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病條辨精選原文評析(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岳冬輝主編
- 944字
- 2023-09-06 10:40:59
三、上焦篇3
【原文】
太陰[1]之爲病,脈不緩不緊而動數,或兩寸獨大,尺膚[2]熱,頭痛,微惡風寒,身熱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後熱甚者,名曰溫病。
不緩,則非太陽中風矣;不緊,則非太陽傷寒矣;動數者,風火相煽之象,經謂之躁;兩寸獨大,火克金也。尺膚熱,尺部肌膚熱甚,火反克水也。頭痛、惡風寒、身熱自汗,與太陽中風無異,此處最足以相混,於何辨之?於脈動數,不緩不緊,證有或渴,或咳,尺熱,午後熱甚辨之。太陽頭痛,風寒之邪,循太陽經上至頭與項,兩項強頭痛也。太陰之頭痛,肺生天氣,天氣鬱,則頭亦痛也,且春氣在頭,又火炎上也。吳又可謂浮泛太陽經者,臆説也。傷寒之惡寒,太陽屬寒水而主表,故惡風寒;溫病之惡寒,肺合皮毛而亦主表,故亦惡風寒也。太陽病則周身之陽氣鬱,故身熱;肺主化氣,肺病不能化氣,氣鬱則身亦熱也。太陽自汗,風疏衛也;太陰自汗,皮毛開也,肺亦主衛。渴,火克金也。咳,肺氣鬱也。午後熱甚,濁邪歸下,又火旺時也,又陰受火克之象也。
【詞解】
[1]太陰:指手太陰,即溫病初期,病位在手太陰肺。
[2]尺膚:由“寸口”的尺部脈起,到肘關節“尺澤穴”處止的一段皮膚。為古代“切診”內容之一,叫“尺膚診”。
【提要】
溫病初起的脈證表現。
【析義】
手太陰溫病即溫病初起,由于溫邪外襲衛表,肺衛失宣,開闔失常,主要表現為尺膚部發熱,頭痛,惡風寒較輕,全身發熱、午后明顯,自汗,口渴或不渴,咳嗽等癥。溫病初起的脈象既不是太陽中風的浮緩脈,又不是太陽傷寒的浮緊脈,而是脈來躁動快速,或兩手的寸脈較關脈、尺脈明顯大而有力,以示風火相煽之象,強調溫病初起表熱證的特點。
【醫家解讀】
方藥中:午后發熱或午后熱甚的病證,一般有以下三種情況:其一,陰虛發熱,此類發熱,除午后發熱為甚的特征外,其他臨床表現,均有陰虛證征象,如文中所述:脈數或兩寸獨大,身熱,自汗,口渴等;其二,血瘀發熱,此類發熱一般也多在午后,但有血瘀證征象,如癥瘕積聚,口渴不欲飲、含漱為快,脈沉澀等;其三,濕熱發熱,此類發熱一般也都在午后,但有濕熱證征象,如本書上焦濕溫第四十三條中所述“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等。本條在午后發熱或午后熱甚的辨證論治方面,提出了鑒別診斷的重要依據。
- 社會資本與慢性病防治
-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結核病防治培訓教材
- 圍術期液體管理核心問題解析
-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教材·老年醫學
- 中醫兒科學習題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超聲醫學專科能力建設專用初級教材:淺表器官分冊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物理化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生理學基礎(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內科學:呼吸與危重癥醫學分冊(第2版)
- 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的藥學監護
- 急危重癥護理學(第3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專升本)規劃教材)
- 新生兒診療技術進展
- 藥理學實驗實訓教程(全國中醫藥行業職業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五官科護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