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用植物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劉春生 谷巍主編
- 1528字
- 2023-09-21 15:20:42
二、藥用植物學的形成和發展
(一)藥用植物學的萌芽時期
藥用植物學的萌芽時期指采取定性、類比方法對藥用植物進行描述,用人為方法對藥用植物進行分類的時期。我國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名醫別錄》載:“人參生上黨山谷及遼東。”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描述白術:“白術葉大有毛而作椏……赤術葉細無椏。”唐代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描述石松:“生天臺山石上,似松,高一二尺。”宋代蘇頌在《本草圖經》中描述黃芪:“獨莖或作叢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葉扶疏作羊齒狀,又如蒺藜苗。七月中開黃紫花。其實作莢子,長寸許。”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藥用植物進行了更為詳細的描述,如丹參“一枝五葉,葉如野蘇而尖,青色皺毛,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細子,其根皮丹而肉紫”,李時珍還以“物以類從,目隨綱舉”為原則,以部為“綱”,以類為“目”,將藥物分為16部60類,將藥用植物歸屬為草、谷、菜、果、木五部。人類在采集藥用植物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認、采經驗,但相關知識零散記載于歷代本草文獻中,沒有形成專門的知識體系。該時期重要的本草文獻有《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本草圖經》《證類本草》《本草衍義》《本草品匯精要》《本草蒙筌》《本草綱目》《植物名實圖考》等著作。
(二)藥用植物品種整理和資源調查時期
“丸散膏丹,神仙難辨”,中藥基原不清、鑒定困難一直是中藥學科面臨的核心問題之一。植物學傳入中國后,以藥用植物為研究對象,以植物形態學、植物分類學和植物解剖學知識為基礎,以藥用植物分類鑒定為主要目的,產生了藥用植物學。在這一時期,人們利用植物形態學、植物分類學、植物解剖學知識研究藥用植物,如采用植物學名詞術語對藥用植物進行規范化描述,采用植物分類系統對藥用植物進行分類,采用拉丁學名對藥用植物進行命名,采用顯微技術對藥用植物內部構造進行描述。這一時期,人們對藥用植物的認識產生了質的飛躍,形成了為中藥品種整理和中藥資源調查提供技術支撐的藥用植物學發展階段。
在這一時期,我國藥用植物學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首先,藥用植物學高等教育走入正軌。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第一部供中醫藥院校使用的《藥用植物學》教材。2003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了第一部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規劃教材《藥用植物學》,簡稱“十五”行業規劃教材,其后又相繼出版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教材《藥用植物學》。另外,藥用植物學科研也取得了巨大成績。1955~1965年出版了《中國藥用植物志》(共8冊),1985年出版了第9冊,共收載450種藥用植物;1959~1961年出版了《中藥志》,收載藥用植物2100余種,并于1982~1994年進行了修訂;1976年、1978年出版了《全國中草藥匯編》(上、下冊)及彩色圖譜,其中正文收載植物藥2074種,附錄中收載植物藥1514種,2014年對其進行修訂后,內容更加完善;1977年出版了《中藥大辭典》(上、下冊),收載植物藥4773種;1999年出版了《中華本草》等,都是藥用植物科研成果的體現。
(三)藥用植物栽培時期
由于中藥材用量不斷增加,野生藥用植物資源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中藥資源短缺現象越來越嚴重。1998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開始中藥材GAP認證,中藥栽培產業迅速發展,徹底改變了中藥材的生產方式,大多數中藥商品已經從野生資源逐漸發展到栽培資源,這種中藥材生產方式的變革對藥用植物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中藥栽培的科研和生產實踐中,產量和質量一直是產業關注的熱點,為達到高產優質的目標,中藥栽培的基礎知識,如植物生理學、植物生態學、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方法技術通過學科交叉逐漸引入藥用植物學,成為研究藥用植物產量提升和品質形成的重要工具,形成藥用植物學新的學科生長點,藥用植物學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 超聲醫學專科能力建設專用初級教材:淺表器官分冊
- 創新創業管理基礎(全國中醫藥高等院校規劃教材)
- 內科學:腎臟內科分冊(第2版)
- 內科學:風濕免疫科分冊(第2版)
- 人體解剖學(第4版)
- 中醫臨床辨治(全國高等院校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規劃教材)
- 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新世紀第二版(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臨床檢驗醫學(第2版)
- 脊柱微創外科學(第2版)
- 內科學 血液內科分冊
- 中外醫學史(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中醫健康管理與常見病適宜技術(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腫瘤病人營養狀況評估操作手冊(PGSGA)
- 刺法灸法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腎內科學(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