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兒童的特點

兒科護理學與其他臨床護理學科相比獨具特點:一是兒童處于不斷的生長發育過程之中。在發育過程中不僅存在個體差異,還具有更明顯的年齡差異。故兒科護理人員在實際工作中應掌握各年齡期兒童的特點,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對兒童來說預防更加重要。因此,學習兒科護理學時不能將兒童視為成人的縮影。

一、解剖生理特點

(一)解剖特點

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兒童的外觀不斷發生變化,體重、身高(長)、頭圍、胸圍等不斷增長;身體各部分比例、牙齒、前囟、神經系統等隨年齡增加而發生變化;主要內臟器官的大小、位置等解剖特點亦與成人有所不同,如新生兒時期兩側心室壁厚度幾乎相等,兩歲以下幼兒的心臟多呈橫位。因此,兒科護士須熟悉兒童正常解剖特點和發育規律,這樣才能準確鑒別正常與疾病征象,做好保健護理工作。如懷抱嬰兒時注意保護頭部(嬰兒兩個月前因頸椎肌肉和頸椎發育相對滯后,不能抬頭);給兒童進行操作時不能壓迫或過度牽拉(嬰兒期骨骼柔軟,長期受壓易變形);嬰兒皮膚、黏膜表層薄而嫩,容易損傷和感染,故皮膚護理和口腔護理尤為重要;等等。

(二)生理生化特點

中醫學認為,兒童的生理特點表現為“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生機蓬勃、發育迅速”。兒童處在不斷的生長發育過程中,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生理生化正常值,如心率、呼吸頻率、血壓、血象等。嬰兒腎臟功能不成熟,容易發生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兒童生長發育快,代謝旺盛,對營養物質的需求量要比成人多,但胃腸消化吸收功能相對不成熟,很容易發生腹瀉、嘔吐;呼吸系統功能不完善,尤其是氣管支氣管黏膜血流豐富,易感染,容易出現呼吸困難。掌握不同年齡兒童的生理生化特點,對收集資料、護理評估和護理措施的實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免疫特點

兒童的免疫系統發育尚不成熟,防御能力弱。其非特異性免疫亦不成熟,皮膚、黏膜嬌嫩,易破損。淋巴系統、體液免疫及細胞因子等發育均不完善,防御能力差,易患感染性疾病。特異性免疫尚未成熟,但胎兒可以通過胎盤從母體獲得IgG,至出生后6個月以內,患某些傳染病的機會較少,6個月至6~7歲IgG相對缺乏,一般在6~7歲時,兒童自行合成IgG的能力才達到成人水平。IgM是抵抗革蘭陰性細菌感染的主要抗體,由于母體IgM不能通過胎盤,因此小嬰兒易被革蘭陰性細菌感染。分泌型IgA(SIgA)是黏膜局部的主要免疫物質,嬰幼兒期常缺乏,故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四)心理社會特點

兒童感知覺、情感、記憶、性格等方面的發展使得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具有不同的心理、行為特征。兒童身心發展尚未成熟,始終會受到環境的影響,環境中的任何刺激都會引起兒童不同的心理反應。所以,獲得家庭、社會的關注和正確引導,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在護理過程中,護理者需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心理行為特征,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以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

二、臨床特點

(一)疾病特點

兒童時期各系統疾病的種類與成人有很大區別。如新生兒以先天性疾病多見,嬰幼兒以遺傳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多見,高熱時可有熱性驚厥,這些疾病在成人發生率低;兒童惡性腫瘤以白血病多見,而成人則以肺癌、肝癌、食管癌等多見;心血管疾病中兒童以先天性心臟病多見,而成人則以冠心病、高血壓多見。

(二)病理特點

中醫學認為,兒童發病容易、傳變迅速,臟氣清靈、易趨康復;兒童發病,其寒熱虛實的轉化迅速較成人明顯,即易虛易實、易寒易熱;但兒童宿疾較少,用藥隨撥隨應。兒童對致病因素的病理反應往往與成人不同。如維生素D缺乏在嬰幼兒可引起佝僂病,在成人則表現為骨軟化??;肺炎球菌所致的肺部感染,在小嬰兒可導致支氣管肺炎,在年長兒和成人則易導致大葉性肺炎。

(三)臨床特點

兒童病情變化快、來勢兇、易反復、變化多端,護理人員需更加仔細和密切觀察。如兒童患感染性疾病時,由于機體抵抗力低下、缺乏局限能力,故易發展為敗血癥,常引起循環衰竭、水電解質紊亂;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缺少典型臨床表現,僅有反應低下、拒乳和體溫不升等非特異性的表現;新生兒患有嚴重感染性疾病時,其表現與病理改變常不相符,缺乏定位性癥狀與體征。

(四)診斷特點

嬰幼兒不會主動訴說病情,有語言表達能力的年長兒往往也不能準確描述癥狀。護理人員在密切觀察病情的同時,還要注意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臨床表現特點,更要考慮患兒的年齡因素。不同年齡的患兒即使是同一癥狀,所引起的原因往往也有很大區別。以兒童驚厥為例,發生在早期新生兒時,首先要考慮產傷、缺氧缺血性腦病和顱內出血等;發生在嬰幼兒時首先要考慮維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癥或熱性驚厥;發生在年長兒則要考慮癲癇。因此,在診斷過程中,應詳細詢問兒童的病史,仔細觀察兒童的表情、姿勢、動作,并結合全面的體格檢查和相關輔助檢查做出診斷。

(五)治療特點

因兒童處在生長發育的動態過程中,治療時藥物的劑量需隨年齡而異。有些治療方法為兒童所特有,例如,藍光與換血療法為治療新生兒溶血病的特有方法。兒童的體液特點導致其患病時更容易發生水電解質紊亂,液體療法時需要定量、定性與定速。由于兒童發育不成熟,機體抵抗力差,患某個系統疾病時往往會累及多個系統,如肺炎時易發生腹瀉和驚厥。因此在治療原發病的同時也要積極處理各種并發癥。

(六)預防特點

絕大多數兒童疾病是可以預防的,加強預防措施能夠降低兒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開展計劃免疫,可使許多急性傳染病得到控制,如麻疹減毒活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乙肝疫苗在我國的廣泛應用有效地控制了麻疹、脊髓灰質炎和乙肝的傳播。通過對生長發育的監測可早期發現問題,及時給予糾治。通過遺傳咨詢和新生兒篩查可防止遺傳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例如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苯丙酮尿癥、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等。重視保健工作,可減少常見病、多發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如營養不良、肺炎、腹瀉等)。注意合理營養,積極進行體育鍛煉,增強兒童體質,還可防止肥胖癥的發生。因此,做好預防工作是降低發病率、促進兒童健康的重要環節。

(七)預后特點

兒童新陳代謝和生命力旺盛,組織修復和再生能力強,患病時雖然起病急、來勢兇、變化快,但只要發現及時、治療和護理得當,疾病好轉也快,后遺癥少。相反,新生兒、體弱患兒病情惡化迅速,如果估計不足,不積極搶救,易造成突然死亡。因此,應加強密切監護,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

三、住院兒童的心理和護理特點

住院是應激事件,對兒童的影響更為顯著。住院使兒童離開熟悉的環境,加之醫院規章制度的限制和各種診療護理措施,因此往往對兒童的心理和生理產生很大影響。這種影響的大小、強弱與患兒的年齡、疾病的嚴重程度及所處的環境有密切關系。護理人員要了解并重視每個住院患兒的心理反應,有針對性地進行護理,使患兒盡快適應住院生活。

(一)嬰兒的心理反應與護理

1.心理反應 嬰兒期是兒童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對住院的反應隨月齡增加而有所不同。

6個月以內的患兒,如生理需要獲得滿足,則入院后較少哭鬧,比較安靜。即使不能與母親在一起,也不會出現明顯的不適感,但因缺乏有效的外界刺激,感覺、知覺和動作方面的發育會受到一定影響。

6個月以后的嬰兒一般能認識母親,并開始認生,對母親或撫育者的依戀性越來越強。故6個月~1歲的患兒住院反應強烈,以哭鬧來表現分離性焦慮,對陌生環境與人持拒絕態度。

2.護理重點 要鼓勵父母多陪伴患兒。如父母不在身邊,護理人員需多與患兒接觸,盡量多撫摸、懷抱患兒,滿足患兒的生理、心理需要。向家長了解患兒住院前的生活習慣,并注意護理中盡量保持。可將患兒喜愛的玩具或物品放在床旁;提供適當的顏色、聲音等刺激,促進其感覺、知覺的發育;協助患兒進行合理的動作訓練,促進其正常發育。

(二)幼兒的心理反應與護理

1.心理反應 幼兒對醫院的環境、生活等各方面均不熟悉,住院期間與父母分離會產生分離性焦慮。加之受語言表達與理解能力的限制,與他人交往出現困難,患兒對住院限制其活動產生不滿情緒,表現為拒絕接觸醫護人員,出現反抗(哭鬧、攻擊行為、不聽勸阻等)、失望(抑郁、對任何事不感興趣等)和否認(克制自己的感情、滿不在乎等)等異常行為。

2.護理重點 護理人員要以和藹可親的態度對待患兒,介紹醫院的環境和生活安排,了解患兒需求。多與患兒交談,促進其語言發展。注意語言和舉止,給患兒留下良好形象,以利于溝通。充分理解患兒入院后出現的心理反應,允許患兒表達其情感和不滿,不可當眾指責、辱罵患兒,為患兒營造娛樂、學習和表現的機會,盡量減少住院對患兒的負性影響。

(三)學齡前患兒的心理反應與護理

1.心理反應 學齡前患兒住院后跟幼兒一樣也會出現分離性焦慮,雖迫切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愛和照顧,但因智能發展更趨完善,故表現得較溫和,一般不會出現哭鬧、攻擊行為、拒絕等,多表現為難以入睡,悄悄哭泣,且能做到情感和注意的轉移,如通過玩游戲、繪畫等來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行動。患兒因對陌生環境不習慣、對疾病知識不了解及懼怕治療帶來的痛苦等而產生恐懼心理。

2.護理重點 學齡前期患兒能夠理解和執行護理人員的一些指令,有自尊心,對此護理人員要關心、愛護、尊重患兒。介紹病房環境及同室的其他患兒,如病情允許可組織適當的游戲,使患兒理解治療和護理的必要性及意義,讓患兒有安全感。此外,可用游戲調節患兒情緒,克服其恐懼心理。鼓勵患兒進行適當的自我照顧,幫助其樹立自信心。

(四)學齡患兒的心理反應與護理

1.心理反應 此期患兒已進入學校學習,學校生活對他們來說相當重要,住院的主要反應是離開學校、與同學分離,感到孤獨,擔心耽誤學習。因對疾病缺乏了解,患兒會擔心預后,有時怕羞而不愿配合。此期患兒自尊心較強、獨立性增加,盡管心理活動很多,但不愿表達出來,常常努力掩蓋內心的恐慌。

2.護理重點 護理人員要與患兒多溝通、交談,態度要真誠,多關注患兒的表現,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向患兒介紹有關病情、治療和護理的目的,解除其疑慮。協助患兒與同學保持聯系,了解學校及學習情況。引導患兒參與制定每日的生活安排,鼓勵患兒堅持學習。進行體格檢查及各項操作時,采取必要的遮擋措施,維護患兒的自尊。盡量使患兒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樹立信心。

四、兒童的用藥特點

兒童用藥無論從藥物選擇還是用法用量,乃至體內的藥代動力學特性均與成人不同。藥物治療是兒童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正確的用藥常起到關鍵作用。由于藥物在體內的分布受諸多因素影響,兒童期用藥具有下述特點。

(一)藥物在體內的分布及反應因年齡不同而異

不同藥物進入人體后,在組織內的分布與患兒的年齡有關。巴比妥類、嗎啡等藥物在幼兒腦內濃度明顯高于年長兒,如3個月內的嬰兒要慎用退燒藥,以防出現虛脫;藥物的敏感性亦與年齡有關,有的藥物在某些年齡階段可有明顯的副作用,但在其他年齡階段卻不顯著,如嗎啡對新生兒呼吸中樞的抑制作用明顯高于年長兒,麻黃堿的血壓升高作用對早產兒影響較弱。

(二)肝腎功能不完善,代謝及解毒功能差

兒童時期肝臟解毒功能尚未成熟(尤其是新生兒、早產兒),對某些藥物的代謝和半衰期延長,藥物的血藥濃度和毒性反應增加,如新生兒使用氯霉素可導致急性中毒,引起“灰嬰綜合征”;維生素K3、磺胺藥等與膽紅素競爭結合白蛋白,誘發或加重新生兒黃疸,嚴重者可致膽紅素腦病。新生兒,特別是未成熟兒的腎功能不完善,藥物及其分解產物在體內滯留的時間延長,增加藥物的毒副反應。

(三)乳兒可受母親用藥的影響

乳母用藥后,乳汁中含有濃度較低的藥物,一般對乳兒的影響不大,但有些藥物在乳汁中的含量較高,如苯巴比妥、地西泮、水楊酸鹽、阿托品等可引起毒性反應,須慎用;而放射性藥物、抗癌藥、抗甲狀腺激素藥物,在乳汁中濃度較高,可影響乳兒的正常發育,哺乳期應禁用。

(四)血腦屏障發育不完善,藥物容易通過血腦屏障到達神經中樞

藥物進入兒童體內后,與血漿蛋白結合較少,游離藥物濃度較高,容易通過血腦屏障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因此使用此類藥物應慎重。

加強兒童用藥安全意識,兒童用藥應慎重選擇,不可濫用。減少兒童用藥不良事件發生,提高兒童用藥治療效果。兒童用藥劑量應計算準確,兒童給藥的方法應以保證用藥效果為原則,綜合考慮患兒的具體情況決定適宜的劑型、給藥途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涧| 梁山县| 繁峙县| 岳普湖县| 北宁市| 兰考县| 曲阜市| 遵义县| 遵义市| 榕江县| 通城县| 南安市| 桑植县| 茶陵县| 化德县| 外汇| 会宁县| 荔波县| 长垣县| 淮南市| 奉贤区| 深水埗区| 西宁市| 隆昌县| 驻马店市| 兴隆县| 三穗县| 湟源县| 凌源市| 无棣县| 高台县| 枞阳县| 桐乡市| 大邑县| 塔河县| 和平县| 三穗县| 民丰县| 曲周县| 澄江县| 前郭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