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掃一掃,查閱本章數字資源,含PPT、音視頻、圖片等

中醫學是以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研究人類生命活動中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醫學科學,是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醫學在內的我國各民族醫學的總稱。

中醫學發源于中國,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和醫療實踐中,認識生命、維護健康、防治疾病寶貴經驗的積累和總結,是經過歷代傳承并不斷發展創新的,具有原創理論、獨特思維和豐富實踐的醫學科學體系,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醫學傳播到世界各地,對全人類的健康保健和疾病防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發揮了促進作用。

中醫學的學科屬性是以自然科學為主體,注重吸收多學科先進的科技成果,促進學術發展與創新的綜合性醫學科學知識體系。

中醫學以人-自然-社會心理為醫學模式。人類的生存與生活必然受到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由此引起一系列有關健康和疾病的醫學問題,因此,中醫學強調“以人為本”,不僅注重人的生物屬性,尤為重視人的心理特征和社會屬性,主張順應自然規律,主動適應自然和社會環境。

現代,中醫學原創的理論思維、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學術發展中不斷得到傳承和創新,現代化與國際化步伐加快,正在為造福全人類健康作出新的貢獻。

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中醫學理論體系是以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以象思維、系統思維和變易思維為主要思維模式,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以藏象、經絡和精氣血津液神等為理論核心,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包括理、法、方、藥在內的醫學理論體系。

(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于戰國至兩漢時期。《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專著的問世,標志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1.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條件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社會急劇變化,學術思想交流融合,科學技術相互促進,古代醫家在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基礎上,以氣一元論、陰陽五行等哲學思想為認識論,汲取當時先進的科學技術,將零散的醫療經驗整理歸納,使中醫學理論體系逐步系統化、規范化,以闡釋病因、發病和病機,指導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科學理論與醫藥實踐的基礎。

(1)社會文化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呈現“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景象,形成了道、儒、陰陽、法、墨、兵等諸家。各種學術流派相繼產生、學術爭鳴與交流,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社會文化基礎。如中醫學生命理論深受道家關于世界本原與生命起始認識的影響;醫者修身與醫德的形成深受儒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道德觀念與進取精神的影響等。

(2)科學技術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天文、地理、氣象、歷算、物候、農學、植物學、礦物學、冶煉、釀造等方面的諸多創新,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奠定了科學技術基礎。如天文學的宇宙觀為天地人相關整體醫學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基礎,農業生產的進步促進了中藥學的形成和發展,氣象學、地理學的相關知識融入了中醫學對生命活動、疾病認識的理論和實踐。

(3)醫藥實踐基礎 人類自從有了生產活動,就開始了醫療活動。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有“癥”“疥”“蠱”“齲”等病名和“耳鳴”“下利”“不眠”等癥狀的記載,還出現了“疾目”“疾耳”“疾鼻”等以人體器官命名的病名。《殷墟書契》甲骨文“疾年”的記載,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明確記載疫病流行的最早資料。《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殷人疾病考》曾指出殷人所記錄的疾病已有16種。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醫療活動更加豐富,先秦文獻《山海經》 中對疾病的記載增加到了38種,如“疽”“痹”“風”“瘕”“疫”“嘔”“聾”“腹痛”“咽痛”等。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戰國時期著作《五十二病方》以52種疾病進行分類,提及了103個病名。除此之外,《詩經》《尚書》《周易》等十三經文獻中也有諸多的病證記載。可見,當時對疾病的認識已較為深入。

當時的醫家們在醫療過程中逐步積累了藥物學知識,《五十二病方》中記載的藥物就有植物、礦物和動物等不同種類,共有247種。《淮南子》《詩經》《山海經》等著作中也有豐富的藥物學資料。在醫療過程中,醫家們還創造了針砭、艾灸、醪醴等治療方法。

從《周禮·天官冢宰第一》的記載可見,早在周代,我國就有了初步的醫學分科和專職從醫人員。《左傳》記載的醫和、醫緩即是當時著名醫生。

這些豐富的醫療實踐為中醫學理論知識的總結歸納及理論體系的構建提供了資料,奠定了基礎。

(4)古代哲學思想對醫學的滲透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具有深遠的哲學淵源,尤其是氣、陰陽、五行學說,滲透并融入中醫學,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賦予重要的思維方法和說理工具。如氣一元論的萬物本原論思想,為中醫學整體觀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陰陽學說的辯證法思想、五行學說的系統論思想,對中醫學方法論體系的建立產生了促進作用。

這一時期,以中國古代哲學為指導,借鑒當時自然科學先進技術原理和方法,在豐富的醫藥學理論和實踐基礎上,眾多醫家共同努力,逐漸形成了中醫學理論體系。

2.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

《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四部經典著作的問世,標志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1)《黃帝內經》 簡稱《內經》,為中醫學現存最早的經典著作。本書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共18卷162篇,約成書于戰國至秦漢時期,東漢至隋唐仍有修訂和補充。《內經》非一人一時之作,而是集眾多醫學家的醫學理論和臨床經驗編纂而成,是對先秦至西漢醫學成就的整理和總結。書中汲取了秦漢以前自然科學、哲學和社會科學的諸多重要成就,從氣、天人關系、形神關系等多方面深入探討和闡釋了生命現象,總結和歸納了西漢前的醫療經驗和醫學理論,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內經》以整體觀念為指導,闡釋了人體生命活動規律以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詳細論述了臟腑的生理功能,將人體呼吸、循環、消化、排泄、生殖、精神等生理功能分屬于五臟,建立了以五臟為中心的功能系統;創立了經絡學說,闡述對機體的網絡調節作用,并以精、氣、血、津液、神的作用維系和調節著臟腑形體官竅的生理功能,從而奠定了藏象經絡理論的基礎;在疾病防治上提出“治未病”的觀點,對病因、發病、病機及疾病診斷、治療等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對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內經》中還設專篇討論了醫生的職業素養和道德規范,《素問·疏五過論》提出了診病“四德”,對醫生的職業道德進行規范。《素問·征四失論》專門批評了醫生精神不專與學業不精所造成的過失,至今仍不失其指導意義。

(2)《難經》 又稱《黃帝八十一難經》,以問答解釋疑難的形式編撰而成,約成書于東漢,傳說為秦越人所作。在《內經》的基礎上,該書論述了生理、病機、診斷、病證、治療等方面的醫學問題,其中,對脈學特別是“寸口脈診”有較詳細而系統的論述和創見;對藏象理論中命門、三焦以及經絡理論有所闡揚和發展,從而豐富發展了中醫學理論體系。

(3)《傷寒雜病論》 張機(字仲景)所著,成書于東漢,為中醫學第一部辨證論治的專著。經晉·王叔和整理,分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部。《傷寒論》創立了“六經辨證”理論,對外感熱病的發病因素、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及預后康復等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論述。《金匱要略》以臟腑論內傷雜病,對以內科為主兼及婦科、外科的40余種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處方、用藥等都有詳細記載。《傷寒雜病論》總結了東漢以前的醫學成就,將中醫學的基本理論與臨床實踐密切結合起來,創立了對外感、內傷疾病的辨證綱領和治療方劑,故后世醫家多尊之為“醫方之祖”,為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傷寒論·自序》中,張仲景立志做能解除人民疾苦的醫生——“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表現了醫學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世尊稱張仲景為“醫圣”。

(4)《神農本草經》 簡稱《本草經》或《本經》,成書于東漢,為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集秦漢時期眾多醫家搜集、整理、總結藥物學經驗成果的精華,全書載藥365種,根據養生、治病和藥物毒性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之藥無毒,主益氣;中品之藥有毒或無毒,主治病、補虛;下品之藥有毒,主除病邪、破積聚。根據中藥功效將中藥分為寒、涼、溫、熱四性,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為中藥學“四氣五味”的藥性理論的確立奠定了基礎。書中明確了“治寒以熱藥,治熱以寒藥”的用藥原則,將藥理學與病機學密切結合,使中醫學理論體系更加完善。同時,該書提出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等“七情和合”的藥物配伍理論,為中藥組方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綜上所述,從戰國至秦漢時期問世的《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典籍所載的內容來看,當時的醫家們不但已構筑起中醫學的理論框架,而且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和完善理論體系,初步形成了理、法、方、藥(針)為一體的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中醫學理論不斷創新,診療水平不斷提高。漢代以后,進入了全面發展時期。

1.魏晉隋唐時期(220—960年)

魏晉南北朝、隋唐至五代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中醫學學科分化日趨成熟,醫學理論與技術隨著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而有新的提高,出現了眾多名醫名著,推動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和進步。

(1)《脈經》 晉·王叔和著,成書于3世紀,為中醫學第一部脈學專著。本書第一次系統全面論述浮、芤、洪、滑、數、促、弦、緊等24種病脈的脈象形態及其所主病證;提出浮與芤、弦與緊、革與實、滑與數、沉與伏、微與澀、軟與弱、遲與緩八組相類脈的脈象鑒別;提倡“寸口診法”,明確左寸主心與小腸,左關主肝膽,右寸主肺與大腸,右關主脾胃,兩尺主腎與膀胱的三部脈位;推動了寸口脈診法的普遍應用。

(2)《針灸甲乙經》 晉·皇甫謐著,成書于259年,為中醫學第一部針灸學專著。全書系統闡述了藏象、經絡、腧穴、標本、九針、刺法、診法、病證、治法等內容,還對針灸用針之形狀制作、針灸之禁忌、針灸經絡與孔穴部位之考訂、針灸的臨床適應證與操作方法及臨床經驗的總結等進行了詳盡的論述。

(3)《肘后備急方》(原名《肘后救卒方》) 晉·葛洪著,成書于東晉時期,為中醫學第一部臨床急癥著作。書中對外感熱病、傳染性疾病、皮膚病、瘡瘍外科及骨傷科病的論述,反映了當時臨床醫學的進步。書中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以治寒熱病及各種瘧疾的記載,屠呦呦受此啟發成功提取青蒿素,為全世界防治瘧疾作出了重大貢獻,因之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在獲獎感言中說道:“青蒿素是中醫藥獻給世界的禮物。”

(4)《諸病源候論》 隋·巢元方著,成書于610年,為中醫學第一部病因病機證候學專著。全書以1729論分述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等諸科病證的病因、病機和癥狀,尤重于病源的研究,如指出疥瘡是由疥蟲所致;“漆瘡”的發生與體質有關;某些傳染病是由自然界的“乖戾之氣”引起。諸證之末多附有導引法,對疾病的調護起到指導作用。

(5)《備急千金要方》與《千金翼方》 唐·孫思邈著,成書于652年和682年,為中醫學第一部醫學百科全書。兩書關于臟腑之論、針灸之法、脈證之辨、食治之宜、養生之術、備急之方、病證診治等內容,代表了盛唐的醫學發展水平;提出“大醫精誠”為醫學道德準則和追求的境界,開創了中國醫學倫理學之先河。《備急千金要方》保存了唐以前大量的古方,對方劑學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后世尊孫思邈為“藥王”。

2.宋金元時期(960—1368年)

宋金元時期是中國醫學發展迅速、流派紛呈、建樹頗多的時期,對后世醫學發展影響很大。這一時期中藥學、方劑學、針灸學、臨床各科學等發展迅速,醫藥著作大量刊行,開始有國家組織編撰刊行中醫藥學著作,并開始研究處方、成藥、經絡腧穴的規范化。

北宋·錢乙(字仲陽)著《小兒藥證直訣》 ,該書系統論述了小兒體質、病機及治療特點:體質“血氣未實”“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病機“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治療強調補瀉要同時調理以善其后。錢乙重要貢獻在于豐富和完善了中醫學臟腑證治,將五臟辨證方法運用于臨床實踐。

南宋·陳言(字無擇)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簡稱《三因方》),據張仲景“千般疢難,不越三條”的論點,結合臨床實踐與《內經》有關論述,將病因歸納為三大類:外感六淫為外因;七情內傷為內因;飲食所傷、叫呼傷氣、蟲獸所傷、跌打損傷、中毒、金瘡等為不內外因。該書以病因與病證相結合的方法,系統闡述了三因理論,對后世病因學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金元時期的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后人尊稱為“金元四大家”,對中醫理論和實踐有突破性創新,對中醫學的發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

劉完素(字守真,后人尊稱劉河間):主張火熱論,提出“六氣皆從火化”“五志過極皆能化火”為外感和內傷疾病的主要病機,故在治療中多用寒涼藥,后人稱為“寒涼派”。代表著作為《素問玄機原病式》(1182年)。

張從正(字子和,號戴人):力倡攻邪論,提出“病由邪生”,主張“養生當論食補,治病當用藥攻”,故在治療中多用汗、吐、下三法,后人稱為“攻邪派”。代表著作為《儒門事親》(1224年)。

李杲(字明之,自號東垣老人,后人尊稱李東垣):師從易水學派的創始人張元素,力倡脾胃論,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善用溫補脾胃之法,后人稱為“補土派”。代表著作為《脾胃論》(1249年)。

朱震亨(字彥修,后人尊稱朱丹溪):力倡相火論,主張“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治療善用“滋陰降火”,后人稱為“滋陰派”。代表著作為《格致余論》(1347年)。

金元四大家師古而不泥古,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各有創新,從不同角度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理論。

3.明清時期(1368—1911年)

明清時期是中醫學理論的綜合匯通和深化發展階段。標志性成果是命門理論的發展、溫病理論的創新,以及大量的醫學全書、叢書及類書的編撰集成,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理論體系。

明代關于命門學說的發展,為中醫學的藏象理論增添了新的內容。張介賓(字景岳)、趙獻可(字養葵)等醫家重視命門學說,創新對命門概念及其功能的認識。張介賓提出了“陽非有余”“真陰不足”的見解,強調溫補腎陽和滋養腎陰在養生康復與防治疾病中的重要性。趙獻可認為命門為人身之主,注重“命門之火”在養生、防病中的重要意義。命門學說對中醫學理論和臨床各科的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溫病是感受溫邪所引起的一類外感急性熱病的總稱。溫病理論源自《內經》,至明清臻于成熟,明代的吳有性及清代的葉桂、薛雪、吳瑭、王士雄等對溫病理論和實踐的創新作出了卓越貢獻。

吳有性(字又可):著《溫疫論》,創“戾氣”理論。提出溫疫病的病因為“戾氣”,而非一般六淫病邪;戾氣多“從口鼻而入”,往往相互傳染,形成廣泛性流行,癥狀、病程多類似;不同疫病有不同的發病季節;人與禽畜皆有疫病,但各不相同又有一定聯系。

葉桂(字天士,號香巖):著《溫熱論》,創溫熱病的衛氣營血辨證理論。闡明溫熱病發生發展的規律是衛、氣、營、血四個階段的順傳,以及“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逆傳,對溫病理論發展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并擅長內傷雜病治療,《臨證指南醫案》提出“久病入絡”“久痛入絡”之論,完善創新了絡病學說。

薛雪(字生白):著《濕熱條辨》,創新溫病理論的濕熱病因理論。闡明濕熱病的病因、癥狀、傳變規律、治則治法等,對溫病理論的發展作出一定貢獻。

吳瑭(字鞠通):著《溫病條辨》,創立溫熱病的三焦辨證理論。主張“凡病溫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陰”“上焦病不治則傳中焦,胃與脾也”“中焦病不治,即傳下焦,肝與腎也”,使溫病理論得到進一步發展,逐漸走向系統與完善。

王士雄(字孟英,號潛齋,晚號夢隱),著《溫熱經緯》《霍亂論》等,以《內經》和《傷寒論》理論為經,取葉桂、薛雪等諸家之說為緯,明確提出“新感”“伏邪”兩大辨證綱領,重視審同察異,靈活施治,充實并發揮了溫病的發病機理和辨證施治理論。

明清時期,在整理已有醫藥學成就和臨證經驗的基礎上,編撰了門類繁多的醫學全書、類書、叢書及經典醫籍的注釋等。

明·李時珍(字東璧,晚號瀕湖山人),著《本草綱目》(1578年),該書總結了明以前歷代醫藥家在藥物學方面的實踐經驗和藥物理論,載中藥1892種,分為16部60類,豐富了中國藥物學的內容,對中醫藥學的發展具有卓越的貢獻。同樣,此書在世界醫藥學發展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17世紀末,《本草綱目》即被譯成拉丁文傳入歐洲,以后又先后被譯成日、英、德、朝鮮等多國文字,傳播世界,產生舉世矚目的影響。李時珍還著有《瀕湖脈學》一書,論脈頗為精辟,易學易用,為脈學門徑之書,流傳甚廣。

明·徐春甫著《古今醫統大全》(1556年),輯錄230余部醫籍,為著名中醫學全書。明朝王肯堂著《證治準繩》(1602年),以臨床內、外、婦、兒等各科疾病方證為主,為著名中醫學臨床醫學叢書。清·陳夢雷等著《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1723年),分類編排文獻注釋、基礎理論、分科證治、醫家傳略、藝文記事等,為著名中醫學類書。清·吳謙等著《醫宗金鑒》(1742年),臨床各科理法方藥歌訣俱備,為太醫院的中醫學教科書。

清·王清任(字勛臣)著《醫林改錯》(1830年),改正了古醫籍中在人體解剖方面的某些錯誤,肯定了“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發展了瘀血理論,創立了多首治療瘀血病證的有效方劑,對中醫學氣血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4.近代與現代(1840年以后)

近代,隨著社會制度的變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傳入,中西方文化出現碰撞與交融,中醫學理論的發展呈現出新舊并存的趨勢:一是繼續整理和匯總前人的學術成果,如20世紀30年代曹炳章(字赤電)主編的《中國醫學大成》,是一部集古今中醫學大成的巨著;二是以唐宗海(字容川)、朱沛文(字少廉)、惲樹玨(字鐵樵)、張錫純(字壽甫)為代表的中西匯通學派,提出既要堅持中醫學之所長,又要學習西醫學先進之處,從理論到臨床匯通中西醫的觀點,如唐宗海著的《中西匯通醫經精義》、張錫純著的《醫學衷中參西錄》,即是中西醫學匯通的代表作。

現代(1949年以后),中醫學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在繼承發揚中醫藥優勢特色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以滿足時代發展和民眾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為人民健康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發展成就斐然。東西方醫學優勢互補、相互融合的趨勢已經出現;多學科交叉相互滲透,創建中醫學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認識生命和疾病現象已成熱點,“血瘀與活血化瘀”“絡病理論”“體質學說”“方劑配伍規律”等創新科研成果指導臨床實踐與產業化發展,中醫藥學特色與優勢凸顯;中醫藥在世界范圍的傳播與影響日益擴大,中醫藥醫療、教育、科研和產品開始全面走向國際;以“繼承與創新并重,中醫中藥協調發展,現代化與國際化相互促進,多學科結合”為基本原則,推動了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的發展。

中醫學理論的繼承和創新是永恒主題。繼承是創新的基礎,繼承的目的是創新。只有重視繼承,才能為中醫學傳統理論的發展和創新奠定基礎;創新是中醫學繼續發展的需求,是中醫學新觀點、新理論、新技術產生的源泉,也是中醫學的生命之源。在學術發展中不斷傳承和創新的中醫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必將為造福全人類健康事業作出更大更新的貢獻。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包括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兩個方面。

(一)整體觀念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認識人體自身以及人與環境之間聯系性和統一性的學術思想。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指導思想,發源于中國古代哲學萬物同源異構和普遍聯系的觀念,體現在人們在觀察、分析和認識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問題時,注重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之間的統一性與聯系性,并貫穿于中醫學的生理、病機、診斷、辨證、養生、防治等各個方面。

1.人是一個有機整體

(1)生理功能的整體性 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五臟一體觀、形神一體觀和精氣神一體觀。

五臟一體觀:人體由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形體(筋、脈、肉、皮、骨)、官竅(目、舌、口、鼻、耳、前陰、后陰)等構成。人體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形體、官竅,通過經絡系統的聯絡作用,構成了心、肝、脾、肺、腎五個生理系統。心、肝、脾、肺、腎五個生理系統之間具有結構的聯系性和功能的統一性,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共同維持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這種以五臟為中心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稱為“五臟一體觀”(表0-1)。

表0-1 人體五臟生理系統簡表

形神一體觀:形體與精神是生命的兩大要素,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形,指人的形體結構和生命物質;神,指生命活動的主宰和總體現,包括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形神一體觀,是指形體與精神的結合與統一。正常的生命活動,形與神相互依附,不可分離。形是神的藏舍之處,神是形的生命體現。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精氣神一體觀:精、氣、血、津液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整體表現。精、氣、神為人之“三寶”。精可概括精、血、津液。如《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記載:“精有四:曰精也,血也,津也,液也。”精氣神一體觀,是指精可化氣,氣可化精,精氣生神,精氣養神,而神則統馭精與氣,形成有機整體。

(2)病機變化的整體性 中醫學在分析疾病發生、發展、變化規律時,善于從整體出發,去分析局部病機變化的整體性根源。

人是一個內外緊密聯系的整體,因而內臟有病,必然表現于外,具體可反映于相應的形體官竅,即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孟子·告子下》)。在分析形體官竅的病變時,認為局部病變大都是整體生理功能失調在局部的反映。如目的病變,既可能是肝血肝氣生理功能失調的表現,也可能是五臟精氣功能失常的反應。因此,探討目病的病機,不能單純從目之局部去分析,而應從五臟的整體聯系去認識。

臟腑之間在生理上協調統一、密切配合,在病機上相互影響。如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時,不僅肝臟本身出現病變,而且常影響到脾的運化功能而出現脘腹脹滿、不思飲食等癥狀;也可影響肺氣宣發肅降而見喘咳;還可影響心神而見煩躁不安或抑郁不樂;影響心血運行而見胸悶等。因此,在分析某一臟病的病機時,既要考慮到本臟病變對他臟的影響,也要注意到他臟病變對本臟的影響。

人是形神統一的整體,因而形與神在病變上也是相互影響的。形體的病變,如軀體、臟腑、經絡、官竅以及生命物質精、氣、血、津液的病變,皆可引起神的失常;而精神情志活動異常,也能導致軀體、臟腑、經絡、官竅功能失常以及生命物質精、氣、血、津液的病變。

(3)診斷防治的整體性 人的局部與整體是辯證統一的,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等的生理與病變必然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中醫學在診察疾病時,可通過觀察分析形體、官竅、色脈等外在異常表現,推測內在臟腑的病機變化,從而作出正確診斷。故有“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靈樞·本臟》)。如驗舌、望面、察神、切脈等由外察內的診病方法,是中醫學整體診病思想的具體體現。

中醫學在防治疾病時,強調在整體層次上對全身各局部的調節,使之恢復常態。局部病變常是整體病變在局部的反映,故治療應從整體出發,在探求局部病變與整體病變內在聯系的基礎上,確立適當治療原則和方法。如口舌生瘡多由心火上炎所致,其治療可清心瀉火;又由于心與小腸相表里,心火可循經脈下移小腸,故亦可用清瀉小腸之法。再如久瀉不愈,或脫肛,其病雖發于下,但可以艾灸顛頂督脈之百會穴以調之,督脈通行上下,陽氣得溫,疾病自愈。

(4)養生康復的整體性 人是形神統一的整體,中醫養生主張形神共養以維護健康、形神共調以治療康復疾病。在養生方面,既要順應自然、鍛煉身體、合理膳食、勞逸適度、外避病邪以養其形,使形健而神旺;又要恬惔虛無、怡暢情志以養神,使神清而形健。在治療康復方面,若因軀體病變引起精神病變時,當以治療軀體疾病(治形)為先;若由精神情志傷害引致軀體疾病,則當先調理精神情志的失調(治神)。

2.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環境的各種變化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對人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認識,即是“天人一體觀”的整體思想。

人類是宇宙萬物之一,與天地萬物有著共同的生成本原。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宇宙萬物是由“道”“太極”或“氣”產生的。氣分陰陽,以成天地。天地陰陽二氣交感,萬物化生。如《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自然環境的各種變化,如寒暑更替、晝夜晨昏、地域差異,必然對人體的生理及疾病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1)自然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 自然環境主要包括自然氣候和地理環境,古人以“天地”名之。人在自然環境之中,而天地陰陽二氣不斷的運動變化,人的生理活動必然受到天地之氣的影響而有相應的變化。

季節氣候與人體生理:氣候是由自然界陰陽二氣的消長變化而產生的階段性天氣征象,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而自然界的生物順應這種規律,出現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等變化過程,人體生理也隨季節氣候的規律性變化而出現相應的適應性調節。如人體脈象可隨四季氣候的變化,而有相應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規律性脈象變化;又如天暑衣厚,則汗多而尿少;天寒衣薄,則尿多而汗少。另外,人體經絡氣血的運行還受風雨晦明的影響:天溫日明,陽盛陰衰,人體陽氣隨之充盛,氣血運行通暢;天寒日陰,陰盛陽衰,人體陽氣亦弱,氣血凝澀而行緩。

晝夜時辰與人體生理:一日之內的晝夜晨昏變化,對人體生理有不同影響,而人體也要與之相適應。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說明白天人體陽氣多趨于體表,臟腑的功能活動比較活躍;而夜間人體陽氣多趨于里,人就需要休息和睡眠,這些反映了人體隨晝夜陰陽二氣盛衰變化而出現相應的調節。

地域環境與人體生理:地域環境主要指地勢高低、地域氣候、水土、物產及人文地理、風俗習慣等。地域氣候的差異,地理環境和物產不同,人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有所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體的生理功能與體質的形成。如北方多燥寒,人體腠理多致密,體型壯實;而南方多濕熱,人體腠理多疏松,體型清瘦;長期居住某地的人遷居異地,常出現“水土不服”現象,但會逐漸適應。說明地域環境對人體生理有一定影響,而人體也具有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

(2)自然環境對人體疾病的影響 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是有限的。當氣候變化過于急劇,超過人體的適應能力,或機體的調節功能失常,不能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當人體正氣充沛,適應、調節及抗病能力強,能抵御外邪侵襲,一般不會發病;若氣候特別惡劣,人體正氣相對不足,抵御病邪的能力減退就會發病。

季節氣候與人體疾病:四時氣候的變化,每一季節都有其不同特點。因此,除一般性疾病外,常可發生一些季節性多發病或時令性流行病。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或某些慢性病恢復期中,也往往由于氣候劇變或季節交替而使病情加重、惡化或舊病復作。如關節疼痛的病證,常在寒冷或陰雨天氣時加重。

晝夜時辰與人體疾病:晝夜晨昏的變化,對疾病也有一定影響。清晨至中午,人身之氣隨自然界之氣的陽生陰長而漸旺,故病情轉輕;午后至夜晚,人身之氣又隨自然界之氣的陽殺陰藏而漸衰,故病情加重。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藏,邪氣獨居于身,故甚也。”

地域環境與人體疾病:地域環境的不同,對疾病也有一定的影響。某些地方性疾病的發生常與地域環境密切相關。如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癭候》指出癭病的發生與“飲沙水”有關,已認識到此病與地域水質的密切關系。

(3)自然環境與疾病防治的關系 自然環境的變化時刻影響著人的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因而在疾病的防治過程中,必須重視外在自然環境與人體的關系,在養生防病中順應自然規律,在治療過程中遵循因時因地制宜的原則。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季節氣候與疾病防治:氣候變化劇烈或急驟時,要“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防止病邪侵犯人體而發病。在治療疾病時應充分了解氣候變化的規律,根據不同季節的氣候特點來考慮治療用藥,春夏慎用溫熱,秋冬慎用寒涼,即所謂“因時制宜”。對于某些季節多發病,亦可“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如冬天由于素體陽虛陰盛而發病的咳喘、骨關節痛(寒痹)等,可在夏季培補陽氣;夏天由于素體陰虛陽盛而發病的心悸、癭病等,可在冬季滋養陰氣,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晝夜時辰與疾病防治:根據人體氣血隨自然界陰陽二氣的盛衰而有相應的變化,并應時有規律地循行于經脈之中的學術思路,古代醫家創立了“子午流注針法”,按日按時取穴針灸,可更有效地調理氣血、協調陰陽以防治疾病。

地域環境與疾病防治:人體的生理及疾病變化受地域環境的影響,故在養生防病中,要根據地理環境的不同,采用適宜的防病治病原則和方法,即所謂“因地制宜”。中國的地理特點是西北地勢高而東南地勢低,西北偏于寒涼干燥而東南偏于溫熱濕潤,故西北少用寒涼之藥而東南慎用辛熱之品。

3.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人生活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必然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故人與社會環境既相互統一、又相互聯系。人不單純是生物個體,而且是社會的一員,具備社會屬性。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法律、人際關系、婚姻等社會因素,必然通過與人的信息交換影響著人體的各種生理、心理和病變,而人也在與社會環境的交流中,維持著生命活動的穩定有序與協調平衡。

(1)社會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 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背景不同,造就個人的心理特征與體質的差異。一般而言,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諧的人際關系,可使人精神振奮,勇于進取,有利于心身健康;而動蕩的社會環境、糾結的人際關系,可使人精神壓抑,或緊張、焦慮,從而影響心身功能,危害心身健康。

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對人的心身功能也有重要影響。社會地位高、經濟地位好,養尊處優,易使人驕恣任性;政治、經濟地位低下,易使人自卑頹喪。久之,可影響人體臟腑功能和氣血運行。

(2)社會環境對人體病變的影響 當社會環境變化時,人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也會隨之而變。驟然變化的社會環境,會對人體生理功能造成較大的影響,從而損害人的心身健康。如《素問·疏五過論》指出,“嘗貴后賤”可致“脫營”病變,“嘗富后貧”可致“失精”病變,說明社會地位、經濟狀況的劇烈變化,常導致人的精神活動不穩定,從而導致某些心身疾病的發生。再如,親人亡故、家庭糾紛、鄰里不和、人際關系緊張等,易引發某些心身疾病,誘發病情加重或惡化,甚至死亡。

社會動蕩、政治腐敗、饑荒戰亂、經濟蕭條以及不良的習俗風氣等,皆為疾病之源,尤其是心身疾病之因。精神情志因素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變化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在中醫學整體觀念的指導下,以中醫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社會因素對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影響,是社會發展給中醫學帶來的新課題,具有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

(3)社會環境與疾病防治的關系 社會環境的改變主要通過影響人體的精神情志活動而對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疾病變化產生影響,因而預防和治療疾病時,必須充分考慮社會因素對人體心身功能的影響,盡可能地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獲得有力的社會支持,并通過精神調攝提高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以維持心身健康,預防疾病的發生,并促進疾病好轉。

綜上所述,中醫學理論體系以人為本,以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為背景,揭示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醫學問題,闡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精神與形體以及形體內部的整體性聯系。在維護健康和防治疾病的過程中,要求醫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素問·著至教論》),從中充分體現出整體觀念的指導意義。

(二)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并貫穿于預防與康復等醫療保健實踐的過程。中醫學在認識疾病和處理疾病的過程中,既強調辨證論治,又講求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1.癥、證、病的基本概念

(1)癥的基本概念 癥,即癥狀和體征,是機體發病而表現出來的異常表現,包括患者所訴的異常感覺與醫生所診查的各種體征。如惡寒發熱、惡心嘔吐、煩躁易怒、舌苔、脈象等都屬癥的概念。癥是判斷疾病、辨識證的主要依據,但其表現的是疾病的表面現象甚至假象,所以未必能完全反映病和證的本質。同一個癥狀,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其病機不盡相同,也可見于不同的病和證中。孤立的癥狀或體征不能反映疾病或證的本質,因而不能作為治療的依據。

(2)證的基本概念 證是對疾病過程中一定階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勢等病機本質的概括。如脾胃虛弱證,病位在脾胃,病性為虛。證是病機的概括,病機是證的內在本質,證所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質。

證候,即證的外候,是指疾病過程中一定階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勢等病機本質有機聯系的反應狀態,表現為臨床可被觀察到的癥狀等,一般由一組相對固定的、有內在聯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病變本質的癥狀和體征構成。如食少納呆,腹脹便溏,倦怠乏力,面黃,舌淡紅苔白,脈沉緩,屬于脾胃虛弱證的證候表現。

證具有個體差異性、時相性、空間性和動態性特征。其一,證的個體差異性。由于人的體質差異,故感受同一病邪,可能表現為不同的證。即便同一病證,由于個體反應性差異,也可以表現出不同的癥狀。其二,證的時相性。同一疾病,由于所處于階段不同,臨床表現各異,因而證也不同,如積聚,在初期、中期和晚期的不同階段,證會發生變化。其三,證的空間性。如感冒,與不同地域的氣候有關,形成風寒感冒證、風熱感冒證、暑濕感冒證等。其四,證的動態性。由于疾病受內外環境多種因素影響,可不斷發生變化,故證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并非固定不變,而是始終處于動態變化之中。

因此,在臨床辨證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證的個體差異性、時相性、空間性和動態性特征,才能進行正確判斷。

(3)病的基本概念 病,即疾病的簡稱,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發病規律和病機演變的一個完整的異常生命過程,常常有較固定的臨床癥狀和體征、診斷要點、與相似疾病的鑒別點等。致病邪氣作用于人體,人體正氣與邪氣相抗爭,引起了機體陰陽失調、臟腑形體損傷、生理功能失常或心理活動障礙,從而體現一個完整的疾病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始終存在著損傷、障礙與修復、調節的矛盾斗爭過程,即邪正斗爭。

疾病反映的是貫穿一種疾病全過程的總體屬性、特征和規律。如感冒、胸痹、消渴、積聚等,皆屬疾病的概念。

癥、證、病三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病與證,雖然都是對疾病本質的認識,但病所反映的重點是貫穿疾病全過程的基本矛盾,而證反映的重點是當前階段的主要矛盾。癥狀和體征是認識病和證的著眼點,是病和證的基本構成要素。具有內在聯系的癥狀和體征組合在一起即構成證候,反映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變本質;各階段或類型的證貫穿并疊合起來,便是疾病的全過程。因此,一種疾病可由不同的證組成,而同一證又可見于不同的疾病過程中。

2.辨證論治的基本概念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診治疾病的基本理論與思維方法,即根據中醫理論分析四診獲得的臨床資料,明確病變的本質,擬定治則治法。

(1)辨證 辨證是以中醫學理論對四診(望、聞、問、切)所得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明確病變本質并確立為何種證的思維和實踐過程。由于疾病發生的原因、病變的部位、疾病的性質、疾病的發展變化趨勢是辨證的要素,故中醫學在辨識證時,要求辨明病因、病位、病性及其發展變化趨勢,即辨明疾病從發生到轉歸的總體病機。

辨病因:即探求疾病發生的原因。根據中醫病因理論分析疾病的癥狀和體征,探求疾病發生的原因和機理。某些病因,如外傷、蟲獸咬傷等可直接觀察或通過詢問病史了解。然而,臨床很多疾病,不能直接找到病因,只能“辨證求因”,根據疾病的臨床表現,推斷病因病機特點以確定證。

辨病位:即分析、判別以確定疾病之所在部位。不同的致病因素侵襲人體不同的部位,引起不同的病證。如外感病邪侵襲人體皮膚肌腠,稱為“表證”;情志內傷、飲食不節、勞逸失度,直接損傷臟腑精氣,稱為“里證”;咳嗽咯痰病位多在肺,腹脹便溏病位多在脾。辨明病變部位,便可推知致病邪氣的屬性,又可了解病情輕重及疾病傳變趨向,對確定證非常重要。如水腫病,若水腫以頭面、眼瞼明顯者,屬外感風邪所致,稱為“風水”,病在表,治當解表發汗;若腰部以下水腫,以下肢為重者,多為脾腎功能失調所致,病在里,治當溫腎健脾利尿。

辨病性:即確定疾病的虛實寒熱之性。疾病是邪氣作用于人體,人體正氣奮起抗邪而引起邪正斗爭的結果,邪正盛衰決定病證的虛實,故《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病因性質和機體陰陽失調決定病證的寒熱,外感寒邪,或陰盛陽虛,則見“寒證”;外感熱邪,或陽盛陰虛,則見“熱證”。

辨病勢:即辨明疾病的發展變化趨勢及轉歸。疾病一般都有一定的發展變化規律。如《傷寒論》把外感熱病分為六個階段,以六經表示其不同的階段和發展趨勢,其傳變規律可概括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溫病學則用衛、氣、營、血和上、中、下三焦表示溫熱病和濕熱病的傳變規律;對內傷雜病的傳變,《內經》是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規律來表述,現在趨向于以臟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精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影響來表達。掌握疾病的傳變規律,可洞察疾病變化及轉歸的全局,預測在疾病進程中證候的演變,從而提高辨證的準確性。

(2)論治 又稱施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立相應的治療原則、方法及處方用藥,選擇適當的治療手段和措施來處理疾病的思維和實踐過程。論治過程一般分以下幾個步驟:

因證立法:即依據證候而確立治則治法。證是辨證的結果,也是論治的依據。只有確立疾病某階段或某類型的證,才能針對該證性質確定具體的治療方法。如風寒表證,當用辛溫解表法;風熱表證,當用辛涼解表法。

隨法選方:即依據治則治法選擇相應的處方。處方,是在確定治療手段的基礎上,依據治法的要求,確定具體的治療方案。如選用藥物療法,應開出符合治法要求的方劑及其組成藥物,并注明劑量、煎煮或制作、服用方法等。若選用針灸療法,應開出符合治法要求的穴位配方以及針灸手法、刺激量、刺激時間等。

據方施治:即按照處方,對治療方法予以實施。針灸、按摩、正骨等手法的治療實施一般應由醫務人員執行,某些情況下可由醫生指導患者自己執行。

(3)辨證與論治的關系 辨證與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辨證是認識疾病,確定證;論治是依據辨證結果,確立治法和處方遣藥。辨證是論治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與方法,也是對辨證正確與否的檢驗。因此,辨證與論治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藥理論體系在臨床上的具體應用,也是中醫臨床診治的基本原則。

3.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

在診治疾病中,要掌握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原則。同病異治,指同一種病,由于發病的時間、地域不同,或所處疾病的階段或類型不同,或患者的體質有異,故反映出的證不同,因而治療也有不同。如麻疹在不同的疾病階段表現為不同的證,故初期當解表透疹;中期清肺熱;后期滋養肺陰胃陰等不同的治法。

異病同治指幾種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變化過程中出現了大致相同的病機,表現為大致相同的證,因而采用相同的治法和方藥來治療。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不同的病變,其病機的關鍵是“中氣下陷”,表現為大致相同的證,故皆可用補益中氣的方法來治療。

因此,中醫學對疾病治療的著眼點是證,即所謂“證同治亦同,證異治亦異”,這是辨證論治的精神實質。

4.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辨證與辨病,都是認識疾病的思維過程。辨病側重對貫穿疾病全過程的基本矛盾的認識;辨證側重對疾病當前階段主要矛盾的把握。

中醫學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臨床實踐在強調“辨證論治”的同時,注重辨證與辨病相結合。運用辨病思維來確診疾病,對某一病的病因、病變規律和轉歸預后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再運用辨證思維,根據該病當時的臨床表現和檢查結果來辨析其目前處于病變的哪一階段或是哪一類型,從而確立其當時的“證”,然后根據“證”來確定治則治法和處方遣藥。對某些難以確診的病癥,可發揮辨證思維的優勢,依據患者的臨床表現,辨析出證,隨證施治。根據具體情況,有時也使用“辨病施治”的方法,如以常山、青蒿治瘧,黃連治痢等。

發揚中醫學辨證論治的診治優勢,注重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對提高中醫的臨床診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三、《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主要內容

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的理論體系。《中醫基礎理論》課程屬于中醫學及其相關學科的專業基礎課和入門課,為學習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臨床醫學、中醫預防醫學及中醫經典著作奠定理論基礎。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內容包括三個模塊:即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中醫學對人體生理活動的認識、中醫學對疾病基本規律及其防治原則的認識等。中醫學的主要思維方式獨立成章,貫穿全書。

(一)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主要闡釋中國古代哲學的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及其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氣一元論,是探求宇宙本原和闡釋宇宙變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本原;氣的運動變化,推動和調控著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中醫學以此為指導構建了“天人一體”的整體觀念,以及氣為生命本原,氣機、氣化是生命活動特征的理論。

陰陽學說,是對立統一的辯證法思想。陰陽的對立統一是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根本規律。中醫學以陰陽交感、對立、互根、消長、轉化、自和等運動規律和形式,認識和闡釋人體的生命、健康和疾病。

五行學說,是多元關系的系統論觀點。宇宙萬物歸為木、火、土、金、水五類,五類物質之間存在生克制化關系,用以說明各種事物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克制以維持協調平衡的普遍聯系。中醫學以此闡釋人體以五臟為中心的功能系統及其相互關系以及與自然環境的密切聯系。

(二)中醫學對人體生理活動的認識

中醫學對人體生理活動的認識主要闡釋有關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包括藏象、精氣血津液神、經絡、體質等四部分。

藏象,是研究人體臟腑結構、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的理論。主要闡釋五臟、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與形體官竅的關系、與季節的關系和臟腑之間的相互關系。

精氣血津液神,是研究人體生命物質及生命活動的理論。主要闡釋精、氣、血、津液、神的概念、來源、分布、功能、代謝、相互關系及其與臟腑之間的關系。

經絡,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疾病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系的理論。主要闡述經絡的概念、經絡系統的組成、人體經絡系統的循行分布規律和經絡的生理功能和應用等。

體質,是研究人體體質的形成、特征、類型及其與疾病的發生、病因、病機、診斷、預防和治療關系的理論。主要闡述體質的概念和形成、體質的生物學基礎、體質的分型和特征、體質理論的應用等。

(三)中醫學對疾病基本規律及養生與防治原則的認識

中醫學對疾病基本規律及養生與防治原則的認識主要闡釋關于疾病的發生原因、發病機理、病變機制、預防治療的理論和方法,包括病因、病機和養生與防治原則等三個部分。

病因,是研究病因分類和各種病因的性質、致病途徑、致病特征以及探求病因方法的理論。主要闡述六淫、癘氣、七情內傷、飲食失宜、勞逸失度、病理產物(痰飲、瘀血、結石)、外傷、寄生蟲、毒邪、藥邪、醫過、先天因素等致病因素。

病機,是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變化機制的理論,主要闡述發病基本原理、基本病機以及疾病的傳變形式和規律。

養生與防治原則,是關于保養生命、疾病預防和治療原則的理論。主要闡述養生原則、治未病的預防思想,以及治病求本的治療思想和正治反治、標本緩急、扶正祛邪、調整陰陽、調理精氣血津液、三因制宜等治療原則。

【復習思考題】

1.確立了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是什么?

2.簡述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3.如何理解中醫學的整體觀念。

4.何謂辨證論治?辨證與論治有何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阳市| 湟中县| 巴东县| 福泉市| 吉安县| 辽源市| 阳新县| 天峨县| 镇沅| 武汉市| 北碚区| 五家渠市| 桃源县| 曲靖市| 辽阳县| 滕州市| 鲁山县| 大冶市| 连平县| 九龙县| 班玛县| 巴塘县| 樟树市| 平昌县| 德庆县| 高台县| 弥勒县| 都匀市| 津市市| 高淳县| 乌拉特中旗| 莲花县| 周宁县| 漳浦县| 屯门区| 平南县| 张家口市| 鹰潭市| 靖州| 延津县| 泸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