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中醫骨傷科的興盛

明清時期(1368—1840年),骨傷科出現了許多學術上有相當成就的醫學家,他們撰寫了大量的骨傷科專著,不僅總結了前人的經驗,而且不斷提出新的理論和觀點,從而形成了不同學派。此時期是中醫骨傷科的興盛時期。明初,太醫院設有十三科,其中屬骨傷科范疇的有“接骨”“金鏃”兩科。隆慶五年(1571年)改名為正骨科。1644年清朝建立,太醫院設九科,其中有“瘡瘍科”和“正骨科”。

明代《金瘡秘傳禁方》記載了用骨擦音作為檢查骨折的方法,對開放性骨折,主張把穿出皮膚已被污染的骨折端切除,以防感染等。明代永樂年間(1406年)朱img等編著《普濟方》,其中“折傷門”“金瘡門”和“杖傷門”等輯錄治療骨傷科方藥1256首,是15世紀以前治療骨傷方藥的總匯。在“接骨手法”中,介紹了12種骨折脫位的復位固定方法;在“用藥湯使法”中,又列出15種骨折、脫位的復位固定法。明代異遠真人著《跌損妙方》,記載全身57個穴位,總結了一套按穴位受傷而施治的方藥,其“用藥歌”在骨傷科亦廣為流傳。明代薛己撰《正體類要》(共兩卷),上卷論正體主治大法及記錄治療骨傷科內傷驗案65則,下卷介紹諸傷方71首。薛氏重視整體療法,如序曰:“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營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強調八綱、臟腑、氣血辨證論治,用藥主張以補氣血、補肝腎為主,行氣活血次之,其“氣血學說”和“平補法”對后世產生巨大影響。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載藥1892種,其中骨傷科藥物170余種。明代王肯堂的《證治準繩·瘍醫準繩》對骨折亦有較詳細的論述,如對肱骨外科頸骨折采用不同體位固定,若向前成角畸形,用手巾懸吊腕部置于胸前;若向后成角,則應置于胸后。該書還把髕骨損傷分為脫位、骨折兩類,骨折又分為分離移位和無移位兩種,分離移位者,主張復位后用竹箍扎好,置膝于半伸屈位。該書對骨傷科的方藥還進行了由博而約的歸納整理,頗為后世所推崇。

清代吳謙等著的《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較系統地總結了清代以前的骨傷科經驗,對人體各部的骨度、損傷的治法記錄周詳,既有理論,亦重實踐,圖文并茂。該書將正骨手法歸納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并介紹了腰腿痛等疾患的手法治療,及運用攀索疊磚法、腰部墊枕法整復腰椎骨折脫位等。在固定方面,主張“爰因身體上下正側之象,制器以正之,用輔手法之所不逮,以冀分者復合,欹者復正,高者就其平,陷者升其位”,并改進了多種固定器具,如脊柱中段損傷采用通木固定,下腰損傷采用腰柱固定,四肢長骨干骨折采用竹簾、杉籬固定,髕骨骨折采用抱膝圈固定等。清代沈金鰲著《沈氏尊生書·雜病源流犀燭》,發展了骨傷科氣血病機學說,對內傷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有所闡發。清代胡廷光所著的《傷科匯纂》,收集了清代以前有關骨傷科的文獻,結合其臨床經驗加以整理,是一本價值較高的骨傷科專著。該書系統地闡述了各種損傷的證治,記載了骨折、脫位、筋傷的檢查、復位法,附錄許多治驗醫案,并介紹了大量骨傷科處方及用藥方法。清代錢秀昌所著的《傷科補要》,較詳細地論述了骨折、脫位的臨床表現及診治方法,如髖關節后脫位采用屈髖屈膝拔伸回旋法整復等。該書載有醫療器具固定圖說、周身各部骨度解釋、傷科脈診及大量方劑。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牡丹江市| 儋州市| 刚察县| 武威市| 得荣县| 洞头县| 锦屏县| 固阳县| 西平县| 枣强县| 蒲江县| 同仁县| 苗栗市| 静海县| 宜春市| 富平县| 双江| 昌黎县| 山东省| 东兰县| 武功县| 锦屏县| 深圳市| 荆门市| 武邑县| 鹤山市| 浑源县| 平遥县| 明星| 大化| 和硕县| 礼泉县| 龙泉市| 巴里| 三都| 临澧县| 新密市| 定兴县| 大丰市| 崇信县| 商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