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中藥藥理學研究

中藥藥理學是中華民族在長期與疾病做斗爭的實踐和現代藥理研究過程中,不斷形成的知識和技術體系,凝聚了中華民族的藥學成就,蘊含著豐富的用藥經驗與中藥防病治病的基本原理。其發展經歷了中藥作用及作用原理探索和中藥藥理的現代研究與發展兩個重要階段。

一、中藥的作用及作用原理探索

中藥的作用及其原理探索,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神農本草經》成書于東漢末年,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載藥365種,不僅論述了中藥的性味、作用、主治,而且對中藥四氣五味、有毒無毒、七情合和等性能功效理論進行了探索。南北朝時期梁代陶弘景(452—536年)著《本草經集注》,載藥730種。每藥之下不但對原有的性味、功能與主治有所補充,并增加了產地、采集時間和加工方法等,豐富了《神農本草經》的內容。唐顯慶四年(659年),在“普頒天下,營求藥物”的基礎上,蘇敬等23人奉命編撰《唐本草》(又名《新修本草》),共54卷,收載844種藥物,圖文并茂,是我國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比《紐倫堡藥典》早800多年;不但對中國藥物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而且流傳國外,對世界醫藥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北宋后期(1098—1108年),四川名醫唐慎微編撰《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共31卷,載藥1740多種,藥后列單驗方3000余首,完整保存了主流本草的精華;曾由政府派人修訂三次,加上了“大觀”“政和”“紹興”的年號,作為官修本草刊行。北宋末(1118年),宋徽宗趙佶《圣濟經》中專門設有“藥理篇”,為中醫藥最早的藥理專論。《圣濟經·藥理篇》主要分為“性味”和“法象”兩大部分。“性味”就是《神農本草經》所載的四氣五味等,屬于藥物的內在性質;而“法象”則是受北宋儒學重格物窮理之風的影響,根據藥物的外形、顏色、質地等外部現象,以及藥物基原的習性、作用和自然界物種之間的克制關系等來說明藥物的作用與作用原理。

金元醫家不再承襲綜合主流本草的學風,改變了以藥物品種搜尋、基原考證、方藥資料匯集整理為重點的做法,大興藥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風,以藥物形、色、氣、味、體為主干,利用氣化、運氣和陰陽五行學說,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藥理模式,并發揮了歸經、升降浮沉和五臟苦欲補瀉等藥物性能理論。如劉完素《素問藥注》《本草論》,張元素《珍珠囊》《臟腑標本藥式》,李東垣《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王好古《湯液本草》,朱丹溪《本草衍義補遺》等著作,豐富了中藥奏效原理研究的內容。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在《證類本草》的基礎上,“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編成《本草綱目》,共52卷,載藥1892種,附方11096個,按藥物的自然屬性,分為16部,60類,每藥之下,分釋名、集解、修治、主治、發明、附方等項,是中國本草史上偉大的著作,也對世界醫藥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清代趙學敏于1765年輯成《本草綱目拾遺》,對《本草綱目》做了一些訂正和補充,增藥716種。清代吳其濬撰《植物名實圖考》,于1848年刊行,共38卷,收載植物1714種,分12類,每類分若干種,敘述其名稱、形、色、味、品種、產地、生長習性、用途等,并有附圖。所載植物,在種類和地理分布上,都遠遠超過歷代諸家本草,對我國近代中藥學、近代植物分類學及世界植物學的發展都有很大影響。

我國古代醫藥學家不僅對中藥的作用及作用原理進行了探索,而且出現了實驗藥理和臨床藥理的萌芽。如早在公元前《國語》中就記載,以含烏頭的肉喂犬以驗其毒。《論衡·道虛》謂:“致生息之物密器之中,覆蓋其口,漆涂其隙,中外氣絕,息不得泄,有傾死也。”《智囊全集》記載許襄毅公為辨冤獄,“公乃買魚作飯,投荊花于中,試之狗彘,無不死者”。又如,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記載:“黍米及糯,飼小貓、犬,令腳屈伸不能行,緩人筋故也。”這是最早的中醫動物模型。“赤銅屑主傷寒,能焊人骨,及六畜有損者,細研酒服,直入骨損處,六畜死后,取骨視之,猶有焊痕,可驗”,是人性化的中藥藥理實驗。宋代寇宗奭《本草衍義》通過建立大雁骨折動物模型,觀察自然銅對動物模型的影響,從而得出自然銅有接骨的功效。宋代蘇頌《本草圖經》記載,用對比法進行臨床藥理實驗,鑒別真假人參,具有現代科學實驗的思想。古代中藥毒副作用的驗證、中藥功效的發現與實驗具有重要意義,其實驗思想給現代中藥藥理研究以啟迪。

二、中藥藥理的現代研究與發展

19世紀中葉,西方醫藥傳入我國,出現了中西兩大醫學體系的碰撞和滲透。我國老一輩醫藥學家,開始應用現代醫藥學的理論、技術和方法來研究中藥的作用、作用機制及產生作用的物質基礎。自此,中藥藥理的現代研究才逐漸形成并不斷發展。

20世紀初,我國學者袁淑范,在衣笠豐報道了四川何首烏含蒽醌衍生物的基礎上,比較研究了何首烏浸膏與何首烏蒽醌衍生物對動物腸管運動的影響,認為何首烏的作用至少一部分為何首烏蒽醌衍生物的作用[民國醫學雜志,1923,1(6):15-21],這是現代意義上最早的中藥藥理實驗。我國老一輩藥學家、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理教師陳克恢,發現麻黃的有效成分麻黃堿具有類似腎上腺素樣作用,且作用持久,其效能與交感神經興奮劑相同。其研究論文“麻黃有效成分麻黃堿的作用”于1924年發表在J.Pharmacol.Exper.Therap.,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和廣泛關注,麻黃堿從此成為重要的擬交感神經藥物,為多國藥典所收載,開啟了中藥藥理現代研究的新紀元。

20世紀30~50年代,國內學者沿襲袁淑范、陳克恢的研究方法,相繼對川芎、人參、當歸、延胡索、黃連、黃柏、柴胡、烏頭、蟾酥、仙鶴草、防己、貝母、使君子、常山、鴉膽子等十余種常用中藥進行了化學和藥理研究,形成了一條延續至今的中藥藥理研究思路,即從天然藥材中提取其化學成分,篩選研究其藥效,再進行相關藥理毒理研究。但受限于客觀條件,研究的品種不多,成果有限,僅將臨床有一定療效的中藥當成一種植物藥來研究,很少聯系中醫藥理論和臨床。另外,老一輩藥理學家對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中藥藥理研究進行了總結,編著出版了專著。如1953年牟鴻彝編譯《國藥的藥理學》、1954年朱顏編著《中藥的藥理與應用》、張紹昌編著《中藥的現代研究》等,對20世紀50年代以前中藥藥理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為中藥藥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但其分類方式按當時藥理學的分類方法進行,中藥藥理學學科尚未形成。

20世紀60~80年代,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的發展,中藥藥理現代研究成果層出不窮,中藥藥理學從藥理學和中藥學中脫穎而出,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圍繞西醫學相關系統疾病進行有目的的中藥療效驗證和新藥發現,特別在強心、降血壓、鎮痛、驅蟲、抗菌、抗炎、解熱、利尿等方面進行了大量藥物篩選,中藥對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中樞神經系統作用及抗感染和抗腫瘤作用的研究取得顯著成績,發現和確定了青蒿素、小檗堿、苦參堿、川芎嗪、丹參酮、葛根黃酮、麝香酮等中藥藥理活性成分。尤其屠呦呦領導的項目組,研究發現中藥青蒿截瘧的有效成分為青蒿素,具有明顯的抗瘧作用,能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其成果獲得諾貝爾獎。二是開始應用現代科學技術、藥理實驗方法,研究中藥藥性、中藥配伍等中藥性能功效理論。尤其開始探索建立符合中藥藥理實驗特點的實驗方法,如中醫證候、病證結合動物模型,中藥血清藥理實驗方法。三是開始重視中醫證候、治則治法、中藥復方的研究,形成了“以藥測方、以方探法、以法說理”,逆向探索中醫“理、法、方、藥”的辨證思維模式,在活血化瘀、扶正固本、通里攻下、清熱解毒等重要治法和參附湯、桃紅四物湯、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等常用方劑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四是進行了理論總結,出版了中藥藥理學專著和教科書。如20世紀70年代末,周金黃、王筠默主持編寫了《中藥藥理學》,1985年王筠默主編了第一版高等醫藥院校試用教材《中藥藥理學》。

20世紀末,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中藥藥理學的研究領域不斷拓展,中藥藥理學的研究方法日益先進,中藥藥理學學科體系進一步完善。在研究領域方面,中藥代謝動力學研究和中藥安全性評價逐漸受到重視,尤其是與中藥藥性、功效與主治相互聯系的中藥藥理研究,以及復方配伍規律和復方藥效物質基礎的研究日益增多。在研究方法方面,中藥血清藥理學方法的開展、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探索、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應用,使中藥藥理研究水平,從整體深入到組織器官、細胞和分子各個層面。在專業方面,1991年成都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創建中藥藥理學專業,首次面向全國招收中藥藥理學本科學生,標志著中藥藥理學學科體系已基本形成。

21世紀,國家大力支持中醫藥的發展與創新,中藥藥理學作為中醫藥現代化最活躍的力量,發展更為迅速,研究內容更加豐富。國家在大力支持現代中藥、復方作用原理與物質基礎研究的基礎上,重點支持中藥藥性、中藥配伍、中藥毒性、中藥藥代和中藥量-效關系的研究。研究方法更加多樣,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等新技術、新方法,廣泛應用于中藥藥理學研究;另一方面,符合中藥藥理學研究特點的中藥藥理病證動物模型方法、中藥血清藥理方法、中藥腦脊液藥理方法、中藥毒理評價方法和中藥毒效整合分析方法等不斷涌現。學科分化趨于完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明確將中藥藥理學作為二級學科進行重點建設。中藥藥理學也逐漸分化為中藥藥效學、中藥藥動學和中藥毒理學等三級學科。

目前,隨著中藥藥理研究與網絡藥理學、化學生物學、結構生物學、系統毒理學等新學科、新技術、新方法的結合,中藥藥理學的研究范圍不斷擴大,內容不斷豐富。今后一段時間內,怎么科學總結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中藥藥效物質的作用原理與應用規律,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和科學規范的中藥藥理學方法體系,科學揭示中藥功效的現代內涵,多維評價中藥的有效性與安全性,是中藥藥理學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大關鍵科學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东县| 洪泽县| 东乌| 桓仁| 社旗县| 闽清县| 杭锦后旗| 阳谷县| 孟津县| 福海县| 旬阳县| 泰安市| 措美县| 周口市| 天镇县| 松江区| 克东县| 偃师市| 包头市| 亚东县| 许昌县| 南开区| 谷城县| 景谷| 仁怀市| 浮山县| 隆昌县| 新郑市| 迁西县| 绥滨县| 玉山县| 庆城县| 蕉岭县| 图木舒克市| 田东县| 甘谷县| 高唐县| 颍上县| 彭泽县| 嫩江县|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