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復護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陳錦秀 湯繼芹主編
- 1531字
- 2023-08-15 18:08:43
二、康復護理的對象和范圍
(一)康復護理的對象
康復護理的對象不同于一般護理對象,主要是殘疾者,慢性病患者和某些老年病患者,疾病或損傷急性期及恢復早期患者,亞健康人群。
1.殘疾者 據WHO統計,全世界目前約有占總人口10%的各種殘疾者,每年以1500萬人的速度遞增。我國1987年的抽樣調查表明,言語、智力、視力、肢體和精神殘疾者占總人口的4.9%。2006年,我國進行了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調查數據表明,全國各類殘疾人的總數為8296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比率為6.34%。各類殘疾人的人數占殘疾人總人數的比重分別是視力殘疾1233萬人,占14.86%;聽力殘疾2004萬人,占24.16%;言語殘疾127萬人,占1.53%;肢體殘疾2412萬人,占29.07%;智力殘疾554萬人,占6.68%;精神殘疾614萬人,占7.4%;多重殘疾1352萬人,占16.3%。與1987年第一次調查結果相比,我國殘疾人口總量增加,占總人口的比率上升,殘疾類別結構發生改變。導致這些變化的因素:①人口總量增加。②人口年齡結構老化。③殘疾標準和殘疾評定方法修訂。④其他社會環境因素,如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口流動頻繁,人們工作節奏加快,以及生產安全事故、交通事故和環境污染等因素的影響,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殘疾的風險。但是這一調查未包括慢性病、內臟疾病、老年退行性病所致的嚴重功能障礙者。WHO公布的數據顯示,在20世紀70年代,殘疾人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0%。然而WHO和世界銀行2011年發布的《世界殘疾報告》稱,基于在2010年的估計,“目前有10億人口帶有某種形式的殘疾,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5%,而且隨著人口日益老齡化,這一比例將繼續增長”。康復治療和護理是改善殘疾者軀體、內臟、心理和精神狀態的重要手段,也是預防殘疾發生、發展的重要手段。
2.慢性病患者 主要是指各種內臟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和運動系統疾病患者。這些患者往往由于疾病而減少身體活動,從而產生繼發性功能衰退,如慢性支氣管炎導致的肺氣腫和全身有氧運動能力降低等。這些問題除了臨床醫療之外,進行積極的康復治療與護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軀體和心理功能,減輕殘疾程度,提高其獨立生活能力。各系統器官的慢性疾病及早期處于“患病狀態”的慢性病患者的活動能力受限,心理和精神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康復治療和護理是改善此類患者功能狀況的重要手段。
3.老年病患者 老年人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和功能障礙,為使老年病患者能參加力所能及的活動,需要康復醫學及康復護理的幫助。我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我國老年人口1.78億,占總人口的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為1.48億人。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康復是防治老年性疾病,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環節。
4.疾病或損傷急性期及恢復早期患者 許多疾病和損傷需要早期開展康復治療,以促進原發性功能障礙的恢復,防治繼發性功能障礙。例如,骨折后在石膏固定期進行肌肉的等長收縮運動,有利于骨折的愈合,預防肌肉萎縮,減少關節功能障礙。又如心肌梗死后的早期運動治療,有助于減少并發癥,維護心功能。
5.亞健康人群 康復鍛煉對于許多疾病或病態(morbidity)有預防和治療的雙重作用。合理的運動鍛煉有利于提高組織對各種不良應激的適應性,預防疾病的發生,如積極的有氧訓練有利于降低血脂,控制血壓,改善情緒,從而增強體質,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或延緩發展。
(二)康復護理的范圍
康復護理涉及臨床各專科,強調康復整體護理,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體現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康復護理人員不僅要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康復護理,還要對其家屬進行康復教育,要求康復護理對象、其家庭及所在社區,均參與康復計劃的制訂和實施。康復護理的早期介入,形成預防性康復護理,是一種重要的護理理念。護理人員24小時連續給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從預防、治療到康復教育,扮演協調者、執行者、教育者等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