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匱要略(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范永升 姜德友主編
- 3166字
- 2023-08-15 18:45:23
(一)建立以病為綱、病證結合、辨證論治的雜病診療體系
所謂病是指有特定病因、發病形式、病機、發展規律和轉歸的過程。所謂證是指疾病某一階段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關系的病理概括。若單是辨病則對疾病各個階段治療的針對性不強;反之,僅僅是辨證則對疾病整個發展規律認識不深。原著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臟腑經絡為理論依據,運用四診八綱,建立了以病為綱、病證結合、辨證論治的雜病診療體系。首先,原著以病分篇的編寫體例,確立了病名診斷在雜病中的綱領地位。其次,原著各篇篇名均冠以“病脈證治”,進一步示人病與證相結合、脈與證合參、辨證和施治緊密結合的重要意義。然后,從各篇條文論述方式來看,大多先論述疾病的病因、病機或基本癥狀,再分列證候、癥狀、治法、方藥。譬如濕病,原著首先指明風濕病基本癥狀是“一身盡疼”,正確的汗法是“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接著分別論述濕病表實證用麻黃加術湯,風濕表虛證用防己黃芪湯,風濕化熱證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陽虛風濕在表證用桂枝附子湯,風濕并重表里陽虛證用甘草附子湯,使辨病與辨證論治有機地結合起來。又如《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篇:“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文中“按之心下滿痛者”言主癥,“此為實也”言辨證,“當下之”言治則,“宜大柴胡湯”言處方。“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文中“脅下偏痛……其脈緊弦”言脈癥,“此寒也”言證候,“以溫藥下之”言治則,“宜大黃附子湯”言處方。這些在辨明腹滿病的基礎之上,又反映了將脈因證治與理法方藥融為一體的雜病診療思路。原著建立以病為綱、病證結合、辨證論治的雜病診療體系,還體現出以下基本論點。
1.重視整體,以臟腑經絡為辨證的核心 原著是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臟腑經絡為理論依據來論述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以及診斷、預防和治療的。因此,重視整體,注重臟腑經絡變化,把臟腑經絡作為辨證的核心。它的主要精神充分地體現在《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治》篇。例如,在病因上,以臟腑經絡分內外,提出“千般難,不越三條”的病因分類方法;在發病與病理傳變上,從整體觀念出發,根據正與邪、人體內部各臟腑間的相互關系,提出“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以及“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等有關發病和病理傳變的理論;在診斷上,通過四診舉例,結合八綱,把疾病的各種臨床表現具體地落實到臟腑經絡的病變上。同時,這種辨證方法還貫穿于全書各篇,體現在具體病證上。例如,《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篇,以在絡、在經、入腑、入臟對中風病進行辨證;《水氣病脈證并治》篇根據水腫形成的內臟根源及其證候,而有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腎水之分;在疾病的命名上,肺癰、腸癰與瘡癰,雖然均名為癰,但由于在臟、在腑、在肌膚脈絡等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病理變化和臨床特征。這些都啟示我們對于雜病應該注重臟腑經絡的病機變化,并據此指導臨床辨證。
2.據脈論理 脈象可以反映臟腑經絡的病理變化以及疾病的吉兇順逆。原著篇名大多冠以“××病脈證并治”,這就提示臨床診治疾病要脈癥合參、證不離脈。原著論述脈象條文145條,占全書條文的1/3以上,診脈部位除采用寸口診法外,還有趺陽診法和少陰診法,故后世有“雜病重脈,時病重苔”之說。
原著的脈象,廣泛用來診斷疾病、推測病因、確定病位、闡述病機、指導治療、判斷預后等。如《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篇“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以脈診斷虛勞病。《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篇“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用“微”與“弦”說明胸痹之胸陽不足、陰邪乘襲的病因病機。《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篇“病人脈浮在前,其病在表;脈浮在后,其病在里”,以脈象確定病位之淺深。《黃疸病脈證并治》篇“酒黃疸者……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以脈象來指導治療。《水氣病脈證并治》篇“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以脈癥合參,判斷預后。這些都可以看出據脈論理是原著的一大特色。
3.辨證論治 運用四診八綱辨清證候,針對證候而治是原著診治疾病的基本原則。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是這一原則的具體體現。同一種疾病,由于人體體質或病機上的差異,以及病位的不同,治法亦不同。例如,同為水腫病,腰以上腫者,當發其汗;腰以下腫者,當利小便。發汗散水者,有越婢湯以治風水之例;利尿行水者,有防己茯苓湯以治皮水之例。反之,多種不同的疾病,由于病因病機或病位相同,癥狀雖異,而治法相同。例如,原著用腎氣丸者有五:一是《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篇用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二是《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篇用治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三是《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篇用治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者;四是《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篇用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者;五是《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篇用治婦人煩熱不得臥,但飲食如故之轉胞不得溺者。以上五病,雖癥狀不同,但病機皆屬于腎陽虧虛,氣化功能減退,故均用腎氣丸溫腎化氣治療。又如葶藶大棗瀉肺湯,既可用于肺癰,又可用于支飲。前者病因屬于風熱邪毒,后者病因屬于飲邪留滯,兩者病名雖異,但病機同為痰濁壅塞于肺,病位亦同,故均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上述用法,形式上雖表現為一方可治多病,一病可用數方,而實質上仍然反映了病與證相結合的辨證論治精神。
4.扶正祛邪,重視正氣 原著十分重視人體正氣。對慢性衰弱疾病,尤為重視脾腎兩臟。因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腎是先天之本,性命之根,內傷病至后期,往往出現脾腎虛損證候,進而累及其他臟腑,促使病情惡化。故調補脾腎,是治療內傷疾患的根本方法。這種觀點,從《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篇的小建中湯、腎氣丸等方證中,可以看到大概。對于虛實錯雜,正虛邪實的病證,則在注重扶正的同時,也不忽視祛邪。這種扶正兼以祛邪、邪去則正安的觀點,可從薯蕷丸、大黃?蟲丸等方證中得到體現。
對于邪實為患的病證,一方面注重“因勢利導”的治法,即按病邪所在的部位,因其勢而就近引導,使之排出體外。如《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篇:“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均體現出因勢利導以祛除病邪。另一方面,還注意“隨其所得而攻之”的治法,即通過清除體內的痰飲、水濕、瘀血、宿食等病理產物,使邪無依附,達到治愈疾病。值得注意的是原著對于運用峻劑逐邪極為慎重,如用大烏頭煎治療寒疝時,方后注明“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旨在避免因逐邪而損失正氣。因為雜病如果出現邪未去而正已傷的局面,則治療就比較困難,這是治療雜病的關鍵問題。
5.標本同病,分別緩急 急者治其標,緩者治其本,是中醫治病的基本原則。原著對一些復雜疾病的治療十分準確地體現了這一原則。《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篇痼疾加卒病,是先治卒病,后治痼疾,為新舊同病時的一般治則;在里有下利清谷不止,在表有身體疼痛,則主張先救其里,后治其表,為急者先治。《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篇用厚樸七物湯治腹滿發熱,系表里同病,表里雙解。
6.治未病 人體臟腑經絡相互關聯,某一臟腑病變可傳至另一臟腑。《素問·玉機真臟論》說:“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各傳其所勝。”首先,原著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治未病方法,提示醫生臨床應根據疾病傳變規律,預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傳變,阻止病位的擴大蔓延。這在臨床上是很有指導意義的。其次,原著還倡導早治防變的治療思想,即要求醫生在疾病的初期階段就及時治療,防止疾病深入傳變。例如,《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篇曰:“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與此同時,原著還十分重視養生防病,強調“若人能養慎”,“若五臟元真通暢”,則正氣旺盛,可防止疾病的發生。
- 本草典籍選讀(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全科醫生培訓規劃教材 全科醫學案例解析
- 生物化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兒科古籍文獻選讀(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高級健康評估(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基層實踐基地教學管理(基層衛生培訓“十三五”規劃教材)
- 骨傷影像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內經選讀(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的藥學監護
- 藥用植物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大學語文習題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公共衛生專業英語教程
- 婦產科護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醫學免疫學(第4版)
- 護理心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