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劑學(供中藥學、中藥制藥等專業用·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賈波 許二平主編
- 3330字
- 2023-08-24 14:18:47
上篇 總論
第一章 方劑學發展簡史

掃一掃,查閱本章數字資源,含PPT、音視頻、圖片等
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就已發現藥物治病的功效。最初只是使用單味藥,經過世代日積月累的口嘗身受,漸漸涉及藥物的配合運用,《左傳》以鞠芎、曲麥治河魚腹疾,即是早期配伍用藥的記載。經長期的醫療實踐,認識到幾味藥物配合應用,其效果優于單味藥物的使用,從而逐漸形成了方劑。
先秦、兩漢時期 《五十二病方》是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之一,為現存最早的方書,原書未見書名,因其目錄之末載有“凡五十二(?。?,且將所載283首方劑分列于五十二類疾病之下,整理者據此而定其名。諸方用藥242種,其中有一些藥物未被《神農本草經》收錄。方劑的用法,有內服與外用,內服有丸、湯、飲、散,但除丸劑之外,只有制備方法,而無劑型名稱;外用有敷、浴、蒸、熨。此外,還有炮制和用量方面的若干要求和規定。
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載方13首,劑型有湯、丸、散、丹、膏、酒之分,其對治則與治法的總結,對方劑分類方法及組方結構等理論的闡述,為方劑學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東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載方314首,大多有理有法,配伍嚴謹,療效確切,古今大量著名方劑,或由其化裁而成,或師其法而制,被后人尊為“方書之祖”。仲景在制劑方面,尤有發明,其桂屑著舌下方、蜜煎導、蛇床子散,以及大建中湯之水煎去滓后納入飴糖、大烏頭煎之取煎液入蜜再煎,實為后世舌下含化劑、肛門栓劑、陰道栓劑和糖漿劑的肇始。對劑型的選擇,如十棗湯中因甘遂的逐水成分為非水溶性物質,而以之為散,用棗湯送服;麻子仁丸因作潤腸緩下之用,主藥麻子仁富含脂肪油,并輔用蜜制成丸劑,皆為因證、因藥而靈活決定劑型的典范。該書創造性地融理、法、方、藥于一體,且劑型豐富,煎服有法,為方劑學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臨床基礎。
晉唐時期 東晉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計有藥方1060首,其中內服方714首,外用方346首。所輯之藥方及用法,葛氏“已試而后錄之”,如用青蒿一握取汁服,以治瘧疾,為現代青蒿素的研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因其用藥力求“單行徑易,約而已驗;籬陌之間,顧眄皆藥”,如蔥豉湯、黃連解毒湯等,“簡、便、廉、效”是該書的顯著特點。
唐代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30卷,前者合方、論5300余首,后者合方、論、法2900余首。其書以病證類方,涉及內、外、婦、兒等科,同時專列“食治”方,并收錄了若干保健、美容方劑,為后世補虛弱、抗衰老,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方劑和經驗。王燾編輯的《外臺秘要》載方6800余首,其特點有三:一是以張仲景方為主干,集選當時傷寒方之大成,整理并保存了一大批唐代及其以前的醫方,如《小品方》《劉涓子鬼遺方》《深師方》《崔氏方》《集驗方》等,清徐大椿稱王氏“纂集自漢以來諸方,匯萃成書,而歷代之方,于焉大備……唐以前之方,賴此書以存,其功亦不可泯”。二是重視傳染病防治方劑的記述,收載眾多民間單方、驗方。三是編排體例以先論后方形式,即每一門之中,先列各書中關于此病病因病機之論述,后乃陳方,理法方藥貫穿其中,井然有序,多為后世方劑著作所效法。
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所著方書,有廣博的典籍,也有簡要的論著?!短绞セ莘健贰妒備洝窞檎M織編輯的方書,前者載方16834首,后者已近2萬首。許叔微《普濟本事方》、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嚴用和《濟生方》等,又為個人撰著的小型方書。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陳自明的《婦人大全良方》已是典型的??浦鳎瑢嚎啤D科的形成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載方雖僅有788首,除去引用宋以前百余首醫方,其他絕大多數可認為是當時醫家方劑運用經驗之精華,具有強烈的時方氣息和特征,眾多方劑聲名卓著,療效十分突出,在方劑學發展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對后世方劑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啟迪和引導作用。該書因系北宋政府官辦藥局將其所藏醫方經校訂編纂而成,使大量成方制劑的生產規范化,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組織編制的成藥藥典。
金人成無己之《傷寒明理論》首次依據君、臣、佐、使理論分析了《傷寒論》中20首方劑的組方原理,開后世方論之先河,拓展了方劑學理論研究領域。
金元時期,名家輩出。劉完素擅用寒涼,著《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張從正擅長攻下,著《儒門事親》;李杲是補土之宗,著《脾胃論》;朱震亨是滋陰之祖,著《丹溪心法》。這些醫家將其學術思想融入其著作之中,不僅對治法多有建樹,而且為汗、吐、下、消、清、補諸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其所創方劑,每多新意,自成風格,亦為方劑學發展做出了貢獻。
明清時期 這一時期,整個方劑學,既有卷帙浩繁、載方數量空前的官修巨制,又有集約的袖珍良方,且在醫方義理、方劑分類及治法的探討等方面,皆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理、法、方、藥日臻成熟。
明代朱棣編纂的《普濟方》載方61739首,自古之方,無不賅備,是我國現存古籍中載方最多的方書。施沛立足于追溯諸方的衍化源流,所著《祖劑》載方788首,對研究類方配伍規律及變化特點影響較大。清代吳儀洛著《成方切用》,收方1180余首,其選方切于實用,文字通俗流暢,流傳較廣。張秉成著《成方便讀》,選錄古今成方290余首,輯成歌訣,配以注釋,便于初學者習誦。
探析制方理論是此時期的特點之一。明代吳昆的《醫方考》,選方700余首,“考其方藥,考其見證,考其名義,考其事跡,考其變通,考其得失,考其所以然之故”,是歷史上第一部方論的專著。它如羅東逸《古今名醫方論》、王子接《絳雪園古方選注》等皆為方論性著作。清·徐大椿的《醫學源流論》在方劑配伍理論、組方原理、方藥服用方法、古今方藥劑量考證等方面亦做了大量工作,對方劑學理論的提高作出了不少貢獻。
方劑分類在明清時期已具模型。張介賓《景岳全書》中的“八陣”、程鐘齡《醫學心悟》的“八法”是以治法(功效)分類方劑的范例,施沛《祖劑》是以主方歸類方劑的代表,張璐《張氏醫通》為以病證分類方劑的代表作。汪昂《醫方集解》以治法、病因并結合專科用方為特色,分補養、發表、涌吐、攻里、祛風、祛寒、清暑、利濕、潤燥、瀉火等21類,首開綜合分類方劑的先例。
治法在明清有較大發展?!毒霸廊珪分匾曁撟C,對補法的形成貢獻良多。程鐘齡《醫學心悟》提出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進一步完善了治療大法。雷少逸《時病論》所載之方,不以方名而以治法名之,給學者提示方即是法,法即是方。
明清時期正值瘟疫病流行,期間溫病學派興起,填補了中醫學診治外感熱病的治法與方劑的空白。葉天士著《溫熱論》,創立了衛氣營血辨證的辨證方法,根據感病不同階段提出了“辛涼解表”“透熱轉氣”“涼血散血”等法。吳鞠通《溫病條辨》繼葉氏之后,據其治法創制銀翹散、清營湯、犀角地黃湯等方劑。值得一提的是,吳又可寫成首部瘟疫學專著《溫疫論》,創“戾氣”學說,倡瘟疫與傷寒分野,強調分階段施治,并創制達原飲、三消飲等名方。楊栗山《傷寒瘟疫條辨》載“升降散”、余霖《疫疹一得》創“清瘟敗毒飲”等,均在疫病治療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明清兩代方劑學發展的又一成就。
該時期涌現出一些新穎而靈驗的方劑,如明·陳實功《外科正宗》所載之消風散、玉真散,清·王清任《醫林改錯》創制的血府逐瘀湯、補陽還五湯等多首活血化瘀方劑,備受后世推崇并在臨床中廣泛使用。
近現代時期 近代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方劑學發展更加迅速。六十多年來,對一大批古代的重要方書進行了???、出版、影印,為古方和方劑學史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重新編輯方書辭典及其他方劑工具書中,以南京中醫藥大學主編的《中醫方劑大辭典》最具代表性。此書共11冊,收錄歷代方劑96592首,匯集了古今方劑學研究的成果,內容浩瀚,考訂嚴謹,填補了自明初《普濟方》問世以來缺少大型方書的空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隨著近半個世紀以來中醫藥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醫藥院校不同層次、不同專業使用的方劑學教材、教學參考書更是不斷更新;同時,有關治則、治法及組方原理、配伍規律和復方效用的研究,既有文獻的整理、臨床的觀察,又有大量現代實驗探索。中藥藥劑學的分化,使中成藥在生產工藝、劑型改進、藥效與藥理、毒理、質量標準和臨床應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步。隨著中醫學的全面發展,方劑學的獨特優勢將會進一步得到發揮,并為人類的健康作出新的貢獻。
- 藥學、中藥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能(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老年護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溫病條辨精選原文評析(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內科學:腎臟內科分冊(第2版)
- 呼吸與危重癥醫學??漆t師培訓精要
- 分析化學:下(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物理化學實驗(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推拿功法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麻醉學(第2版)
- 敘事醫學
- 兒童物理治療學
- 社區護理學(第3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專本共用)規劃教材)
- 顱骨病變的影像學診斷
- 準分子激光治療技術
- 護理管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