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永嘉醫派
  • 劉時覺
  • 1615字
  • 2023-09-28 17:14:43

二、宋代溫州經濟環境與永嘉醫派

宋室南渡后,溫州人口猛增,北宋崇寧(1102—1106)間,溫州有戶119640,有口262710;至南宋淳熙(1174—1189),溫州戶數增至170035,人口增至910657,七八十年間,人口增加數倍。溫州當時實行定額地租的租佃制,由地主將田地租賃給農民耕種,收成時收取定額租谷,農民有了比前代較多的人身自由,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勞動力增多,積極性提高,使農田面積大幅度增加,水利設施改善,品種改善,技術進步,農業單產大幅度提高。當時“上田收米三石,次等二石”,最高者可達四五石米,這是很高的產量水平,即使至20世紀中前期仍不過如此。同時,蠶桑、果樹、甘蔗、蔬菜等業都迅速發展起來,其中尤以柑橘最為有名,甌柑早就是名品貢物,曾任溫州知府的韓彥直曾有《橘錄》一書,盛贊甌柑之美,也總結了柑橘的栽培經驗,是世界上最早的柑橘栽培專著。當時農村中也已經出現雇工現象,這是經濟發達的一個重要標志。農業是整個古代世界的決定性的生產部門,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溫州農業生產的發達,大大推動了手工業生產和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溫州的官私手工業也得到高度發展。官營的造船業與明州(今寧波)同列全國首位,最高峰時,年造船六百艘,不但數量多,性能和質量也很先進,能造戰艦和遠洋船舶。民間私營造船業也很發達,“凡濱海之民所造舟船,乃自備財力,興販牟利而已”。溫州漆器名傾一時,工藝精美絕倫,號稱全國第一,除運銷江蘇、福建、河南等地外,還遠銷東南亞各國。宋代溫州還是全國九個造紙業中心之一,所產蠲紙是東南名紙,質量上乘,足與徽州澄心堂宣紙媲美,首都臨安有專賣店,并作為貢品上貢朝廷。制瓷業發達,產品品種繁多,有青瓷、白瓷、黑瓷,還有青褐花瓷、褐色彩繪瓷等,除飲食器皿外,有專供欣賞的瓶壺、文具、茶具等。近代發現并確認的宋代窯址有四五十處之多,多處于交通便利的江邊海濱,內外貿易方便。溫州瓷器除運銷國內,還遠銷東南亞、印度,以至非洲等地。溫州絲織業聞名東南,甌綢與杭紡、湖縐、潞綢、東繭、廣葛等齊名,“溫克絲之名偏東南,言衣者必資焉。精好奪綺彀,他郡貴之”,流行全國各地。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絲織業已出現“機戶”,這在宋代兩浙是非常罕見的。溫州知府楊簡離任時,“去之日,老稚累累爭扶擁遮道……有機戶,嘗遭徒,亦手織錦字大帷頌德政”。機戶是宋代紡織業中小型作坊和機織家庭的專稱,以家庭為單位,備有主要生產工具織機,采購原料,生產、出賣絲織產品,屬獨立手工業者。這說明絲織業的生產方式已居全國先進地位,已脫離農業而獨立存在,農業、手工業的發達,雇工、獨立手工業者的出現,促使城鄉商品經濟發展。溫州州治——永嘉縣城非常繁華,北宋時,知州楊蟠有詩描寫這個東甌名城:“一片繁華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南宋時,商業更趨發達,人口急劇增多,街巷縱橫,市肆林立,市區擴大,城市周圍興起四個“廂”:望京廂、城南廂、集云廂、廣化廂,面積相當于舊城區。永嘉四靈之一的徐照曾描寫縣城人口:“十萬人家城里住,少聞人有對面山。”商業繁盛,商人眾多,人稱“其貨纖靡,其人多賈”,北宋時的商稅就高達二萬五千多貫,是全國各縣平均商稅的七倍;南宋當然更多,雖無正式的直接資料,但從農村八鎮中瑞安、永安、柳市、前倉四鎮即有商稅合計高達一萬四千五百六十多貫來推測,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數字。來溫經商的不僅有本國各地商人,還有日本商人。海上運輸和海外貿易發達,紹興元年(1131)已正式設立市舶務,類似現代的海關,以管理對外貿易事宜。

經濟是社會生活的基礎,醫藥業發展、醫學進步只能建立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醫學屬社會消費性的行業,無論是醫學人才的培養,從業人員維持生活、更新知識、提高技藝的費用,還有藥材的耗用,不能不受社會經濟狀況的制約。溫州農、工、商業興盛,城鎮經濟繁榮,社會分工深化,流動人口增多,都為醫藥業和醫藥學的發展進步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這一切成為永嘉醫派產生、生長的適宜土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凉市| 新宾| 武定县| 利川市| 石楼县| 梓潼县| 黑河市| 宜城市| 勃利县| 绥阳县| 咸丰县| 赤水市| 普格县| 芜湖市| 如东县| 布拖县| 南华县| 琼结县| 梁河县| 岳阳县| 甘孜县| 石城县| 霸州市| 宣威市| 济宁市| 孟州市| 胶南市| 鸡东县| 乌兰浩特市| 新野县| 五家渠市| 临城县| 无锡市| 连江县| 黎川县| 丰都县| 安平县| 徐水县| 竹山县| 德安县| 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