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女性生殖臟器解剖

中醫古籍中早有對人體解剖的記載,如《靈樞·經水》就記載了“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的內容。漢代《養生方》載有“女陰圖”,是現存最早的女性外生殖器圖,對女性生殖臟器的名稱、位置、形態及功能記載在冊,表明前人對女性生殖生理有一定的認識。

一、陰戶

陰戶是中醫學女性外生殖器的解剖術語,最早見于《校注婦人良方》,又名“四邊”。《校注婦人良方》提出:“登廁風入陰戶,便成痼疾。”陰戶系指女性外陰,包括陰蒂、大小陰唇、陰唇系帶及陰道前庭的部位。后世諸家較廣泛地使用陰戶這一術語。如《醫學入門》所云“陰戶腫痛不閉者”“陰戶腫痛不閉,寒熱溺澀,體倦少食者”;《外科正宗》所云“陰戶忽然腫突作痛,因勞傷血分,濕火下流”“陰戶開而不閉者”等均有關于陰戶的記載,說明陰戶是中醫學固有的解剖術語。

《諸病源候論》云:“胞門、子戶,主子精,神氣所出入,合于中黃門、玉門四邊。”又說:“玉門、四邊皆解散,子戶未安。”其說明了四邊是與玉門并列的固有解剖名詞。據其文義“四邊”應指陰道口外前后左右四邊,即前至陰蒂,后至大小陰唇系帶,左右應是指兩側大小陰唇,似以小陰唇為主的部位。可見四邊與陰戶解剖范圍一致,因此,四邊應是陰戶的別名。

二、玉門

玉門是中醫學女性外生殖器的解剖術語,最早見于《脈經》,又名“龍門”“胞門”。《脈經》《諸病源候論》均云:“已產屬胞門,未產屬龍門,未嫁女屬玉門。”關于玉門位置,《備急千金要方》說:“在玉泉下,女人入陰內外之際”,即位于尿道口后面,是陰道的入口。以上說明玉門、龍門、胞門的部位相當于外生殖器的陰道口及處女膜的部位。現認為根據此部位可判斷已婚未婚、已產未產,故古今對此認識一致。玉門并非未嫁女的專用術語,亦可用于已婚已產者。如《備急千金要方》云:“婦人陰陽過度,玉門疼痛。”又云:“產后玉門不閉。”《婦人大全良方》亦云:“產后陰脫,玉門不閉。”

關于陰戶、玉門的功能,《婦人大全良方》曰:“玉門、四邊,主持關元,禁閉子精。”此說明陰戶、玉門是生育胎兒,排出月經、帶下、惡露的關口,也是“合陰陽”的出入口。同時,《諸病源候論》云:“四邊中于濕,風氣從下上入陰里。”又云:“玉門、四邊皆解散,子戶未安……若居濕席,令人苦寒,灑灑入腹。”又《校注婦人良方》云:“登廁風入陰戶。”以上說明陰戶、玉門又是防止外邪入侵的關口。

三、陰道

陰道是女性內生殖器之一,最早見于《諸病源候論》,又名子腸。據《諸病源候論》所云之“五臟六腑津氣流行陰道”“產后陰道腫痛候”“產后陰道開候”和《備急千金要方》關于“治產后陰道開不閉方”的記載,可知“陰道”一詞早就是醫學中的固有解剖名稱,且解剖位置與西醫學一致,是連接胞宮與陰戶的通道。

《諸病源候論》有“陰挺出下脫候”,《備急千金要方》有“陰脫”,《婦人大全良方》“產難門”有“子腸先出”“陰脫”,“產后門”有“產后陰脫玉門不閉”“子腸下出,不能收拾”,《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有“陰下脫,若脫肛狀”的記載,可知以上所說的“陰”,也是陰道的意思;“子腸”也主要是就陰道而言,主要是說陰道壁的膨出。

四、子門

子門是女性內生殖器之一,最早見于《內經》,又名子戶。《靈樞·水脹》云:“石瘕生于胞中,寒氣客于子門,子門閉塞。”由此可知子門是指子宮頸口部位。其后《諸病源候論》云:“子門擗,月水不時。”又《備急千金要方》云:“子門閉,血聚腹中生肉癥。”《類經》注釋說:“子門,即子宮之門也。”以上記載均進一步明確了這一解剖部位。

《諸病源候論》云:“腎為陰,主開閉,左為胞門,右為子戶,主定月水,生子之道。”由此可知子戶應是子門的別名。

關于陰道、子門的功能,如前所述,陰道是娩出胎兒,排出月經、帶下、惡露的通道,是合陰陽,禁閉子精,防御外邪的處所;子門則是“主定月水,生子之道”,即主持排出月經和娩出胎兒的關口,同時也是防御外邪入侵的第二道關口。

五、胞宮

胞宮,又名女子胞、子處、子宮、子臟、血室、胞室等,是女性的重要內生殖臟器。關于女子胞的記載最早見于《內經》。《素問·五臟別論》稱胞宮為“女子胞”,《靈樞·五色》稱之為“子處”。《神農本草經》稱之為“子宮”“子臟”,如《神農本草經》記載有紫石英主治“女子風寒在子宮”、槐實主治“子臟急痛”等內容。“子宮”一詞在歷代著作中多有記載。“血室”一詞出自《金匱要略》。血室有指肝臟、沖脈、子宮的不同解釋,實際上“熱入血室”中的“血室”就是指子宮。胞宮一詞,始見于《女科百問》,該書云:“熱入胞宮,寒熱如瘧。”之后各婦產科專著里多有記載,尤其自全國第2版中醫教材以來,“胞宮”一詞為中醫界所熟知,并得到了廣泛應用,因此“胞宮”被確定為女性內生殖器官的代表性名稱。

1.胞宮的位置 《類經附翼》說,子宮“居直腸之前,膀胱之后”。其后則是唐容川的《醫經精義》里記載了它的位置,并繪有圖形。它位于帶脈以下,小腹正中,前鄰膀胱,后有直腸,下口連接陰道。

2.胞宮的形態 最早記載見于《格致余論》,《景岳全書》又進一步描述說:“陰陽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處,名曰子宮,一系在下,上有兩歧,中分為二,形如合缽,一達于左,一達于右。”其明確了胞宮的形態是形如合缽,上有兩歧。可見中醫學的子宮形態除了包括子宮的實體之外,還包括兩側的附件(輸卵管、卵巢),說明中醫學子宮(胞宮)的解剖范圍與西醫學子宮的解剖范圍是不同的。為了不使中醫學的“子宮”與西醫學的“子宮”相混淆,所以中醫學將子宮定名為“胞宮”,而將“子宮”定名為胞宮的別名。此外,《素問·評熱病論》說,“胞脈者,屬心而絡于胞中”,《素問·奇病論》說,“胞絡者系于腎”,說明胞宮,還有胞脈、胞絡直接與臟腑相連。從語言邏輯上來說“胞宮”上有“胞脈”“胞絡”更貼切,進一步說明了將子宮定名為“胞宮”是合理的。

3.胞宮的功能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月事以時下,故有子。”《諸病源候論》說:“風冷入于子臟,則令臟冷,致使無兒。若搏于血,則血澀壅,亦令月水不利,斷絕不通。”

《類經》說:“女子之胞,子宮是也,亦以出納精氣而成胎孕者為奇。”可見胞宮有排出月經和孕育胎兒的功能。同時《內經》稱女子胞為“奇恒之腑”,說明了它的功能不同于一般的臟腑。臟是藏而不瀉,腑是瀉而不藏,而胞宮是亦瀉亦藏,藏瀉有時。它行經、蓄經,育胎、分娩,藏瀉分明,各依其時,充分表現了胞宮功能的特殊性。胞宮所表現出來的功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一部分,是臟腑、經絡、氣血作用的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泉县| 清原| 林甸县| 乐亭县| 安塞县| 洪江市| 光泽县| 赫章县| 同江市| 江口县| 台北市| 洞头县| 罗山县| 五指山市| 武隆县| 界首市| 郯城县| 绥阳县| 河东区| 诸暨市| 浦县| 惠安县| 馆陶县| 公安县| 灵山县| 沙湾县| 德兴市| 康保县| 南雄市| 旬阳县| 济宁市| 雅江县| 多伦县| 郎溪县| 乌鲁木齐市| 罗甸县| 鄱阳县| 宜良县| 开阳县| 洪雅县| 土默特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