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杜惠蘭主編
- 658字
- 2023-08-15 19:04:24
第三節 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的研究與發展
早在清末民國初期的中西醫匯通學派的著作中就有不少關于婦科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中、西醫長期并重政策的指引下,婦產科界的中、西醫同道團結一心,協同攻關,取得了許多中西醫結合的新進展和新成果。如1958年山西醫學院(現山西醫科大學)開展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異位妊娠取得良好效果,使90%早期患者不需手術而治愈;1964年上海第一醫學院藏象專題研究組進行了“無排卵性功能性子宮出血病的治療法則與病理機制的探討”及“妊娠中毒癥中醫辨證分類及其治療法則的探討”;1978年江西省婦幼保健院的“中藥藥物錐切治療早期子宮頸癌”及針灸糾正胎位、防治難產等,都為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的形成和建立做出了貢獻。
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的大規模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主要是借鑒西醫診斷的客觀指標對中醫婦科病證進行臨床觀察和實驗室研究,或中西藥物聯合應用治療婦產科疾病,如盆腔炎性疾病、不孕癥、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母胎血型不合、胎兒宮內發育遲緩,以及中醫藥在輔助生殖技術方面的應用等,取得大量成果。自20世紀末,西醫辨病和中醫辨證相結合的方法廣泛應用于臨床,提高了臨床療效。
為滿足及適應社會對中西醫結合人才的需求和高等醫學教育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全國四十余所高等醫藥院校相繼招收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各院校還編寫了多種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的教材或專著。目前,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使用的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規劃教材《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已經編寫了4版,為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