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Ⅱ 急性氣管-支氣管炎

急性氣管-支氣管炎(acute tracheobronchitis)是由生物、物理、化學刺激或過敏等因素引起的氣管-支氣管黏膜的急性炎癥。多散發,無流行傾向,年老體弱者易感。臨床主要表現為咳嗽和咳痰,常見于氣候急驟變化或上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時,也可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遷延不愈所致。

本病可歸屬于中醫學“咳嗽”“暴咳”等病證范疇。

【病因病理】
一、西醫病因病理

(一)病因

1.病原微生物 病原體與上呼吸道感染類似,病毒是引起本病最常見的微生物,常見病毒為腺病毒、流感病毒(甲、乙型)、冠狀病毒、鼻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常見細菌為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等。近年來衣原體和支原體感染明顯增加。在病毒感染的基礎上繼發細菌感染也較多見。

2.理化因素 冷空氣、粉塵、刺激性氣體或煙霧(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氨氣、氯氣等)的吸入,可以引起氣管-支氣管黏膜的急性損傷和炎癥反應。

3.過敏反應 最近認為急性支氣管炎與氣道的高反應性有關。常見的吸入致敏原包括花粉、有機粉塵、真菌孢子、動物皮毛及排泄物等,或對細菌蛋白質的過敏。鉤蟲、蛔蟲的幼蟲在肺內的移行均可引起氣管-支氣管急性炎癥反應。

(二)病理

主要病理改變為氣管、支氣管黏膜充血水腫,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同時可伴纖毛上皮細胞損傷、脫落,黏液腺體肥大增生。合并細菌感染時,分泌物呈膿性。炎癥消退后,氣管-支氣管的結構和功能一般能恢復正常。

二、中醫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急性氣管-支氣管炎的發生和發展,主要是外感所致,而臟腑功能失調,肺的衛外功能減弱是引發本病的重要輔因。天氣冷暖失常、氣候突變,人體未能適應,衛外功能失調,六淫外邪或從口鼻而入,或從皮毛而侵,侵犯肺系,引發本病。《河間六書·咳嗽論》謂“寒、暑、燥、濕、風、火六氣,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由于四時六氣的不同,因而人體所感受的外邪亦有區別。風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隨風邪侵襲人體,所以急性氣管-支氣管炎的發病常以風為先導,夾有寒、熱、燥、濕等邪。張景岳曾倡“六氣皆令人咳,風寒為主”之說,認為以風邪夾寒者居多。

本病病變部位主要在肺,涉及肝、脾、腎等多個臟腑,因肺主氣,司呼吸,上連喉嚨,開竅于鼻,外合皮毛,為五臟之華蓋;又因肺為嬌臟,不耐邪侵。肺衛受邪,使肺氣壅遏不宣,清肅失司,氣機不利,肺氣上逆引起咳嗽。肺衛之邪若不能及時疏散外達,則可發生演變轉化,如風寒久郁而化熱,風熱灼津而化燥,肺熱蒸液而成痰。同時,如遷延失治,傷及正氣,或年老體弱,正氣不足,衛外不固,更易受邪以致疾病反復發作。

【臨床表現】
一、主要癥狀

起病較急,通常全身癥狀較輕,可有發熱。初為干咳或有少量黏液痰,隨后痰量增多,咳嗽加劇,偶伴痰中帶血。咳嗽、咳痰可延續2~3周,如遷延不愈,可演變成慢性支氣管炎。伴支氣管痙攣時,可出現程度不等的胸悶氣促。

二、體征

查體可無明顯陽性表現,也可以在兩肺聽到散在干、濕啰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可減少或消失。

【實驗室及其他檢查】

1.血常規檢查 白細胞計數和分類多無明顯改變。細菌感染時白細胞計數升高并伴有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血沉加快。

2.痰培養 痰涂片或培養可發現致病菌。

3.X線檢查 大多為肺紋理增強,少數無異常發現。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

根據病史、咳嗽和咳痰等呼吸道癥狀,兩肺散在干、濕啰音等體征,結合血象和X線胸片,可作出臨床診斷。病毒和細菌檢查有助于病因診斷。

二、鑒別診斷

1.流行性感冒 流感有流行病學史,急驟起病,高熱和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癥狀明顯,呼吸道局部癥狀較輕,病毒分離和血清學檢查有助于鑒別。

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鼻咽部癥狀明顯,咳嗽輕微,一般無痰。肺部無異常體征。胸部X線正常。

3.其他呼吸系統疾患 如肺結核、肺膿腫、支原體肺炎、麻疹、百日咳和肺癌等,多種疾病可有咳嗽、咳痰表現,但均表現各自的特點,可資鑒別。

【治療】
一、治療思路

急性氣管-支氣管炎西醫治療以對癥處理為主,咳嗽較劇者可考慮使用止咳藥物。由病毒引起者一般不必應用抗生素。如有繼發細菌感染,表現為高熱,痰黃稠或呈膿性,或原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或既往有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病、腎炎等病史者,可選用適當的抗菌藥物治療,也可根據細菌種類及藥敏試驗結果選用有效抗菌藥物。中醫治療以宣肺化痰止咳為主,兼以疏散外邪。

二、西醫治療

1.一般治療 適當休息,注意保暖,多飲水,避免誘發因素和吸入變應原,避免勞累。

2.對癥治療 發熱、頭痛時可應用解熱鎮痛藥如復方阿司匹林等;咳嗽有痰且不易咳出時選用祛痰劑,如氯化銨合劑、鹽酸氨溴索、溴己新,也可霧化吸入祛痰;咳嗽劇烈且無痰時選用右美沙芬、噴托維林、可待因等;支氣管痙攣時選用平喘藥,如茶堿類和β2受體激動劑等。

3.抗菌藥物 一般不主張應用抗生素治療本病,但有細菌感染證據時應及時使用。根據病原體和藥敏試驗選擇抗菌藥。一般開始治療時缺乏病原菌結果,可選用大環內酯類、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氟喹諾酮類等。用藥途徑依病情而定,輕者口服即可,重癥者可肌注或靜脈給藥,少數病人需根據病原體培養結果指導用藥。

三、中醫治療

(一)辨證論治

1.風寒襲肺證

臨床表現:咳嗽初起,聲重氣急,咽癢,痰稀色白,多伴有頭痛鼻塞,流清涕,骨節酸痛,惡寒,或有發熱,無汗等表證,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劑:三拗湯合止嗽散加減。若胸悶,泛惡,痰多,苔白膩,夾痰濕證者,加半夏、厚樸、茯苓以燥濕化痰;若表寒未解,里有郁熱證者,加生石膏、桑皮、黃芩以解表清里。

2.風熱犯肺證

臨床表現:咳嗽新起,咳聲粗亢,或咳聲嘶啞,咳痰黏白或黃,咳痰不爽,常伴鼻流黃涕,頭痛口渴,喉燥咽痛,或有發熱,微惡風寒等表證,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浮數或浮滑。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代表方劑:桑菊飲加減。肺衛證重者,加荊芥、防風以解表;肺熱證重者,加黃芩、生石膏、知母、山梔以清熱;鼻衄者,加白茅根、藕節以清熱涼血;熱傷肺津者,加南沙參、天花粉以清熱生津。

3.燥熱傷肺證

臨床表現:咳嗽新起,咳聲嘶啞,干咳無痰或痰少黏稠難出,或黏連成絲,或咳引胸痛,多伴有鼻燥咽干,初起或伴有少汗、惡寒(風)、發熱、頭痛等表證,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而干,脈浮數或小數。

治法:疏風潤燥,清肺止咳。

代表方劑:桑杏湯加減。燥熱證重者,加瓜蔞、麥冬、葦莖等清肺潤燥;咳甚咽癢肺衛證重者,加前胡、蟬衣、桔梗、甘草以宣肺利咽;夾咳血或鼻衄血證者,加白茅根、藕節以涼血止血。

4.涼燥傷肺證

臨床表現:干咳,痰少或無痰,咽干鼻燥,兼有頭痛,惡寒,發熱,無汗,苔薄白而干,脈浮緊。

治法:輕宣涼燥,潤肺止咳。

代表方劑:杏蘇散加減。惡寒甚,無汗,肺衛證重者,加荊芥、防風以散寒解表;干咳明顯者,加百部、紫菀以潤肺止咳。

(二)常用中藥制劑

1.止嗽丸 功效:疏風散寒,宣肺止咳。適用于風寒襲肺證。用法:口服,成人每次20粒,每日3次。

2.急支糖漿 功效:清熱化痰,宣肺止咳。適用于急性支氣管炎等。用法:口服,每次20~30mL,每日3~4次。

3.通宣理肺丸 功效: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用于風寒咳嗽。用法:每次1~2丸,每日2次。

【預后】

多數患者預后良好,少數體質弱者可遷延不愈演變成慢性支氣管炎等,應引起足夠重視。

【預防與調護】

1.加強身體鍛煉,增強抗病能力,避免勞累。

2.注意氣候變化,防寒保暖,避免感冒。若平素易于感冒者,可配合預防感冒的方法,如面部迎香穴按摩,晚間足三里艾灸。

3.改善生活衛生環境,防止空氣污染。

4.清除鼻、咽、喉等部位的病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温州市| 揭东县| 新乡市| 漯河市| 叶城县| 安徽省| 北海市| 公安县| 保康县| 汕头市| 三亚市| 田阳县| 荆州市| 安乡县| 迁西县| 左权县| 门源| 石柱| 波密县| 玉溪市| 东阿县| 株洲县| 津市市| 石城县| 葫芦岛市| 松滋市| 吴江市| 庄河市| 泰来县| 临洮县| 兰州市| 濮阳县| 泗洪县| 宝兴县| 二手房| 聊城市| 南投市| 临颍县| 贵定县| 兰西县| 潼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