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內、外生殖器

一、外生殖器

女性外生殖器是指生殖器的外露部分,又稱外陰(vulva),為兩股內側從恥骨聯合至會陰之間的區域。包括陰阜、大小陰唇、陰蒂和陰道前庭(圖2-2)。

圖2-2 女性外生殖器

中醫古籍中稱外生殖器為陰戶,又名四邊、產戶。《諸病源候論·八瘕候》記載:“胞門子戶主子,精神氣所出入,合于中黃門、玉門、四邊。”《校注婦人良方》則載:“登廁風入陰戶,便成痼疾。”

1.陰阜 為恥骨聯合前面隆起的脂肪墊。青春期該部皮膚開始生長陰毛,分布呈倒置的三角形,其疏密、粗細、色澤存在種族及個體差異。陰毛在古代稱為“毛際”。

2.大陰唇 為兩股內側隆起的一對皮膚皺襞,前接陰阜,后連會陰。大陰唇外側面為皮膚,有陰毛及色素沉著,內含皮脂腺和汗腺;內側面濕潤似黏膜。皮下為疏松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含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外傷后易形成血腫。未產婦女兩側大陰唇自然合攏,經產婦向兩側分開,絕經后大陰唇萎縮,陰毛稀少。

3.小陰唇 為位于大陰唇內側的一對薄皮膚皺襞。表面濕潤,色褐,無毛,富含神經末梢。兩側小陰唇前端融合,并分為前后兩葉包繞陰蒂,前葉形成陰蒂包皮,后葉形成陰蒂系帶。兩側小陰唇后方與大陰唇后端匯合,在正中線形成陰唇系帶。

4.陰蒂 位于兩側小陰唇頂端下方,與男性陰莖同源,是一種海綿體組織,可勃起。陰蒂分為三部分,前端為陰蒂頭,富含神經末梢,是性反應器官;中為陰蒂體;后為附著于兩側恥骨支上的兩個陰蒂腳。

5.陰道前庭 指兩側小陰唇之間的菱形區,前為陰蒂,后為陰唇系帶。此區前方有尿道外口,后方有陰道口,陰道口與陰唇系帶之間有一淺窩,稱為舟狀窩,又稱陰道前庭窩。在此菱形區內尚有以下結構。

(1)前庭球 又稱球海綿體,位于前庭兩側,前部與陰蒂相連,后部與前庭大腺相鄰,表面被球海綿體肌覆蓋。

(2)前庭大腺 又稱巴氏腺,位于陰道口的兩側,大陰唇后部,被球海綿體肌覆蓋,如黃豆大,左右各一。腺管細長,1~2cm,開口于前庭后方小陰唇與處女膜之間的溝內,性興奮時分泌黏液,起潤滑作用。正常情況下不能觸及此腺,若腺管口閉塞,易形成膿腫或囊腫。

(3)尿道外口 位于陰蒂頭后下方,其后壁有一對并列的腺體,稱尿道旁腺,其開口小,容易有細菌潛伏。

(4)陰道口和處女膜 陰道口位于尿道外口后方的前庭后部,其周緣覆有一層較薄的黏膜皺襞,稱處女膜,由結締組織、血管和神經構成。膜中央有孔,孔的形狀和大小因人而異,少數膜孔極小或呈篩狀。處女膜可因性交或劇烈運動而破裂,并受分娩影響,產后僅殘留處女膜痕。此部位古稱玉門、龍門、胞門,《諸病源候論·帶下候》描述“已產屬胞門,未產屬龍門,未嫁屬玉門”。《備急千金要方》有“婦人陰陽過度,玉門疼痛”“產后玉門不閉”的記載。

二、內生殖器

女性內生殖器位于真骨盆內,包括陰道、子宮、輸卵管及卵巢,后二者常被稱為子宮附件(圖2-3)。

1.陰道(vagina) 為性交器官,也是月經血排出及胎兒娩出的通道。古人稱之為子腸、產道。《諸病源候論》載有“產后陰道腫痛候”和“產后陰道開候”。《婦人大全良方》記載有“子腸先出”的病名。

陰道位于真骨盆下部中央,呈上寬下窄的通道。上端包繞宮頸,下端開口于陰道前庭后部,前壁長為7~9cm,與膀胱和尿道鄰接,后壁長10~12cm,與直腸貼近。環繞宮頸周圍的部分稱陰道穹隆,可分為前、后、左、右四部分,其中后穹隆最深,與盆腔最低部分的直腸子宮陷凹緊密相鄰,臨床上可經此處穿刺,引流或作為手術入路。

圖2-3 女性內生殖器

陰道壁由黏膜、肌層和纖維組織膜構成。陰道壁有很多橫紋皺襞及彈力纖維,有較大的伸展性;又富有靜脈叢,局部受傷易出血或形成血腫。陰道黏膜色淡紅,由非角化復層鱗狀上皮覆蓋,無腺體,其上端1/3處黏膜受性激素的影響有周期性變化。肌層由內環、外縱兩層平滑肌構成,纖維組織膜與肌層緊密粘貼。陰道壁富有靜脈叢,損傷后易出血或形成血腫。

2.子宮(uterus) 古人稱之為女子胞,又稱胞宮、胞臟、子臟、子處、子宮、血室,系孕育胚胎、胎兒和產生月經的器官。《神農本草經·紫石英》最早記載“子宮”之名。《素問·五臟別論》稱“女子胞”,將其歸為“奇恒之府”。《靈樞·五色》稱“子處”。《婦人大全良方·妊娠傷寒方論》稱“胞宮”。

(1)位置形態 子宮位于骨盆腔中央,前方為膀胱,后方為直腸,呈倒置的梨形,為空腔肌性器官,重50~70g,長7~8cm,寬4~5cm,厚2~3cm,容量約5mL。子宮上部較寬,稱宮體,其頂部為子宮底,子宮底兩側為子宮角,與輸卵管相通。子宮下部較窄呈圓柱狀,稱子宮頸。子宮體與子宮頸的比例,青春期前為1∶2,生育期婦女為2∶1,絕經后為1∶1(圖2-4)。

子宮腔為上寬下窄的三角形。在子宮體與子宮頸之間形成最狹窄的部分稱為子宮峽部,在非孕時長約1cm,其上端因解剖上較狹窄而稱為解剖學內口;其下端因子宮內膜在此處轉變為宮頸黏膜,故稱組織學內口。妊娠期子宮峽部逐漸伸展變長,于妊娠末期可達7~10cm,形成子宮下段,成為軟產道的一部分。子宮頸內腔呈梭形,稱子宮頸管,成年婦女長2.5~3cm,其下端為子宮頸外口,連接陰道,子宮頸以陰道為界,分為兩部分,即子宮頸陰道上部(占子宮頸的2/3)和子宮頸陰道部(占子宮頸的1/3)。未產婦的子宮頸外口呈圓形;已產婦因分娩影響形成橫裂,而分為前后兩唇。

圖2-4 子宮各部

(2)組織結構 子宮體和子宮頸的組織結構不同。

1)子宮體 子宮體壁由內向外分為子宮內膜層、肌層和漿膜層(即臟層腹膜)。①子宮內膜層:位于宮腔表面,為一層粉紅色的黏膜組織,較軟而光滑。從青春期開始,子宮內膜受卵巢激素的影響,其表面2/3的致密層和海綿層(統稱功能層)可發生周期性變化,而靠近肌層的1/3內膜(基底層)無變化。②子宮肌層:由平滑肌及彈力纖維所組成,非孕時約厚0.8cm。肌束排列交錯,大致可分為三層,即外層縱形、內層環形、中層交叉排列,在血管周圍形成“8”字圍繞,其在子宮收縮時壓迫血管可制止出血。③子宮漿膜層:為覆蓋于子宮底部及前后面的臟腹膜。在子宮前面近峽部處,腹膜與子宮壁結合疏松,向前反折覆蓋膀胱,形成膀胱子宮陷凹。在子宮后方腹膜沿子宮壁向下,至子宮頸后方及陰道后穹隆,再折向直腸,形成直腸子宮陷凹,又稱道格拉斯陷凹。

2)子宮頸 主要由結締組織構成,亦含有少量平滑肌纖維、血管及彈力纖維。子宮頸管黏膜上皮細胞為單層高柱狀,內有腺體分泌堿性黏液,形成子宮頸管內的黏液栓,將其與外界隔開。黏液栓成分及性狀受性激素的影響而發生周期性變化。子宮頸陰道部為復層鱗狀上皮覆蓋,表面光滑。子宮頸外口柱狀上皮與鱗狀上皮交界處是子宮頸癌的好發部位。

3)子宮韌帶 共有4對,其作用是與骨盆底肌及筋膜共同維持子宮的正常位置(圖2-5)。①圓韌帶:呈圓索狀得名,長12~14cm。起于子宮兩側角的前面,輸卵管近端的下方,向前下方伸展達兩側骨盆壁,穿過腹股溝終止于大陰唇前端。有維持子宮前傾位置的作用。②闊韌帶:為一對翼形的雙層腹膜皺襞,由子宮兩側延伸至骨盆壁,能限制子宮向兩側傾斜。闊韌帶分前后兩葉,上緣游離,內2/3包圍輸卵管(傘端無腹膜遮蓋),外1/3部由傘端下方向外側延伸達骨盆壁,稱骨盆漏斗韌帶或稱為卵巢懸韌帶,卵巢動靜脈由此穿過。在輸卵管以下,卵巢附著處以上的闊韌帶稱為輸卵管系膜。卵巢與闊韌帶后葉相接處稱卵巢系膜。卵巢內側與宮角之間的闊韌帶稍增厚,稱卵巢韌帶或卵巢固有韌帶。在子宮外兩側的闊韌帶中有豐富的血管、神經、淋巴管及大量疏松結締組織,稱為宮旁組織,子宮動靜脈及輸尿管均從闊韌帶的基底部穿過。③主韌帶:位于闊韌帶下部,橫行于宮頸兩側和骨盆側壁之間,為一對堅韌的平滑肌與結締組織纖維束,又稱為宮頸橫韌帶,是固定宮頸位置、防止子宮脫垂的主要結構。④宮骶韌帶:從宮頸后面的上側方,向兩側繞過直腸到達第2、3骶椎前面的筋膜。由結締組織和平滑肌組成,外有腹膜遮蓋,短厚有力,將宮頸向上向后牽引,保持子宮前傾位置。

圖2-5 子宮卵巢韌帶

3.輸卵管(fallopian tube or oviduct) 為一對細長而彎曲的管狀器官,內側與宮角相連,外端游離,長8~14cm。為卵子和精子結合的場所,受精后的卵子由輸卵管向宮腔運行。

(1)形態 可分為四部分(圖2-6):①間質部:位于子宮壁內的部分,狹窄而短,長約1cm。②峽部:為間質部外側,管腔較窄,長2~3cm。③壺腹部:在峽部外側,管腔較寬大,長5~8cm,內含豐富皺褶,受精常發生于此。④傘部:為輸卵管的末端,長1~1.5cm,開口于腹腔,游離端有許多指狀突起,有“拾卵”作用。

圖2-6 輸卵管各部及其橫斷面

(2)組織結構 輸卵管壁由漿膜層、平滑肌層和黏膜層三層組成:①漿膜層:闊韌帶上緣腹膜延伸包繞輸卵管而成。②平滑肌層:平滑肌收縮時,能引起輸卵管由遠端向近端的蠕動,以協助受精卵向宮腔運行。③黏膜層:由單層高柱狀上皮組成。上皮細胞分為纖毛細胞、無纖毛細胞、楔狀細胞及未分化細胞四種。纖毛細胞的纖毛自外端向子宮方向擺動,有利于卵子的運送;無纖毛細胞有分泌作用;楔狀細胞可能為無纖毛細胞的前身,二者可隨月經周期變化;未分化細胞為上皮的儲備細胞。輸卵管黏膜受性激素影響有周期性變化。

4.卵巢(ovary) 為一對性腺,產生并排出卵子及分泌甾體激素。

(1)位置形態 卵巢呈扁橢圓形,外側以骨盆漏斗韌帶與盆壁相連,內側以卵巢固有韌帶與子宮相連。卵巢前緣中部有卵巢門,卵巢血管與神經由此出入卵巢。青春期前卵巢表面光滑;青春期開始后,表面逐漸凹凸不平。成年婦女卵巢的大小約為4cm×3cm×1cm,重5~6g,呈灰白色,絕經后卵巢萎縮變硬。

(2)組織結構 卵巢表面無腹膜,由單層立方上皮覆蓋,稱生發上皮,其內有一層纖維組織,稱卵巢白膜。再向內為卵巢實質,可分為皮質和髓質兩部分。外層為皮質,是卵巢的主體,由各級發育卵泡、黃體和它們退化形成的殘余結構及間質組織組成。髓質由疏松結締組織、豐富的血管、神經、淋巴管及少量與卵巢韌帶相連續的平滑肌纖維組成(圖2-7)。

圖2-7 卵巢的構造(切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江县| 乃东县| 安化县| 辽阳县| 桂平市| 甘南县| 兰西县| 新建县| 抚顺市| 聊城市| 沁源县| 藁城市| 韩城市| 临泉县| 大冶市| 荆门市| 彰武县| 新泰市| 炎陵县| 衡阳市| 香港| 敖汉旗| 阿拉善盟| 富锦市| 鹿邑县| 厦门市| 新宁县| 景东| 黎城县| 遂平县| 望都县| 格尔木市| 遵义县| 成武县| 大连市| 鹤山市| 织金县| 进贤县| 娄底市| 镇平县| 会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