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 孔子學堂
- 東籬子編著
- 1304字
- 2023-06-09 16:30:0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論語·里仁》
【解意】
孔子說:“不發(fā)愁沒有職位,只發(fā)愁沒有立足于這個職位的能力;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
三國晚期,在吳國太湖西南岸地區(qū),有民間最痛恨的“三害”。所謂三害,一是指虎,當地有猛虎傷害人畜;二是指蛟,蛟潛藏在河中,時常翻船傷人;第三個就是指無賴少年周處了。鄉(xiāng)里人將周處與虎、蛟并列為三害,可知人們對周處的痛恨程度了。
周處年輕時兇暴強悍,好爭斗,父親在外地做官,母親早死,所以他無人管教,毫無教養(yǎng)。加上是太守之子,橫行鄉(xiāng)里。他年紀雖小,力氣卻很大,有一身好武藝。平時在街頭巷尾,他總尋釁鬧事,打架罵人。人們把他列為三害之一,而他自己卻不知道。有一天,周處見橋頭坐著一個老人,愁眉苦臉的,就上前挑釁說:“你這個老頭,有什么不高興的?”老人說:“這里的三害未除,我為大眾擔憂。”周處忙問:“哪三害?”老人回答說:“南山中白額猛虎,經常下山來吃人;長橋下五爪惡蛟,常常掀翻來往的船只;這第三害等你把這兩害除了再告訴你。”說完,老人揚長而去。
周處聽后不以為然地說:“若說虎、蛟是害,我立即就去殺死它們!”于是周處進入南山中,用強弓利箭射殺了猛虎。然后,他又手執(zhí)寶劍下河,與惡蛟搏斗了三天三夜,在河中漂流了九十里,與蛟一起沉入水中。大家興高采烈地在慶祝,以為“三害”都除了。三天后,周處殺死惡蛟歸來,看到一片喜慶的場面,才知道家鄉(xiāng)人民都盼望他早些死去。這才明白第三害是自己,沒想到家鄉(xiāng)人這么痛恨自己,于是決心痛改前非。
周處長途跋涉去找大學問家陸云求教。他對陸云說:“我過去品德極差,現在決心發(fā)憤改過,又擔心自己年齡將近20歲了,悔悟改過,不知是否還來得及?”陸云教導他說:“一個人早晨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即使到晚上死去了,這樣的人也不枉活一生。你還很年輕,立志改過當然來得及。”此后,周處痛改前非,勤學好問,立志成大業(yè)。不久,他就被推薦到州府去干事。后來還擔任過太守、御史中丞等官。他為官清廉、敢于與邪惡勢力作斗爭,贏得了人們的好評。
【釋用】
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曾參勤奮好學,深得孔子的喜愛,同學問他為什么進步那么快。曾參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問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力?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實的地方?先生教的學問是否學好?如果發(fā)現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人貴自省,自省而知恥,知恥而后改,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周處之前雖然被人們所痛恨,但是他懂得反省,知道是自己的問題便立即去改正。這是很難得的。一個人最難做到的就是客觀公正地認識自己,不留情面地解剖自己,敢于面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周處痛改前非,不僅一改之前作惡的壞習慣,還成為了一名敢于同惡勢力作斗爭的好官,贏得了人們的好評。
【小語】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就算是圣賢之人他也會犯錯誤。世界上沒有誰是絕對完美的,也沒有誰是不會犯錯的,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未必能知錯就改。犯了錯但不改正就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障礙。在實際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例子,因為每個人都堅持自己是正確的,不愿承認自己不如別人,這樣難免就會留下不滿和爭執(zhí),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所以人貴在自省、知錯能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