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第三計“借刀殺人”曰:“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意思是:敵方的情況已經明朗,盟友舉棋不定,要誘使盟友去消滅敵人,以保存自己的實力。這是運用《損》卦中關于“損下益上”的求勝之法,即自己做出謙讓之狀,希冀盟友有所作為。
借勢發揮的道理在于:可以借他人之力實現自己的意圖。例如,把別人的梯子搬到自己的腳下,爬到自己想爬的地方去。這要比自己先造梯,再登梯要來得快、來得巧。善借勢,才能巧贏。這是成功的硬道理。
“借刀殺人”是一種借助他人勢力達到自己目的的手段。
用在領導之藝上,一方面可以推而廣之,理解成領導者向下屬學習,豐富自身知識;另一方面則是以人制人,以牽制對手。
要善于網羅人才
作為管理者,并不是什么時候都對他人無所求,相反,他們是那種最懂得求人又善于求人的那種。即借人有借法。
《花花公子》雜志總裁海芙納擁有一切成功企業家的特質——精明果斷、擅長授權。而在博采眾長這方面,她又絕對高人一等。
身為老海芙納之女,一般人都認為她命好,“繼承”了父親的事業。事實上,1982年她接手的是一家問題重重的公司,每年虧損5000萬美元,利潤豐厚的賭場事業已成過去,《花花公子》雜志本身也仿佛與時代脫節。
不眠不休的工作加上精明的管理,她終于使公司轉虧為盈,重振聲威。真正的情況應該是:她繼承《花花公子》雜志并非幸運,反而是《花花公子》有幸找到明主。
剛接手《花花公子》雜志時,海芙納并不像一般人一樣迫不及待地想表現自己的能耐,卻刻意網絡了一群顧問。正如她所說:“聰明的人才永遠不嫌多。”
她隨即設立“總經理”一職,重用一位能力甚強的財務主管。
海芙納對巴菲特擔任貝克夏·哈塞威公司董事長所創下的驚人業績已有耳聞。巴菲特是公認的投資奇才,長于發掘有價值的特許權,然后進行長期開發。
于是她寫信給巴菲特,表示有意對某家公司的特許權做長期開發,并且愿意在他到芝加哥、紐約或洛杉磯時,請他吃午餐。
不到一周,巴菲特即回信說,很少到那些大都市去,但如果海芙納造訪奧馬哈,他倒很愿意碰個面。要不然,新年期間他與家人會到圣地亞哥北邊的加州海濱去度假,順便也歡迎她來訪。于是海芙納特意趕到加州,與他談了一下午,獲益良多。日后又兩度親往奧馬哈。談話的結果是巴菲特同意做她安排的財務主管角色。這樣降低自己的姿態求人的做法正是許多管理者的擅長。
一封信,一趟旅行,便換來一位可貴的顧問。網羅到人才就能利用其聰明才智為自己服務,也就是“借”得人才發展自我。
管人奇招一物降一物
管人的根本方法之一,是要學會借人治人。何以見得?
任何領導者,都會遇到個別頗難對付的奸臣和小人。對于這些下屬,作為領導者應持的正確態度是:因勢利導,對癥下藥,熱情幫助,嚴肅批評,積極促使他們改掉毛病,向著好的方向轉化。
然而,在一些老奸巨猾的領導者看來,如此對待他們,未免太無能了,遠不如玩弄以毒攻毒的權術顯得“高明”。
因為采用后一種方法,一來可以省去領導者不少精力和時間;二來可以化害為“利”、變廢為“寶”,充分利用這些特殊下屬為自己服務;三來可以徹底制服這些下屬;四來可以通過駕馭他們,從中獲得不少樂趣。
因此,這些領導者,一般都樂于運用以毒攻毒的手段來對付他們。
所謂以毒攻毒,就是利用下屬的缺點、毛病來制伏下屬,或者利用下屬之間的矛盾,指使這一下屬去制伏那一下屬,領導者不用親自動手,就能坐收漁翁之利。
常見的手段有以下幾種。
(1)以其人之“毒”,還治其人之身。
某甲喜歡上領導家里傳遞信息,出賣別人。針對他這一毛病,故意向他提供假信息、假情報,借他之口,傳到某個領導者耳朵里,造成領導者的決策失誤,從而最終使某甲受到該領導者的懲罰。
某乙喜歡給某上司充當“打手”,按照上司的意圖,壓制反對上司的人。針對他這一毛病,故意制造假象,設法唆使他跳出來攻擊某個反對上司的人,其實,此人恰恰是該上司的一個心腹。結果,某乙給上司幫了倒忙,自己也為此而吃了苦頭。
(2)以惡治惡人。
某下屬品性惡劣,不服管教,誰也制伏不了他。領導者特意將他交給一個以心狠手毒著稱的中層領導者整治,沒用多少時間,該下屬就變老實了。
(3)以懶人治懶人。
張三辦事不勤快,愛動嘴,不動手;李四干活節奏慢,干一天,歇半天。領導者干脆將他倆擱在同一個科室里,給他倆規定了各項硬指標,并且指定由李四“管”張三。這樣一來,他們誰也依靠不了誰,完不成任務都得受罰,沒用領導者費嘴,他倆都變“勤快”了。
(4)以奸臣治奸臣。
某下屬愛上領導家里打小報告。領導者就特意將他安排在某個同樣也愛走上層路線的科長手下當干事。他倆都有共同的毛病,互相提防,互相揭發,互相吃苦頭,互相吸取教訓——時間久了,誰的名聲也不好。漸漸地,他倆都覺得挺沒趣,打小報告的行為,就有所收斂了。
(5)以庸人治能人。
某下屬才華橫溢,傲氣十足,誰也看不起。為了制伏他,領導者就故意讓他接受某個德才平庸的中層干部管轄。能人碰上庸人,有理說不清,有話聽不懂,有事干不得,有才使不上……時間一長,銳氣減退,棱角磨掉,一匹烈性千里馬,變成了一匹溫順馴服的窩囊馬。
(6)以能人治能人。
張三才華出眾,傲氣十足,經常頂撞領導;李四也知識淵博,能力非凡,經常在領導面前發表不同意見。好。你倆今后誰也別直接和領導者打交道,從現在起,將你倆都交給精明強干、足智多謀的處長管轄,看你倆還能再逞能不!
上述手段就是“借刀殺人”之計,在運用時只要適宜,一般都能治服有缺點、毛病的下屬,使你坐收漁翁之利。
在現實生活中,“借刀殺人”一計普遍運用,其意是誘導同行或朋友之力戰勝對方,以保存自己實力。這是“損下益上”求勝之法,是自己退避起來,借自己以外的人、事和物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如借“名人效應”及借助各式各樣的機會來使自己有所作為。
巧借東風直上青云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天時、地利,是指機會。在處事做人過程中,看準機會,抓住時機,借助于現有條件或現成的機會以達到目的的做法,就是“巧借東風”的妙用。
“巧借東風”與“借梯登高”有相同之處,都是借助于外部條件獲得成功,但二者又不盡相同。“借梯登高”強調的是借助于他人之力而達到目的,重要的是自己創造機會;而“巧借東風”強調的是借助于外物,如自然條件、金錢等物質條件,便于利用現成的機會以達到目的。
在處事做人過程中,借助于現有的條件和現成的機會而一舉成功,是很不費力氣的事情。
運用這一妙計的訣竅在于以下兩點:
(1)機不可失,即首先要抓住機會。機會是難得的,故此才有切勿坐失良機的勸世良言。像赤壁之戰中的曹軍,就是由于沒抓住機會,再沒有勝利的希望了。所以,要想不失去機會,就應當在機會失去之前,仔細觀察分析,隨時做好準備。
(2)巧借東風,即知曉機會,隨時巧妙地加以把握。一直想當元帥的拿破侖,發現借助約瑟芬的力量可以爭得遠征埃及的機會,他便緊緊地把握住了這一時機,此舉為他日后建功立業乃至建立法蘭西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要想取得事業的成功,就應該善于借助各種有利條件,為我所用,從而增強自己的實力,為!最后的成功奠定基礎。
“借刀殺人”之計被歷代軍事家廣泛運用,現代商戰中的“借刀殺人”更是花樣翻新,屢奏功效。在激烈的商戰中,常常出現強者一統天下,弱者夾縫求生的情況,弱小企業者欲贏得市場,由小而大,須巧用借術,以最小的投入創造最大的產出,實現四兩撥千斤的效應。“借刀殺人”是一個把握性較大的發展謀略。
借兵破敵匯豐大敗美銀團
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幾家大銀行組成銀團,開始實施一項驚人的秘密計劃:占領中國香港地區的金融界,徹底打垮華人和英國人在香港的金融實力,奪取香港,控制東南亞。計劃一出臺,美國金融大亨們紛紛來到香港“旅游”、“度假”。他們的到來,使香港的股票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股票買賣風潮,這一風潮險些把資金雄厚的香港匯豐銀行置于死地。多虧他們急中生智,亮出絕招,才得以轉危為安,反敗為勝。
香港匯豐銀行是一家金融集團,在香港有著雄厚的根基和社會基礎,實際上起著香港中央銀行的作用,其首腦人物與當地居民也有著傳統的密切聯系。因此美國銀行視其為“眼中釘”,只有打垮匯豐銀行,才能穩獲香港金融大權,但要擊倒匯豐,又談何容易呢?
美國金融界的人士進攻匯豐銀行的策略,在香港之行前夕就早已謀定。他們首先利用香港當時的股市傳播信息系統不靈活的條件,大量收購匯豐銀行股票。一時間,匯豐銀行股票連翻數倍,不斷暴漲,成為人們手里發財的象征。匯豐銀行為平抑股價,開始拋售股票,但杯水車薪,無濟于事。緊接著,美國人在一兩天內把所有收購的匯豐銀行股票向市場低價拋售,并制造各種謠言,散布匯豐銀行經營狀況不好,匯豐股票如同廢紙等等。一時間,匯豐股票價格如落潮般狂跌下來,形勢對匯豐銀行十分不利。
很明顯,如果不收盡這些堆積如山的股票,任其繼續下跌,匯豐的信譽便會一落千丈,甚至有關門垮臺的危險。誰知形勢比預料的還要糟,就在匯豐銀行籌集資金大量吃進股票時,分布在全港的匯豐各分支機構也頻頻告急:許多不明真相的儲戶紛紛提款,使銀根緊張,如不關門停業,存款有被提空的危險,一份份寫有“絕對機密”的電文飛到匯豐銀行總部,總部決策人陷入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困境之中。
面對美國銀團的挑戰,匯豐銀行開始進行反擊。他們首先廣而告之,安撫民心,強調匯豐銀行久盛不衰的秘密在于對每一位儲戶負責。然后,他們馬不停蹄地四處貸款,先找老關系戶,不行;再找新關系,也不行;最后找到香港黑社會組織,請他們助一臂之力。但是一切努力都未能奏效:借款的工作人員四處碰壁,誰也不肯把錢借給看來即將破產的倒霉蛋。匯豐銀行既無力收購股票,也無力支付擠兌,失敗的結局似乎離匯豐銀行越來越近。戰場是無情的,你死我活。商戰也是如此,是生與死的較量。在這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面前,匯豐銀行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猛然找到了一劑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那就是向香港的大后方——中國大陸金融機構求援。
對于美國金融界的野心,中國大陸駐港金融機構早已察覺,并曾多次提醒匯豐銀行注意,但由于匯豐銀行沒有防范,結果吃了大虧。如今在這極為關鍵的時刻,中國金融機構本著穩定香港的目的,決定支持匯豐,保證香港的經濟穩定。
事實證明,這個決定是十分正確的,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大陸駐港人員以最快的速度把香港發生的一切反饋到北京。中國金融的權威機關中國人民銀行立即作出決定:支持匯豐銀行。并迅速指示駐港機構以最快的速度辦理貸款過賬業務,一切都以最高效率進行。與此同時,香港新聞媒介立刻作了大標題披露:“中國人民銀行與匯豐銀行聯手共進”,“匯豐銀行信心的一票來自大陸”等。大小報紙從頭到尾進行報道,一時間成為港報的主旋律。
香港的股民和儲蓄客戶知道、匯豐銀行有大陸金融機構撐腰就意味著,匯豐銀行的資本不會枯竭,資金信用是毫無疑問的。他們看到了這場廝殺的前景。緊接著,形勢急轉直下,匯豐股票價格直線上升,儲蓄額再領風騷。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美港金融大戰,半路殺進了個程咬金,形勢由對匯豐不利轉為有利,來港的美國人只能望洋興嘆,本想吃掉匯豐,沒想到聰明反被聰明誤,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由于大陸金融機構的加盟,戰局已經明朗,美國銀團被迫與匯豐銀行進行談判。由于美方高價吃進,低價拋出,損失了很多,并且為彌補匯豐銀行損失,不得不同意將一個航空公司拱手相讓。匯豐銀行為保證香港金融業的穩定發展,同意讓美方在香港保留一部分資產,并讓美方承諾,今后不再發生類似的事件。事后,美方一位金融界高級人士講,“匯豐銀行邀請大陸金融機構參戰,這一招太絕,也太狠,差一點兒使我們全軍覆沒。”這一仗中,匯豐正是“借”中國人民銀行這把“刀”,“殺”的是美國銀團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