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護理美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余雨楓主編
- 1272字
- 2023-08-24 14:52:34
四、中國美學史
(一)中國古代美學思想
我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了對美學的探討,春秋時代的伍舉等人認為“夫美也者,上下、內外、小大、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國語·楚語》)。美與不美,不僅僅決定于“目觀”,而必須與社會功利、國計民生聯系起來考察,強調美與善的聯系。至于美與善的區別,則被他忽略了。在我國首先注意到美與善有所不同的,當推孔子。他對韶樂的評價是“盡美矣,又盡善也”,而對武樂的評價則為“盡美矣,未盡善也”。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美學思想,提出了“充實之謂美”的觀點。孟子認為,美的人不僅要具備善與信的品格,而且連外部的容貌、舉止、風度也都能體現出仁義的原則,說明美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強調禮、儀、仁、智等品質是美的根源,美與善是密切聯系的。此外,墨子關于“食必常飽,然后求美”的論述,老子、莊子提出的美丑關系的相對性學說,荀子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的觀點都顯示了遠在先秦時代,我國一些思想家已經廣泛論及人類審美活動的許多方面,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從戰國后期開始,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精神生活的豐富,特別是文學藝術的繁榮,美學問題不僅得到了更為普遍的重視,而且深入到了文學、音樂、繪畫、戲劇等各個藝術領域,并取得了較為出色的成果。比如文論方面有陸機的《文賦》,鐘嶸的《詩品》,劉勰的《文心雕龍》,司空圖的《詩品二十四則》,白居易、蘇軾的詩論和文論,嚴羽的《滄浪詩話》,葉燮的《原詩》等;樂論方面有肖子的《樂論》,公孫尼子的《樂記》,嵇康的《聲無哀樂論》等;畫論方面有顧愷之的《論畫》,謝赫的《古畫品錄》,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郭熙的《林泉高致》,石濤的《苦瓜和尚畫語錄》等;劇論方面有王驥德的《曲律》,李漁的《閑情偶寄》等;書論方面有孫過庭的《書譜》,張懷瓘的《書斷》等。這些著作體現了當時人們對美的規律的探求與把握,將審美經驗與藝術鑒賞有機結合,提出了諸如意想、神思、韻味、意境等中國特有的審美范疇,顯示了我國古代美學鮮明的民族特色。
(二)中國現代美學
在中國,隨著近代政治改革要求而興起了近代美學新思潮,明顯地接受了西方近代美學的影響。最早從西方引進美學思想的是王國維,他的名作《紅樓夢評論》可以說是中國現代美學史上第一篇符合西方美學標準的論文。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及魯迅代表了中國近代美學自覺建構的開端。此后,朱光潛、呂熒、蔡儀、李澤厚等為中國美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世紀50~60年代的美學大討論,形成了以呂熒為代表的主觀派、以蔡儀為代表的客觀派、以朱光潛為代表的主客觀統一派和以李澤厚為代表的客觀社會派,出現了四大學派爭鳴的繁榮局面。20世紀80年代的“美學熱”不僅代表了美學研究的復興,而且促進了美學研究的深入和分化,出現了生活美學、生產美學、商品美學、科學美學、文藝美學、景觀美學、比較美學等分支,代表了美學研究的又一高潮。20世紀90年代以來,圍繞著對于實踐論美學的反思而提出的超越實踐美學和改造完善實質美學的爭論、審美文化研究新熱點的形成、關于中國美學話語重建的討論等,表明中國美學進入了百家爭鳴的新的美學轉型時期。
- 本草典籍選讀(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圍術期液體管理核心問題解析
- 全科醫學
- 超聲醫學專科能力建設專用初級教材:淺表器官分冊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中醫臨床辨治(全國高等院校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規劃教材)
- 兒科護理學(第4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規劃教材)
- 針刀醫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處方審核實踐系列教程:皮膚科疾病、五官科疾病分冊
- 中醫學派概要(中醫師承系列教材)
- 藥事管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小兒推拿學(全國中醫藥高等院校規劃教材)
- 急診醫學
- 護理心理學(第3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專升本)規劃教材)
- 醫用影像設備(CT/MR/DSA)成像原理與臨床應用(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