海拔8844.43米處。傲立在珠峰之上,齊克感慨萬千,此時他不禁想起了葬身峰底的隊友——他一度是他們眼中的“膽小鬼”,是“鼠目寸光”、“胸無大志”的人,但今天,他卻站在了他們所未能達到的高度之上。
人生與登山無異,你做出怎樣的選擇,或是放下哪些東西,都會直接影響你的一生。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你一直將目光鎖在最高目標上,企圖一步登頂,往往會適得其反,最終折戟沉沙、萬劫不復。
先去搶救離門口最近的那幅畫,從最易實現的目標做起,由淺入深,一路探索、一路攀登、一路追逐,總有一天你會達到自己心目中的高度。這時你就會明白——唯有順理才能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