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上篇 總論

第一章 緒論

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是中西醫結合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綜合運用中西醫藥學的理論與方法,以及中西醫藥學互相交叉滲透產生的新理論、新技術與新方法,研究人體運動系統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的一門臨床醫學學科。

一、發展史

(一)中醫骨傷科學

周朝時期,我國醫學分科已有“瘍醫”,即外傷科醫生。公元前476~公元220年的戰國、秦漢時期,傷科基礎理論已基本形成,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學帛書記載了戰國時代包括手術、練功及方藥等治療骨折、創傷及骨病的經驗,其中對破傷風(“痙”)的描述為全世界最早的記錄。成書于這一時期的《黃帝內經》,為中醫骨傷科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國至隋唐、五代時期,傷科診療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晉代葛洪著《肘后備急方》,在世界上最早記載了下頜關節脫位手法整復方法;還記載了竹片夾板固定骨折、燒灼止血、桑白皮線縫合創傷腸斷裂等開放創口處理原則。南齊龔慶宣整理的《劉涓子鬼遺方》(752年成書)記載了創口感染、骨關節化膿性疾病的治法,提出了骨腫瘤的診斷和預后。隋代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詳細論述了復雜骨折的處理,書中記載了用絲線結扎血管,還提出對破碎的關節和折斷的骨骼在受傷后可立即用線縫合,這是世界上關于骨折內固定的最早記載。唐代王燾所著《外臺秘要》(752年成書)指出,損傷“有兩種,一者外損,一者內傷”,最早將傷科疾病分為外損與內傷兩大類。唐代藺道人著《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傷科專著,提出了骨折整復固定方法和處理開放性骨折需要注意的原則,形成了麻醉、清創、整復、固定、練功、按摩及內外用藥等一系列治療方法。

宋元時期,中醫傷科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宋代王懷隱等編著的《太平圣惠方》(992年成書),倡導柳木板固定骨折;張杲在《醫說》中記載了切除死骨治療開放性脛腓骨骨折并發骨髓炎的成功案例;《夷堅志》記載了在頜部施行類似異體植骨術的病例,以及“八段錦”練功方法的名稱;《洗冤集錄》是我國第一部法醫學專著,其中記載了不少檢查外傷的方法。元代危亦林著《世醫得效方》(1337年成書),記錄了當時已采用刀、剪、鉗、鑿、夾板等多種醫療器械進行骨科手術,提出的采用兩踝懸吊復位法進行脊柱骨折的整復為世界首例。

明清時代是骨傷科的興盛時期。明代《金瘡秘傳禁方》記載了骨擦音作為檢查骨折的方法,對開放性骨折主張把穿出皮膚已被污染的骨折端切除,以防感染。朱等編著《普濟方》,輯錄治療傷科方藥1256首,是15世紀以前治傷方藥的總匯,在“接骨手法”中,介紹了12種骨折脫位的復位固定方法,在“用藥湯使法”中又列出15種骨折、脫位的復位固定法。薛己所撰的《正體類要》,重視整體療法,提出“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營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強調八綱、臟腑、氣血辨證論治,用藥主張以補氣血、補肝腎為主,行氣活血次之,開創了以“氣血學說”和“平補法”為基礎的骨傷科“內治學派”先河。異遠真人所著的《跌損妙方》,記載全身57個穴位,總結了一套循經療傷、按受傷穴位而施治的方藥,成為骨傷科“少林學派”的代表。清代吳謙等編著的《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在骨折的治療方面總結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種整骨手法,“攀索疊磚法”“腰部墊枕法”整復腰椎骨折脫位,以及竹簾、杉籬、腰柱、通木、抱膝圈等各種外固定器材。清代錢秀昌所著《傷科補要》、趙竹泉所著《傷科大成》都系統論述了各種損傷證治,并附有很多治傷方藥。

(二)西醫骨科學

約公元前19世紀,古巴比倫王國的《漢謨拉比法典》記錄有青銅刀割治創傷的條文;約公元前9世紀,古希臘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有對股骨骨折和肩關節脫臼的描述。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希波克拉底和他的弟子著《希波克拉底文集》,記錄了四肢骨折用手法復位局部外固定治療,肩關節脫位施行手牽足蹬復位法、下頜關節脫位整復法、牽引臼床等運用機械力輔助處理骨折脫位。古希臘蓋倫在《骨的基本行徑》《基礎肌學》中,對骨骼系統的形態、結構和數目都做了較正確的記錄,奠定了西醫骨科學的解剖學基礎;記錄了鉆顱術、壓迫結扎或燒灼止血、亞麻線縫合傷口、手法復位局部木板固定骨折、截肢術及功能體育療法。

17世紀,法國巴累以肢體功能和畸形診斷骨折、脫位,首創人工假肢,運用機械牽引治療股骨干骨折,描述了脊椎的畸形,提出用牽引頭顱復位頸椎損傷。18世紀,西醫骨科學獨立形成并高速發展。1741年,法國安德雷提出“orthopaedia”一詞,被認為是西醫“骨科”的正式分科的開始;英國波特著《骨折與脫位》,確立骨折以復位和固定為治療原則,提倡包括上下關節的廣泛固定法,雖然同時代的法國醫師大衛于1779年提出了“自主的運動對損傷的修復十分重要”,但波特的觀點占據了統治地位。隨著顯微鏡的問世,英國解剖學家哈佛報道了骨組織的血液循環及其結構,開創了骨組織形態解剖生理學的先河。

19世紀,隨著X線的發明并廣泛應用于臨床,骨折脫位診斷的分型分類逐步豐富和發展。石膏繃帶外固定的應用,被視為骨折療法的一個革新。同時,相應的一些固定器具如托馬斯夾板、石膏支架、U型行走石膏鐵鐙等石膏外固定技術也相繼出現,還新創了多種牽引技術、器材等用于持續牽引、廣泛固定治療骨折和損傷。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隨著磺胺藥物、青霉素、合金內固定鋼板的應用,內固定技術得到迅速的推廣。1946年,美國埃格斯提出“接觸壓迫因素”是骨折愈合的基本因素。及至20世紀50年代,AO學派(Association of Osteosynthesis)誕生,以解剖對位、堅強內固定、無創手術操作、無痛功能活動為原則,設計了全套內固定用具和手術器械,全身骨折均可施行加壓內固定技術治療。1952年,法國奧比涅成功進行了髖臼再造和合金杯髖關節成形術、人工股骨頭置換手術,人工關節陸續廣泛用于臨床。

在骨病方面,1810年,英國威廉海伊首先提出應用瘺管擴張、死骨摘除和灌注治療骨感染,并開始對骨髓炎進行病理研究。1927年,美國奧爾提倡早期制動用石膏封閉創口的療法處理開放性骨折感染和骨髓炎。同時期,利佐、斯塔爾和威倫斯基等人先后應用骨膜切除、皮質骨鉆孔開窗等手術治療急性骨髓炎,奠定了急性骨髓炎手術療法的基礎。20世紀40年代,一些學者主張在抗生素輔助下,使用局部瘢痕、死骨切除、肌肉填塞骨腔手術療法,至50年代被廣泛推廣。1882年,德國羅伯特·科赫分離出結核桿菌后,骨關節結核病才逐漸被認識。隨著20世紀40年代抗結核藥陸續問世,骨關節結核病的死亡率迅速下降,20世紀50年代以后,徹底解決了骨關節結核的治療問題。在這方面,中國的西醫骨科學者方先之等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腰椎間盤突出癥、慢性關節炎及其他軟組織損傷性疾病,自19世紀后才被逐步認識,開始從組織學、病理學方面進行一系列研究;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CT、MRI等計算機放射技術和微創手術技術在臨床上的運用,使軟組織損傷疾病的臨床診斷、治療得到了迅速發展,療效不斷提高。

(三)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

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漸被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中醫受到歧視,傷科也面臨危機。在此期間,傷科著作甚少,以前處于萌芽狀態的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等技術不僅沒有發展,而且基本上失傳。西方醫學大量輸入中國,東西方文化的不斷交流,即產生了中西醫匯通思想,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了以唐容川為代表的,主張“中體西用”“衷中參西”的“中西醫匯通派”,繼而到20世紀20年代興起了中西醫結合研究。19世紀末一些開明中醫骨傷科醫師開始注重吸收西醫知識,尤其是關于骨骼解剖、肌肉、韌帶的相關知識,并將其運用到中醫手法治療中。

進入20世紀,諸如X線等物理診斷技術傳入中國,當時有條件的中醫骨傷科醫生都盡可能地汲取X線診斷知識,利用X線拍片來診斷疾病,大大提高了骨傷疾病診斷的準確性。與此同時,一些著名骨傷科醫生一方面看到在當時歷史條件下X線診斷技術應用尚不廣泛,傳統的診斷技術在更多地區仍有著廣泛的實用性;另一方面,X線診斷技術較之豐富的中醫骨傷科診斷經驗而言,亦有其局限性。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學者對中醫骨傷科和西醫骨科的臨床進行了深入探討,取長補短,融會貫通,在骨折治療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1958年,我國著名骨傷科專家方先之、尚天裕等虛心學習著名中醫蘇紹三的正骨經驗,博采各地中醫傷科之長,運用現代科學知識和方法,開創了動與靜的治療觀,總結出新的正骨八大手法,研制成功新的夾板外固定器材,同時配合中藥內服、外治及傳統的練功方法,形成一套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的新療法;其編著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一書,根據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提出了以內因為主導的動靜結合(固定與活動相結合)、筋骨并重(骨折愈合與功能恢復同時并進)、內外兼治(局部治療與整體治療兼顧)、醫患配合(醫療措施與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密切配合)的骨折治療新原則,骨折的治療范圍不斷擴大,療效也進一步提高,使骨折治療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被國際骨科界稱為“CO學派”(Chinese Osteosynthesis)。20世紀70年代以后,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逐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國特色的治療骨折、骨病與軟組織損傷的新療法。20世紀90年代以來,光鏡、電鏡、電生理、生物化學、生物力學、分子生物學、同位素、磁共振、骨密度儀等現代科學技術已在本學科的基礎研究與臨床醫療中得到應用。一些治療骨延遲愈合、骨質疏松癥、骨缺血性壞死、骨髓炎及骨性關節炎的中藥新藥不斷研制出來,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在頸肩臂痛、腰背腿痛、骨關節粘連性疾病、脊柱內臟相關性疾病的診治中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21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與經驗的積累,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微創診斷與治療技術取得了不斷進步,微創技術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已成為骨傷科領域治療的重要技術之一。微創技術作為有創手術和無創手術發展的橋梁,將會促進骨科技術躍上一個新的臺階,并朝著利用先進的微創工具或操縱機器人向極微創或無創治療的目標不斷前進。3D打印技術在骨傷科的臨床應用,使患者康復得更快、更好,后遺癥更少。

二、研究范疇

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以人體運動系統疾病的防治為研究范疇。運動系統疾病依致病因素的不同,分為損傷和筋骨關節疾病兩大類。損傷是指因外力所致的運動系統損傷性疾患,筋骨關節疾病則包括慢性積累性損傷或(和)自身因素引發的運動系統相關病證。

按西醫學人體組織系統分類,運動系統包括骨骼與軟組織兩大部分。傳統中醫對骨骼原有較全面的描述,但是對骨骼的命名不如西醫完整、準確;至于軟組織,西醫廣泛涉及皮膚、皮下組織、筋膜、肌肉、韌帶、肌腱、關節囊、關節軟骨和神經、血管等,中醫則統稱其為“筋”,即具有一定生物力量性能的纖維組織。隨著中、西醫理論的相互交叉滲透,特別是現代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的發展,對運動系統組織及疾病的認識漸趨一致。

由于專科的特點,中醫骨傷科學與西醫骨科學在臨床上又有著較大的共同性,尤其對創傷疾患的認識有許多共同或相近之處。如對骨折的發生因素和機制、處理步驟及原理,中西醫之間有許多共同認識,只是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對于骨折后的肢體功能恢復,中、西醫均認為必須通過患者的自主鍛煉才能取得,只是在認識功能鍛煉的時間上有差異,中醫強調應在骨折早期進行功能鍛煉,西醫則認為應待骨折愈合后再進行。通過大量的臨床病例觀察和實驗研究,西醫逐步認識到長期而廣泛的固定、不及時進行功能鍛煉給骨折愈合和肢體功能恢復帶來的不良后果,也越來越重視骨折患肢早期功能鍛煉的必要性。現在更多的西醫學者主張采用操作簡單、痛苦小、并發癥少、可早期活動的骨折治療方法,甚至提出將“生命在于運動,運動即是生命”作為骨折治療的指導思想,從而逐漸形成較為和諧統一的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理論體系。

三、研究意義

中醫骨傷科學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是在農業、手工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對疾病的認識具有樸素的辯證觀點,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形成了以氣血學說、肝主筋學說、腎主骨學說、經絡學說為主的理論體系,動靜結合、筋骨并重、內外兼治、醫患合作治療骨折的原則及相應治療方法,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西醫骨科學是在近代工業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具有解剖、生理、病理等近代科學知識,又及時利用了現代科學技術成就,因此對疾病的認識比較深入細致。依靠現代科學發展起來的西醫骨科學,它的科學的、先進的技術當然是主要的,但并非是完美無缺的學科。只有通過中西醫結合,才能使兩個學科各自取長補短,從而更好地解決臨床問題。

中西醫結合研究關鍵在于中西醫結合點的研究。中醫骨傷科學與西醫骨科學因其在研究對象上的一致性,可望在中西醫結合領域率先作出開創性貢獻。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發展的任務,是在認識到現代醫藥學飛速發展的情況下,更新理念,開拓思路,在繼承發揚傳統中醫學整體觀念和臨床經驗優勢的基礎上,借鑒西醫骨科發展的成功經驗,不斷結合現代科技理論和方法,使中、西醫兩種理論不斷滲透,綜合優勢,融會貫通,創立中國獨特的新醫藥學,使之成為一門統一認識、趨向完善的學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兰店市| 曲周县| 禄丰县| 湘西| 长寿区| 鹤峰县| 札达县| 九龙坡区| 桦甸市| 临湘市| 洪洞县| 姜堰市| 泽普县| 辽宁省| 尚义县| 临海市| 岑巩县| 贵德县| 灵丘县| 林州市| 监利县| 江安县| 榆中县| 东丰县| 高清| 乌审旗| 红桥区| 灵石县| 沙田区| 博罗县| 广汉市| 信阳市| 新密市| 灵宝市| 抚宁县| 廉江市| 吉安市| 应用必备| 增城市| 福安市| 深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