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四診

一、望診

對骨傷患者進行診察時,望診是必不可少的步驟,除觀察患者的全身情況,除神色、形態、舌象外,對損傷局部及其鄰近部位應特別注意察看。如《傷科補要·跌打損傷內治證》中就明確指出“凡視重傷,先解開衣服,遍觀傷之輕重”,以初步確定損傷的部位、性質和輕重。

(一)望全身

1.望神色 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體現,亦是對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以及氣血、臟腑功能外在表現的高度概括。《素問·移精變氣論》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說明察神可判斷正氣的盛衰和損傷過程中的轉化情況。一般來說,精神爽朗,面色清潤者,正氣未傷;精神萎靡,面色晦暗者,正氣已傷。若損傷后出現神昏譫語、面色蒼白、目暗睛迷、瞳孔散大或縮小、四肢厥冷、汗出如油、形羸色敗者,則為危候,多見于重度創傷、嚴重感染或大失血等。

2.望姿態 注意觀察姿態,可初步了解損傷的部位和病情輕重。因骨折、脫位以及嚴重傷筋,常可出現姿態的改變。如肩、肘部損傷,患者多以健手扶托患側前臂(圖3-1);顳頜關節脫位時,多用手托住下頜;腰部急性扭傷,身體多向患側傾斜,且扶腰慢行;下肢骨折,大多不能直立行走;下肢骨關節疾患則常出現步態的改變。

圖3-1 肩肘部損傷的姿態

3.望舌 亦稱為舌診,是中醫學診斷的特色之一,包括觀察舌質及舌苔。舌為心之苗,又為脾胃之外候,連于肝、腎、肺之脈絡,與各臟腑均有密切聯系。《辨舌指南》說:“辨舌質,可決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淺深。”舌能反映人體氣血的盛衰、津液的盈虧、病情的進退、病邪的性質、病位的深淺以及傷后機體的變化。因此望舌是傷科辨證的重要部分。

舌質和舌苔都可以診察人體內部的寒熱、虛實等變化,兩者既有密切的關系,又各有側重。正如《醫門棒喝》所言:“觀舌本可驗其陰陽虛實,審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熱深淺也。”大體上,反映在舌質上的,以氣血的變化為重點,反映在舌苔上的,以脾胃的變化為重點。所以望舌質和舌苔可以得到相互印證、相得益彰的效果。正常人一般舌體柔軟,質淡紅,苔薄白。若舌質白,苔少或者光剝無苔,多提示氣血虛弱、陽氣不足,常見于大失血、老年人骨折等;若舌質紅絳,苔黃,多提示里熱實證,常見于感染發熱、創傷及大手術后等;若舌體青紫或有紫斑,苔色青黑,提示血瘀或者陰寒凝重,多見于創傷、骨病晚期等;若舌質絳紫,苔灰黑,提示病邪較盛,多見于嚴重創傷伴感染或惡性骨腫瘤患者。

(二)望局部

1.望畸形 可通過觀察肢體標志線或標志點的異常改變,判斷有無畸形,如突起、凹陷、成角、傾斜、旋轉、縮短或增長等。畸形往往標志有骨折或脫位的存在。某些特征性畸形可對診斷有決定性意義,如橈骨遠端骨折的餐叉狀畸形、肩關節前脫位的方肩畸形、髖關節后脫位的髖屈曲內收內旋畸形、股骨頸骨折和粗隆間骨折的下肢外旋短縮畸形、強直性脊柱炎的駝背強直畸形等。

2.望腫脹、瘀斑 人體損傷,多傷及氣血,以致氣滯血凝,瘀積不散,瘀血滯于肌表,則為腫脹、瘀斑。通過觀察腫脹的程度,以及色澤的變化,判斷損傷性質。腫脹嚴重,瘀斑青紫明顯者,可能有骨折或傷筋存在;腫脹較輕,稍有青紫或無青紫者多屬輕傷。早期損傷有明顯的局限性腫脹,可能有骨裂或撕脫性骨折的存在;腫脹較重,膚色青紫者,為新鮮損傷;腫脹較輕,青紫帶黃者,為陳舊損傷;大面積腫脹,青紫伴有黑色者,為嚴重的擠壓傷;腫脹紫黑者應考慮組織壞死。

3.望創口 若局部有創口,需注意創口的大小、深淺,創緣是否整齊,創面污染程度,色澤鮮紅還是紫暗,以及出血多少等。對感染的創口,應注意引流是否通暢,肉芽組織和膿液的情況。肉芽組織紅活柔潤,說明膿毒已盡,蒼白晦暗則為膿毒未盡。膿液稠厚,為陽證、熱證;膿液清稀則為陰證、逆證。若傷口周邊紫黑,臭味特殊,有氣逆出者,可能為氣性壞疽,應特別提高警惕。

4.望肢體功能 肢體功能的觀察,對骨與關節的損傷和疾患有重要意義。除觀察上肢能否上舉、下肢能否行走外,應進一步檢查關節各方向的活動是否正常。

二、聞診

聞診是通過聽聲音和嗅氣味來診察疾病的方法。人體的各種聲音和氣味,都是在臟腑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過程中產生的,所以通過鑒別聲音和氣味的變化可以為疾病的診斷提供依據。如《素問·脈要精微論》中就以聲音、語言、呼吸等來判斷疾病過程中的正邪盛衰狀態。在骨傷科臨床,還可以借助聽診器等現代儀器以提高聞診水平。

(一)一般聞診

1.聽聲音 正常人的聲音柔和而圓潤,發音高亢洪亮,說明元氣和肺氣充沛,如果發音低弱則為氣血不足。在病中發音高亢洪亮為陽證、實證、熱證,發音低弱為陰證、虛證、寒證。嚴重創傷或手術患者,失血過多,出現聲低語少,言語無力而斷續,呼吸微弱,此為虛脫或休克表現。

2.嗅氣味 口氣臭穢者多屬熱,或消化不良、口腔疾患等。二便、痰液、膿液等氣味惡臭、質稠厚者,多屬濕熱或熱毒。膿液稀薄、無臭,多為氣血兩虧或寒性膿腫。

(二)局部聞診

1.聽骨擦音 骨擦音是骨折的主要體征之一。無嵌插的完全性骨折,當擺動或觸摸骨折的肢體時,兩斷端互相摩擦可發生音響或摩擦感,稱骨擦音或骨擦感,不僅可以幫助辨明是否存在骨折,而且還可以進一步分析骨折屬于何種性質。如《傷科補要·接骨論治》中有根據骨擦音推測骨折的性質和程度的記載:“骨若全斷,動則轆轆有聲。如骨損未斷,動則無聲。或有零星敗骨在內,動則淅淅之聲。”骨擦音經治療后消失,表示骨折已接續。但應注意,檢查不宜主動去尋找骨擦音,只能在檢查中偶得,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損傷。

2.聽骨傳導音 主要用于檢查某些不易發現的長骨骨折,如股骨頸骨折、粗隆間骨折等。檢查時將聽診器置于傷肢近端的適當部位,或置于恥骨聯合部上,或放在傷肢近端的骨突起上,用手指或叩診錘輕輕叩擊遠端骨突起部,可聽到骨傳導音。骨傳導音減弱或消失說明骨的連續性遭到破壞。但應注意與健側對比,傷肢不附有外固定物,與健側位置對稱,叩診時用力大小相同等。

3.聽入臼聲 關節脫位在整復成功時,常能聽到“咯噔”一聲,《傷科補要·骨骱失》說:“凡上骱時,骱內必有響聲活動,其骱已上;若無響聲活動者,其骱未上也。”當復位時聽到此響聲,應立刻停止增加拔伸牽引力,以免肌肉、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被拔牽太過而增加損傷。

4.聽傷筋或關節聲 部分傷筋或關節病在檢查時可有特殊的摩擦音或彈響聲。如關節摩擦音、肌腱彈跳聲及關節彈響聲等。

5.聽啼哭聲 應用于小兒患者,以辨別其是否受傷。小兒不能準確訴說傷部病情,家屬有時也不能提供可靠病史。檢查患兒時,若摸到患肢某一部位,小兒啼哭或哭聲加劇,則往往提示該處可能有損傷。

6.聽創傷皮下氣腫音 當創傷后發現皮下組織有大小不相稱的彌漫性腫起時,應檢查有無皮下氣腫。檢查時把手指分開呈扇形,輕輕揉按患部,當皮下組織中有氣體存在時,就有一種特殊的捻發音或捻發感。

7.嗅氣味 若局部可聞及血腥味,多見于開放性出血;若創口散有腐肉氣味,多見細菌感染和局部壞死;若創口周邊發黑,臭味特殊,有氣逆出者,多考慮氣性壞疽。

三、問診

問診是疾病診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四診中占有重要地位,歷代醫家都非常重視問診。《素問·征四失論》云:“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明·張景岳則認為問診是“診治之要領,臨證之首務”。問診時應首先抓住主要矛盾,為判定病位、掌握病性及辨證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骨傷科問診除按診斷學的一般原則和注意事項外,還需要結合骨傷科的特點,重點詢問以下幾個方面。

(一)一般情況

了解患者的一般情況,如詳細詢問患者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婚姻、籍貫、住址、就診日期、節氣、病歷陳述者,建立完整的病案記錄,以利于查閱、聯系和隨訪。對交通意外、涉及刑事糾紛的傷者,這些記錄尤為重要。

(二)發病情況

1.主訴 即患者主要癥狀、發病部位及發生時間。主訴是促使患者前來就醫的原因,可以提示病變的性質。骨傷科患者的主訴有疼痛、腫脹、功能障礙、畸形及攣縮等。記錄主訴應簡明扼要。

2.發病過程 應詳細詢問患者的發病情況和變化的急緩,受傷的過程,有無昏厥,昏厥持續的時間,以及醒后有無再昏迷,經過何種方法治療,效果如何,目前癥狀怎樣,是否減輕或加重。生活損傷一般較輕,工業損傷、農業損傷、交通事故或戰傷往往比較嚴重,常為復合性創傷或嚴重的擠壓傷等。應盡可能問清受傷的原因,如跌仆、閃挫、扭捩、墜墮等,詢問打擊物的大小、重量、硬度,暴力的性質、方向和強度,以及損傷時患者所處的體位、情緒等。

3.傷情 問損傷的部位和各種癥狀,包括創口情況。

(1)疼痛 詳細詢問疼痛的起始日期、部位、性質、程度。應問清患者是劇痛、酸痛還是麻木;疼痛是持續性還是間歇性;麻木的范圍是在擴大還是縮小;痛點固定不移或游走,有無放射痛,放射到何處;服止痛藥后能否減輕;各種不同的動作(負重、咳嗽、噴嚏等)對疼痛有無影響;勞累、休息、晝夜及氣候變化對疼痛程度有無影響等。

(2)腫脹 應詢問腫脹出現的時間、部位、范圍、程度。如系增生性腫物,應了解先出現腫物還是先有疼痛,以及腫物出現的時間和增長速度等。

(3)肢體功能 如有功能障礙,應問明是受傷后立即發生的,還是受傷后經過一段時間才發生的。一般骨折或脫位后,功能大部分立即出現障礙或喪失,骨病則往往是得病后經過一段時間才影響到肢體的功能。如果病情許可,應在詢問的同時,由患者以動作顯示其肢體的功能。

(4)畸形 應詢問畸形發生的時間及演變過程。外傷引起的肢體畸形,可在傷后立即出現,亦可經過若干年后才出現。與生俱來或無外傷者應考慮為先天性畸形或發育畸形。

(5)創口 應詢問創口的形成時間、污染的情況、處理經過、出血情況,以及是否使用過破傷風抗毒血清等。

(三)全身情況

1.問寒熱 惡寒與發熱是骨傷科臨床上的常見癥狀。除體溫的高低外,還有患者的主觀感覺。

2.問汗 問汗液的排泄情況,可了解臟腑氣血津液的狀況。嚴重損傷或嚴重感染,可出現四肢厥冷、汗出如油的險象;邪毒感染可出現大熱大汗;自汗常見于損傷初期或手術后;盜汗常見于慢性骨關節疾病、陰疽等證。

3.問飲食 應詢問飲食時間、食欲、食量、味覺、飲水情況等。

4.問二便 傷后便秘或大便燥結,為瘀血內熱。老年患者傷后可有陰液不足,失于濡潤而致便秘。大便溏薄為陽氣不足,或傷后機體失調。對脊柱、骨盆、腹部損傷者尤應注意詢問二便的次數、量、顏色。

5.問睡眠 傷后久不能入睡,或徹夜不寐,多見于嚴重創傷,心煩內熱;昏沉而嗜睡,呼之即醒,閉眼又睡,多屬氣衰神疲;昏睡不醒或醒后再度昏睡,不省人事,為顱內損傷。

(四)其他情況

1.既往史 應自出生起詳細追詢,按發病的年月順序記錄。對過去的疾病可能與目前的損傷有關的內容,應記錄主要的病情經過,當時診斷、治療的情況,以及有無并發癥或后遺癥。例如,對先天性斜頸、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要了解有無難產或產傷史;對骨關節結核要了解有無肺結核史。

2.個人史 應詢問患者從事的職業或工種的年限,勞動的性質、條件和常處體位,以及家務勞動、個人嗜好等。對婦女要詢問月經、妊娠、哺乳史等。

3.家族史 詢問家族內成員的健康狀況。如已死亡,則應追詢其死亡原因、年齡,以及有無可能影響后代的疾病。這對骨腫瘤、先天性畸形的診斷尤有參考價值。

四、切診

傷科的切診包括脈診和摸診兩個方面。脈診主要是掌握內部氣血、虛實、寒熱等變化;摸診主要是鑒別外傷輕重深淺和性質的不同。

(一)脈診

脈診也稱切脈,是指醫生用手指對患者身體某些部位的動脈(橈動脈最常見)進行切按,依據血脈搏動的特點來了解病情的一種診察方法。常見的脈象有浮脈、沉脈、遲脈、數脈、滑脈、澀脈、弦脈、濡脈、洪脈、細脈、芤脈、結脈、代脈等。

(二)摸診

摸診也稱觸診,是傷科診斷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過醫者的手對損傷局部的認真觸摸,可幫助了解損傷的性質,有無骨折、脫位,以及骨折、脫位的移位方向等。關于摸法的重要性及其使用方法,歷代醫學文獻中有許多記載,如《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說:“摸者,用手細細摸其所傷之處,或骨斷、骨碎、骨歪、骨軟、骨硬、筋強、筋柔、筋歪、筋正、筋斷、筋走……以及表里虛實,并所患之新舊也。”

1.意義

(1)摸壓痛 根據壓痛的部位、范圍、程度來鑒別損傷的性質種類,直接壓痛可能是局部有骨折或傷筋,而間接壓痛(如縱軸叩擊痛)常提示骨折的存在。

(2)摸畸形 當望診發現畸形時,結合觸摸體表骨突變化,可以判斷骨折和脫位的性質、移位方向以及呈現重疊、成角或旋轉畸形等變化。

(3)摸膚溫 從局部皮膚冷熱的程度,可以辨別是熱證或是寒證,了解患肢血運情況。熱腫一般提示新傷或局部瘀熱和感染;冷腫,提示寒性疾患;傷肢遠端冰涼、麻木、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則提示血運障礙。摸膚溫時一般用手背測試,并要與健側對比。

(4)摸異常活動 在肢體沒有關節處出現了類似關節的活動,或關節原來不能活動的方向出現了活動,多見于骨折和韌帶斷裂。但檢查時,不要主動尋找異常活動,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加重局部的損傷。

(5)摸彈性固定 脫位的關節保持特殊的畸形位置,在摸診時手中有彈力感。這是關節脫位的特征之一。

(6)摸腫塊 應區別腫塊的解剖層次,是骨性的或囊性的,還需觸摸其大小、形態、硬度,邊界是否清楚,推之是否可以移動及其表面光滑度等。

2.常用手法

(1)觸摸法 以拇、食、中三指置于傷處,稍加按壓之力,細細觸摸(圖3-2①)。范圍先由遠端開始,逐漸移向傷處,用力大小視部位而定。觸摸時仔細體驗指下感覺,古人有“手摸心會”的要領。通過觸摸可了解損傷和病變的確切部位,病損處有無畸形、摩擦感,皮膚溫度、軟硬度有無改變,有無波動感等。觸摸法往往檢查時最先使用,然后在此基礎上根據情況選用其他手法。

圖3-2 臨床常用檢查手法

(2)擠壓法 用手掌或手指擠壓患處上下、左右、前后,根據力的傳導作用來診斷骨骼是否折斷(圖3-2②)。如檢查肋骨骨折時,常用手掌擠按胸骨及相應的脊骨,進行前后擠壓;檢查骨盆骨折時,常用兩手擠壓兩側髂骨翼;檢查四肢骨折,常用手指擠捏骨干。此法有助于鑒別是骨折還是挫傷。但檢查骨腫瘤或感染患者,不宜在局部過多或用力擠壓。

(3)叩擊法 本法是以掌根或拳頭對肢體遠端的縱向叩擊所產生的沖擊力,來檢查有無骨折的一種方法(圖3-2③)。檢查股骨、脛腓骨骨折,有時采用叩擊足跟的方法;檢查脊椎損傷時可采用叩擊頭頂的方法;檢查四肢骨折是否愈合,亦常用縱向叩擊法。

(4)旋轉法 用手握住傷肢下端,做輕輕的旋轉動作,以觀察傷處有無疼痛、活動障礙及特殊的響聲(圖3-2④)。旋轉法常與屈伸關節的手法配合應用。

(5)屈伸法 一手握關節部,另一手握傷肢遠端,做緩慢的屈伸活動(圖3-2⑤)。若關節部出現劇痛,說明有骨關節損傷。關節內骨折者,可出現骨摩擦音。此外,患者主動的屈伸與旋轉活動常與被動活動進行對比,以此作為測量關節活動功能的依據。

(6)搖晃法 一手握于傷處,另一手握傷肢遠端,做輕輕搖晃,結合問診與望診,根據患部疼痛的性質、異常活動、摩擦音的有無,判斷是否有骨與關節損傷。

臨床運用摸診時非常重視對比,并注意“望、比、摸”的綜合應用。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分析通過摸診所獲資料的臨床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寻乌县| 应城市| 包头市| 瑞安市| 湛江市| 射阳县| 将乐县| 华容县| 类乌齐县| 泗阳县| 黄山市| 诸暨市| 新绛县| 沁源县| 玉屏| 宁安市| 吐鲁番市| 刚察县| 伽师县| 张掖市| 武定县| 松潘县| 龙州县| 镇江市| 彩票| 昌吉市| 利川市| 抚州市| 青岛市| 手游| 湟中县| 乌拉特前旗| 通城县| 依安县| 富平县| 高安市| 蒙自县| 彭泽县| 凯里市| 宽城| 枣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