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飛(中華先賢人物故事匯)
- 沙爽
- 751字
- 2023-06-19 17:36:25
導讀
岳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縣(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人,南宋“中興四將”之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民族英雄。
岳飛出身農家,天生膂力過人。他二十歲從軍,因智勇雙全,很快嶄露頭角。靖康之變,北宋亡國。此時的岳飛,不過是一個從七品的武翼郎,職卑位小,但他慷慨上書,吁請新帝趙構北上抗金,反對朝廷偏安江南,因而被革除軍職。但他沒有氣餒,隨即前往北京大名府投奔張所,再一次展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被破格提拔為中軍統領。其脊背上“盡忠報國”的刺青,讓他時刻難忘亡國之痛,立誓要驅逐韃虜,恢復中原。
從建炎二年(1128)到紹興三年(1133)的六年間,岳飛南下廣德軍,馳援常州,克復建康府,隨后擊敗李成,平定吉州和虔州的叛亂,從一個低階武官,逐步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大將。他麾下岳家軍的威名,也不脛而走。高宗趙構還御筆親書“精忠岳飛”四個大字,命人繡成一面大旗,用作岳飛行軍打仗時的大纛。
紹興四年(1134),岳飛率軍北上,收復襄漢六郡,隨即移屯鄂州。是年,三十二歲的岳飛得授清遠軍節度使,成為南宋朝廷繼吳玠之后,第二位因抗金戰功而建節的大將。在此后的幾年間,高宗對岳飛十分倚重,岳飛也不負厚望,率兵二次北伐,長驅伊、洛,馳援淮西,創下了南宋立國十幾年從未有過的大捷。
然而,君臣同心的時日并不久長,因岳飛堅決反對與金和議,又建議立儲,君臣間嫌隙漸生。紹興十年(1140)夏秋之間,岳飛揮師北伐,挺進中原,連復蔡州、潁昌府、淮寧府、鄭州、汝州、河南府等地,大敗金軍于郾城縣與潁昌府,進軍朱仙鎮。高宗連發十二道金字牌詔令,急命其班師。翌年,岳飛被罷兵權,入大理寺獄,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死獄中。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這首力透紙背的《滿江紅》,與岳飛的碧血忠魂一起,千百年來,感動和激勵著無數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