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黃帝內經》針灸學理論體系的特點

《黃帝內經》作為現存最早的一部系統論述中醫學知識的典籍,由于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其中針灸理論體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特點,具體表現在:

(一)吸收先前針灸學成就

如前所述,《黃帝內經》具體內容的形成經歷了長時間、多作者的過程,是在繼承了大量前期文獻的基礎上形成的。作為《黃帝內經》組成部分的針灸理論也不例外,也是在繼承以前文獻基礎上形成的。《黃帝內經》中針灸內容出處除“刺法”外,尚有“針經”“大要”“禁服”“經”“終始”“九針”“逆順”“十度”“小針”等。另外,尚有許多未說明出處,但內容卻是出自以前的文獻。如《靈樞·官針》除引用古“刺法”外,其篇中涉及的“九刺”“五刺”“十二刺”應是引用的古代針法文獻,文中刺法名稱相同而具體操作不同即可說明這一點。《靈樞·邪客》中關于手太陰脈、手心主脈的循行,從其特點看,應與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陰陽十一脈灸經》和《足臂十一脈灸經》一脈相承。《黃帝內經》引用以前的針灸理論涉及經絡腧穴、刺法灸法及臨床治療等諸多方面,最典型的可見于《靈樞·終始》。從該篇經文中可以明顯看出,其中涉及經脈、刺法及臨床治療等內容。現在,根據《黃帝內經》中對以前針灸學內容的引用,可以探討其中相關學說或體系的學術源流,如許多篇章中引用過的“刺法”,從其引文分析,應是關于針刺方法與疾病治療的古文獻。由此可知,在《黃帝內經》以前已有專門論述針刺方法與疾病治療的專著。《黃帝內經》中的針灸理論并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二)學術流派眾多

正是因為《黃帝內經》中的針灸理論來自于諸多前人著述,所以,其中的針灸理論與其他理論一樣,擁有眾多流派。《黃帝內經》中的針灸流派涉及針灸理論的多個方面。經絡方面的流派不同主要表現在經絡的循行方向、經脈交接及經脈的數目上。腧穴方面的流派不同,一是表現在腧穴的歸類方法不同,二是表現在同一類腧穴具體內容不同,如同是熱俞五十九穴,《靈樞·熱病》中的內容和《素問·水熱穴論》中的內容存在很大差異。刺法、灸法方面的不同流派主要表現在刺法操作的不同上,如同是“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靈樞·小針解》與《素問·針解》的論述完全不同。除上述不同外,《黃帝內經》中針灸理論存在的不同流派在其他許多方面也可以表現出來。

(三)理論體系有相當規模

由前面所論述的內容可以看出,《黃帝內經》中的針灸理論涉及經絡腧穴、針刺方法及針灸臨床各個方面。盡管《黃帝內經》中的針灸理論存在不同流派,但是有一點毋庸置疑,針灸理論體系在《黃帝內經》中已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后世針灸學的發展都是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之上進行的,如晉代醫家皇甫謐《針灸甲乙經》所載的349穴,就是對《黃帝內經》160穴的補充與完善。

(四)與當時科技發展水平相適應

《黃帝內經》的形成經歷了一個較大的時間跨度,該時期處于我國封建社會。在這一時期,我國的科技在許多方面已得到了較大發展,尤其是在天文、農業、醫學及冶煉等方面發展更快。形成于這一時期的針灸學理論,在某些方面吸收了同時期其他方面最先進的科技成果。《靈樞·九針十二原》《靈樞·官針》《靈樞·九針論》中所記載的九針,就是在冶煉術達到相當程度的基礎上出現的。可以說,沒有冶煉術就不會有九針的產生。現代的出土文物可以充分說明,當時的冶煉術已經非常先進。從《黃帝內經》中記載的針刺工具由砭石發展到金屬針,可以看出針具演變是與當時的科技水平相適應的。另外,《黃帝內經》針灸理論的形成,不僅吸收了當時一些具體的科技發展成果,而且從思想上和方法論上也與當時的水平相適應。在當時,古人認識事物主要是通過對自然界的觀察實現的。農業生產的需要與科技水平的限制,決定了古人只能通過觀察來認識自然。古人正是在認識了自然界一般規律的基礎上,將認識到的一些東西推廣到存在于自然界的萬物中來,即采用取類比象的方法來認識其他事物。針灸學許多理論就是在這一方法指導下產生的,《黃帝內經》的針灸理論也有這方面的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阳市| 桂平市| 康乐县| 阜康市| 辉县市| 富源县| 武平县| 丘北县| 通河县| 高密市| 安乡县| 新闻| 潢川县| 库车县| 赣榆县| 雷州市| 靖州| 广平县| 法库县| 滕州市| 宜君县| 正蓝旗| 德惠市| 新源县| 威信县| 阳山县| 巩义市| 文登市| 石首市| 新安县| 洪泽县| 手游| 类乌齐县| 大同县| 精河县| 西贡区| 田东县| 鄢陵县| 科尔| 宜州市| 锡林郭勒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