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中、西醫婦產科學發展簡史

一、中醫婦科學發展概要

中醫婦科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中逐步建立起來的一門特色鮮明的臨床學科。以下分八個歷史時期簡述其形成與發展。

(一)夏、商、周時代

此期為中醫婦科學的萌芽階段,特點為重視孕產。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所載的21種疾病中就有“疾育”(婦產科病);《易經·爻辭》載有“婦孕不育,兇”“婦三歲不孕”;《詩經》《山海經》載有“種子”和“絕育”的藥物;《史記·楚世家》記載了剖宮產手術;《列女傳》有“胎教”的記載。

(二)春秋戰國時代

這一時期出現了婦科醫家,稱“帶下醫”。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扁鵲名聞天下,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左傳》已有難產、過期妊娠及優生的記載。

(三)秦漢時代

秦代婦產科病案已經出現。漢代婦產科發展較快,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有關婦產科的醫書有《養生方》和《胎產書》。而《難經》論述的腎與命門及沖任督帶的關系,構成了婦產科學重要的理論基礎。《神農本草經》明確記載了治療婦產科疾病的藥物有88種,該書禹余糧條下首見“癥瘕”,紫石英條下首見“子宮”之名。

西漢末年成書的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巨著《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在女性的解剖、生理,婦產科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治則及孕期用藥原則等方面均有詳細論述。尤其是《素問·上古天真論》闡述的女子一生生長、發育、生殖與衰老的規律至今仍視為婦科經典理論。《內經》對婦產科病證的記載涉及經、帶、胎、產、雜病,如血崩、帶下、月事不來、子喑、胎死、不孕、石瘕、腸覃等,并載有婦科歷史上第一首方劑“四烏鲗骨一藘茹丸”。可以說,《內經》對女性生理、病理及臨床病證的認識為中醫婦產科學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

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最早設專篇論述婦產科疾病,形成了中醫婦產科學的雛形。該書中妊娠病、產后病、婦人雜病三篇開創了婦科辨證論治及外治法治療婦科疾病的先河。《后漢書·華佗傳》記載了華佗憑脈證測知雙胎難產,并以針藥合治成功引產死胎的案例。《華佗神醫秘傳》記載了華佗治療花柳病(性傳播疾病)的方劑。漢代出現了女醫義姁(《漢書·義縱傳》)和淳于衍(《漢書·外戚傳》),她們是宮廷中的婦產科醫生。

(四)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

晉代王叔和《脈經》第九卷記載了婦女妊娠、產后、帶下、月經疾病及雜病的脈法和辨證,首次提出“月經”之名,還提出了“居經”“避年”“激經”以及臨產“離經脈”和“五崩”的證候。南齊褚澄《褚氏遺書·求嗣門》主張晚婚與節育。北齊徐之才《逐月養胎方》論述了胎兒逐月發育的情況,明確提出了妊娠不同時期孕婦在飲食起居方面應注意的問題。

隋代醫書《諸病源候論》論述了婦產科疾病的病因、病機及臨床證候。強調胞宮、沖任的損傷是婦產科疾病的主要病機,對后世影響巨大。在“妊娠欲去胎候”中有墮胎之法的記載。

唐代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設婦人方3卷于卷首,廣泛收集了唐以前的許多醫論和醫方,論述了求子、妊娠、產難、胞衣不出、崩中漏下、帶下、前陰諸疾等,尤對臨產及產后護理的論述更為貼切。書中還提出了針刺引產的穴位和手法。王燾《外臺秘要》中有婦人病2卷35門,除論述了妊娠、產難、產后、崩中、帶下外,還記載了一些墮胎斷產的方法。唐代昝殷著《經效產寶》是我國現存理論和方藥較完備的產科專著,對妊娠、難產、產后等常見病的診斷和治療進行了簡要論述,首次提出了產后敗血“沖心”之說。該書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也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至此,中醫婦科學的框架已形成。

(五)兩宋金元時期

宋代婦產科已發展成為獨立專科,在國家醫學教育規定設置的九科之中就有產科。這是世界醫事制度上婦產科最早的獨立分科。由于設立了專科,婦產科專著較多。如楊子建的《十產論》詳細記載了各種異常胎位的助產方法。朱端章的《衛生家寶產科備要》收集了宋以前的產科論著,還明確記述了產后“三沖”的危急證候和治療方法。齊仲甫的《女科百問》將婦產科的內容歸納為100個問題,并逐一解答。此期在婦產科方面成就最大的是當代三世業醫的陳自明和他所著的《婦人大全良方》。書中匯集和系統總結了南宋以前40余種醫籍中有關婦產科的理論和臨證經驗。書中首先提出“婦人以血為基本”的學術觀點,突出了沖任損傷的病機。宋代婦產科專著的大量問世、太醫局產科的設置,標志著中醫婦科學已經形成。

金元時期四大醫家的學術爭鳴和發展,從不同角度對婦產科做出了貢獻。劉完素倡導“火熱論”,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婦人胎產論》中說:“婦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間,皆屬少陰;天癸既行,皆從厥陰論之;天癸已絕,乃屬太陰經也。”他提出青春期著重補腎、中年著重調肝、老年著重健脾的婦科治則,頗有臨床指導價值。張子和的學術思想以祛邪為主,在《儒門事親》中用吐、下之法逐痰以通經,還有鉤取死胎成功的案例。李杲倡導內傷學說,重視脾胃,常以補益脾胃、益氣攝血、升陽除濕等法治療婦科病證。朱震亨提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之說,所著《格致余論》首次明確描述了子宮形態,其痰濕論為婦科奇難病證的治療另辟新徑,并提出“產前當清熱養血”“產后以大補氣血為先”的治療法則,還用“皮工”之法治療子宮脫垂。

(六)明代

明代婦科有較大的發展。較重要的婦產科專著包括薛己的《薛氏醫案》,以命門真陰真陽立論,薛己還著有《校注婦人良方》《女科撮要》;萬全著《養生四要》《廣嗣紀要》《婦人秘科》,其在《廣嗣紀要·擇配篇》中提出了螺、紋、鼓、角、脈五種生育缺陷導致的不孕,即“五不女”。王肯堂所著《證治準繩·女科》綜合了前人有關婦產科的論述,條理分明,內容豐富。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奇經八脈考》,對中醫月經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趙獻可的《醫貫》是歷史上第一部研究腎的專著,強調水火相依,永不相離,在治療中倡導“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張介賓著《景岳全書》,其中《婦人規》3卷對婦科理論的闡述甚為精湛,其理論核心是強調沖任、脾腎、陰血,治病立方理法嚴謹,倡導“陽非有余,陰常不足”之說,強調陽氣陰精互為生化,對中醫婦科理論發展有重大影響。明代醫家對腎及命門學說的研究和闡發,使腎主生殖的理論研究得以深化。

(七)清代與民國時期

清代、民國時期有許多婦產科專著問世,出現了中西醫匯通學派,開創了中醫教育的新局面。清代將婦科稱為“女科”或“婦人科”,婦產科著作較多,流傳較廣。傅山《傅青主女科》認為婦人以精血為主,辨證以臟腑、氣血、沖任督帶立論,重視肝、脾、腎,強調七情致病。亟齋居士《達生編》論胎前、臨產、產后調護及難產救治,提出“睡、忍痛、慢臨盆”六字真言,流傳甚廣。吳謙等編著的《醫宗金鑒》是一部醫學教科書,內有《婦科心法要訣》,廣為流傳。沈堯封著《沈氏女科輯要》,對婦產科理論有許多新的見解,論述精辟。王清任著《醫林改錯》,發展了活血化瘀學說,對婦科治療學影響較大。

清代末年唐容川《血證論》對氣血化生與作用的論述及治病重視調和氣血的思想,對婦科治療學有著重要影響。

民國初期,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重視調理脾腎和活血化瘀,自創的理沖湯、安沖湯、固沖湯、溫沖湯、壽胎丸等仍為當今醫生所習用。張山雷《沈氏女科輯要箋正》強調辨證論治,倡導肝腎學說,勇于吸收新知,在書中附“合信氏全體新論諸說”,對女性內生殖器官以子宮、子核、子管名之。另外,當時一批有識之士,在全國各地自己集資創辦中醫專科學校,開創了中醫教育的新格局。

(八)現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醫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1956年以后各省市相繼建立了中醫學院,連續組織編寫了十版《中醫婦科學》統編或規劃教材,開展了從本、專科到碩士、博士、博士后及外國留學生等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別的中醫學教育工作,培養了一大批中醫婦科人才。

中醫婦科學在醫療研究方面亦取得了許多成果,出版了一批婦科名老中醫經驗和專著。如卓雨農所著的《中醫婦科治療學》及《王渭川婦科治療經驗》《劉奉五婦科經驗》《朱小南婦科經驗選》《羅元愷醫著選》《哈荔田婦科醫話醫案》《百靈婦科》《何子淮女科經驗集》,以及黃繩武主編的《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婦科學》,曾敬光等編著的教學參考叢書《中醫婦科學》,羅元愷主編的《實用中醫婦科學》,劉敏如、譚萬信主編的《中醫婦產科學》等。中醫婦科學在理論研究中成績較突出的包括月經機理、帶下機理、補腎促卵泡發育促排卵機理、改善卵母細胞質量和子宮內膜容受性作用及機理、安胎機理、產后多虛多瘀機理及活血化瘀機理等的研究,促進了中醫婦產科學理論的發展,制訂中醫婦科常見病診療指南和婦科疾病國際中醫臨床實踐指南,促進了中醫婦科標準化進程。另外,我國于1984年成立了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婦科分會,2001年更名為中華中醫藥學會婦科分會,促進了中醫婦科事業發展。

二、婦產科學發展概要

(一)早期及近代發展情況

公元前近千年,在埃及、希臘、羅馬和印度等國家的醫學著作中均有婦女生理、病理以及妊娠生理、病理方面的論述。公元前600年希臘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對一些婦科疾病如白帶、痛經、月經失調、不孕、子宮和盆腔炎癥、子宮移位等均進行了詳細觀察和記載,而其他有關婦產科方面的知識也有一些零星記載,但遠未形成婦產科獨立專科。

13~16世紀,即西方文藝復興時期,醫學發展迅速,出現了醫院和醫學堂,開始尸體解剖,逐步形成解剖學科。Leonardo、Garbrie le Fallopius分別描述了子宮、卵巢和輸卵管的構造,Casper Barthol發現了外陰前庭大腺,譯稱巴氏腺。1470年至1590年已開始進行各種婦科手術,如陰式子宮切除術、子宮頸切除術、會陰修補術等,發明了各種婦產科手術器械和陰道窺器。18世紀中葉提出了產科無菌接生和手術。直至Hendrick Van Roonhyze(1916—1924)所著的《現代婦產科學》問世,婦產科學才成為一門獨立專業學科。

1875年,廣東博濟醫院Keer施行第一例卵巢囊腫切除術。1908年上海的Elizabelh切除了巨大子宮肌瘤。1901年英國醫生MC Poulter到中國開展產科工作,開辦產科培訓班,1911年建立了我國最早的產科病房。1911年后由于外科手術、麻醉、病理、細菌、內分泌、化學藥物及X線診療等的發展,女病人較多接受婦科檢查,婦科病早期診斷病例增多,使我國婦科學有了進一步發展。1915年,中華醫學會在上海成立,1928年協和醫院開始將脊髓麻醉用于婦科手術。由于麻醉學科的發展,各地相繼開展了較為復雜的大型手術。1929年我國楊崇瑞在北平成立第一國立助產學校,翌年制定《助產士管理法》。1932年齊魯大學提出預防產科合并癥的重要措施是重視產前保健、加強產前檢查。同年協和醫院開展外陰癌廣泛手術及腹股溝淋巴清掃術。1935年王逸慧開展了宮頸癌手術與放射治療,并提出早期診斷的重要性。1937年王國棟首次報告我國華北地區617例孕婦骨盆外徑均值及子宮底平均高度等產科正常值。林巧稚指出前置胎盤和胎盤早剝是妊娠晚期出血的最常見原因,并介紹了治療方法。同年,在上海成立了第一屆中華婦產科學會。在計劃生育方面,王逸慧著有《避孕法》手冊;1939年北平創立了我國第一所節育診所。1942年王淑貞提出了鐳療加X光治療子宮頸癌的方法。1949年上海金鈺珠報道蟾蜍試驗診斷早孕及葡萄胎,為近代早孕診斷方法的一次飛躍。1953年4月創辦了《中華婦產科雜志》。

(二)現代發展情況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孕產婦死亡率由之前的1500/10萬下降至2017年的19.6/10萬,嬰兒死亡率由250‰~300‰下降至2017年的6.8‰。1958年至1965年全國第一次普查普治子宮脫垂,1977年國家再次對百余萬名子宮脫垂和數萬名尿瘺病人開展免費治療工作。子宮頸癌篩查的開展及手術和放療技術的改進降低了子宮頸癌發生率和死亡率。對婦科腫瘤研究的深入及手術、化療等治療策略的不斷完善,使卵巢癌等婦科腫瘤患者的生存率居世界先進水平。20世紀50年代宋鴻釗等對妊娠滋養細胞腫瘤的系列研究引領了世界潮流,制定的臨床分期被世界衛生組織(WHO)采納,其基本框架至今仍被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沿用。1963年第一批國產口服避孕藥研制成功,此后各種新型國產避孕藥和宮內節育器相繼研發及應用,居世界領先水平。1988年大陸首例“試管嬰兒”誕生,我國輔助生育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三)婦產科學的未來與展望

20世紀末英國成年綿羊乳腺細胞克隆羊獲得成功,美國培養出全能胚胎干細胞,2006年日本將成熟細胞重新編程為誘導多能干細胞,為人類干細胞治療開啟了希望之門。2001年美、英、日、中、德、法六國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相繼出現蛋白質組學和轉錄組學等,使人類邁入了功能基因組學時代。醫學工程的進步將開創手術的新時代,機器人手術將向微型、遠程和無人操作邁進。生物醫學工程的發展將新興技術如分子成像、干細胞移植、生物治療、組織工程、器官克隆等引入婦產科疾病的防治,從而實現疾病預防和健康維護。現代醫學和生物技術的進步將改變未來婦產科疾病的診治理念和模式。功能基因組學的應用將準確評估許多遺傳性疾病的發病風險,產前診斷及胎兒手術等將降低出生缺陷。功能基因組學或許能揭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子宮內膜異位癥、卵巢癌等婦產科疾病的發病原因。各種婦科腫瘤疫苗將會問世。再生醫學將使女性生殖器官結構和功能重建成為可能。醫學將逐步實現從單純疾病診療的疾病醫學到集疾病預防和健康維護與促進于一體的健康醫學的轉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昌县| 七台河市| 丹东市| 无极县| 内丘县| 高安市| 东方市| 泌阳县| 连南| 平潭县| 永善县| 江都市| 来安县| 莲花县| 屏南县| 三原县| 朝阳县| 高碑店市| 泗洪县| 盐城市| 焉耆| 富民县| 太原市| 和政县| 泰兴市| 雅江县| 嘉祥县| 柯坪县| 福海县| 恩平市| 哈密市| 秀山| 安远县| 龙州县| 高雄市| 遂溪县| 双流县| 乐山市| 得荣县| 浮梁县| 垦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