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基礎理論(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鄭洪新 楊柱主編
- 2015字
- 2023-08-02 17:55:38
第一節 象思維
象思維,是以直觀的形象、物象、現象為基礎,以意象、應象為特征和法則來類推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從而認識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思維方式。
從漢字發生學而論,“象形”是漢字的主要構造法,除通常漢字造字以外,也源于對中醫藥學知識、實踐的客觀描摹,如“”,即是古人源于對心的解剖觀察,而達到漢字與所指事物的形似或神似。從思維發生學而論,《周易》以“象”為基本觀念,觀察各類事物的不同形象、征象,歸納為天下深邃之道理。如《易傳·系辭上》所說:“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象思維,主要包括形象思維、意象思維和應象思維三種思維方式,以形象思維為根本,以意象思維為特征,以應象思維為法則。
一、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主要采取觀察法,用直觀形象和表象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通過對客觀事物的直接接觸而獲得的感性認識,常常是人們在實踐中對客觀事物的直接、生動的直覺反映。如中醫學觀察五臟,心“狀如蓮蕊”、肺“虛如蜂巢”、脾“扁似馬蹄”等,將藏于體內的臟腑形象和生理功能以及外在表現,稱為“藏象”。四診中望診觀察舌質和舌苔的變化,稱為“舌象”;切診觀察脈的形象變化以測知疾病,稱為“脈象”,這些都是中醫辨證所依據的主要證據。
形象思維并不滿足于對已有形象的觀察和再現,更致力于對已有形象的類比推理,獲得新的形象,使形象思維具有創造性的優點。如中醫學認識病因,“觀物取象”,觀察自然界的風由空氣流動引起,“風勝則動”,臨床上凡是肢體動搖的震顫、抽搐,病位游走不定等病象都歸因于“風邪”。再如中藥“以象名之”:如根之形象如人形者,名曰人參;全株密生白色茸毛,狀如白頭老翁,名曰白頭翁;形如烏鴉之頭,名曰烏頭。形象思維可以同時運用感知的許多形象,或由一個形象跳躍到另一個形象,常可產生形象聯想、靈感思維、發散思維等。
二、意象思維
意象思維,是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運用概念、判斷、演繹、推理等方法,從具體事物或現象進行抽象的思維方式。從眾多不同事物的形象、現象、表象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進行提煉,抽取事物的本質,舍棄非本質的特征,即《易傳·系辭上》:“立象以盡意。”中醫學重視意象思維,見于《后漢書·郭玉傳》:“醫之為言,意也。”
“意象思維”的優勢在于從“形象思維”的“具象”感性認識,升華為“抽象”特點,即由具體的、可見的“形態之象”,升華為只有在意識中可以感知的抽象、不可見的“意念之象”,從而實現由“形態之象”上升為“功能動態之象”,進而有助于實現理性認識。
如自然界春季屬木,陽氣升發,草木枝葉條暢,而肝的疏泄功能主升散,性喜條達舒暢,與春之木氣相像,故將肝歸屬于木;再如中醫審察自然界的天象、氣象(氣候)、物象(物候),結合人體的藏象、舌象、脈象、病象(證候)等變化,據此來推測自然氣化可能對人體產生的影響,分析人體病象、舌象、脈象來判斷內在的病情,即所謂“司外揣內”;進一步以醫者之意“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慧然獨悟,昭然獨明”,即以既往的知識、經驗積累為基礎,以直覺感悟、思慮,進行演繹推理;從整體功能動態上把握事物表現出來的現象以及這些現象之間的聯系,提取主要病因病機,確立病證和治法。
三、應象思維
應象思維,是以取象比類為基本方法,根據某類事物的特性,將與其相近、相似、相同特性的物象、現象,歸納為同一類別,同氣相求,同類相通,以此證彼的思維方式。中醫學以天地陰陽消長、萬物變化之象與人體生命活動之象相參相應,探求人與自然之間共同的、本質性的特征,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即“以天地之陰陽,合于人身之陰陽,其象相應,故名篇,其義無窮(馬蒔注)”。人的生命活動,效法天地,亦稱為“法象”。中醫學“取象比類”的應象思維方式,對于解釋天、地、生、人,其象相應,具有積極的意義。如以中國地域的東、西、南、北四海,合于人體的氣海、血海、髓海、水谷之海;以十二條主要河流和八個湖澤,合于人體的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以自然界的器物形象,合于“五脈應象: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以應于春、夏、長夏、秋、冬之陽氣的生長化收藏。
在臨床實踐中,辨證論治,處方遣藥,無處不見應象思維方式的應用。如《景景室醫稿雜存·以藥治病關乎氣化說》:“天地間金石草木鳥獸魚蟲亦得四時陰陽之氣以生,唯皆偏而不純,故取以為藥,乃偏以治偏之法。以寒氣之藥化病氣之熱,以熱氣之藥化病氣之寒,我中華用氣化以醫病,其道本法乎天氣、地氣之變遷,病氣、藥氣之制伏。是藥之所以能治病者,其原理本乎四時陰陽而來,乃貫徹天人一致之學。”自然、社會、環境、生物、人,作為各自獨立的形態,雖或有別,但作為一個宇宙的整體,具有同一本原和普遍聯系,皆遵循著“其象相應”的法則。
中醫象思維,是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通過意象思維和應象思維的抽象和提煉,據象歸類事物,整體分析世界,從而實現了中醫學對自然、社會和人體整體功能動態之象相互關系和統一性的認識。
- 精神科護理學(第3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專升本)規劃教材)
-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全科醫生培訓規劃教材 全科醫學案例解析
- 埋線美容外科學
- 物理化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防疫員
- 中藥注射劑安全應用案例分析
- 兒科護理學(第4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專科)規劃教材)
- 呼吸與危重癥醫學專科醫師培訓精要
- 中醫各家學說(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藥用植物栽培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護理研究(第3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專升本)規劃教材)
- 男性生殖健康管理(互聯網中醫院醫護人員培訓系列教材)
- 外科學(第4版)
- 超聲醫學專科能力建設專用初級教材:婦產和計劃生育分冊
- 醫教結合教育康復模式實踐研究(谷臻小簡·AI導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