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在世界上找到你的位置作者名: (美)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本章字數: 7053字更新時間: 2023-06-06 14:41:00
我身邊的故事
凱爾的故事:家庭的困境激發了他的奮斗
有一天,我收到了一封署名凱爾的電子郵件,他看了我以“如何在不過度管教的情況下培養出成功的孩子”為題的TED演講,覺得有必要跟我聊一聊。凱爾告訴我,他20歲,父親早亡,母親又沾染了惡習,所以他在高中時就打3份工,妹妹則承擔起照顧全家人起居的重擔。“這逼著我卷起袖子開始工作,”他告訴我,“我當時產生了某種心態,而這種心態反過來又成就了我。今天我已經是一個小型非營利組織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我們的組織希望能激勵年輕人培養出我這樣的好心態,進而改變他們身處的世界。”
我迫不及待地給凱爾打了個電話,好好聽了聽他的故事。
凱爾畢業于肯塔基州的貝利亞學院。但上大學并不是凱爾早就做出的人生規劃。“就像是一場夢。”他說。有一位就學指導顧問來到他的高中,把所有家境貧寒的孩子集中到一個房間,跟他們說:“有家大學,你們不花錢就能上。”凱爾和同學們一開始都不太相信,但他還是決定探一探虛實,便去參觀了學校。結果發現,竟然是真的。就像每一個被貝利亞學院錄取的學生一樣,凱爾不必為上課、住宿、伙食支付任何費用,甚至還能免費得到一臺筆記本電腦。可貝利亞學院決定接收他時,他還要做出一個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加艱難的決定:到底去不去呢?如果去,那就是把爛攤子都留給了小妹妹去承擔。“光回家就要花3小時在路上。我感覺很內疚,也覺得自己很自私。一言難盡啊。”
凱爾跟妹妹的關系非常好。他們的父親在凱爾12歲時死于黑色素瘤,這也是導致母親沾染惡習的一連串創傷事件之一。在此之前,他們是一個完整的四口之家,在佛羅里達州過著幸福的日子。“在佛羅里達的時候,她可真是個好媽媽。當年有個大火的綜藝節目叫《美國偶像》,只要晚上播這個節目,她就會叫上我爸、我妹和我坐在沙發上一起看,全家人一邊看海選一邊笑得前仰后合。每次我和我妹打了架,她會讓我倆抱一抱。她還教過我,在別人找我麻煩的時候,千萬別懦弱。”但在丈夫過世以后,凱爾的母親因為承擔不起住房的開支,不得不帶著孩子們輾轉搬回了自己與丈夫一起長大的地方——弗吉尼亞州的一座小城。這之后不久,凱爾的外公又去世了。她陷入了抑郁。“這之前沒幾年,她還因為遭遇車禍而長期服用止痛藥,如今又失去了丈夫,身處一個不再熟悉的地方,還有兩個孩子要照顧。”
凱爾的父親每次離家外出時都會告訴他:“你就是家里的頂梁柱。”這句話一直縈繞在他的耳邊。為了維持生計,他去市場當打包工,還跟叔伯們一起下工地,一有空就去修剪草坪。做這么多,不僅僅是為了溫飽,更是為了妹妹。她患有I型糖尿病,離不開藥。凱爾本身也被診斷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但為了省錢,他停了自己的藥。
對于母親的惡習,凱爾和妹妹的反應截然不同。“對我妹妹來說,媽媽清醒的時候是她最好的朋友,不清醒的時候是她最大的敵人。對我來說,我每天都只想讓媽媽能撐到明天,因為我在心理上無法承擔失去雙親的痛苦。”凱爾16歲的時候,他和自己的一個姨媽共同出錢,把母親送去治療。“那筆錢本來是我存下來上大學用的,但我們還是要先用在媽媽身上。”等到他18歲的時候,已經可以承擔起家里一半的日常支出了。
我非常想知道,凱爾在需要傾盡全力才能維持全家人吃穿用度的情況下,怎么就決定了要去上大學。“人人都跟我說,我該讀大學,”他告訴我,“我的指導老師這么說,我的家人也這么說。”但妹妹除外。在他出發去貝利亞學院的一周前,妹妹在走廊用雙臂環抱住他,說:“不要走。別丟下我不管。”凱爾欲言又止,我也沒再追問,只是在沉默中陪伴著這位年輕人。我能聽出來,他在壓抑著自己的情緒。“這句話擊垮了我,”他接著說,“天底下只有我妹妹會關心我餓不餓,會給我做晚飯。這時候離開,我肯定是打心眼兒里感到對不住她。況且,我還是家里的‘頂梁柱’啊!我得照顧好媽媽和妹妹。”
但凱爾還是決定去深造。“是恐懼感讓我邁出了家門,我害怕陷入與我媽同樣的處境。從我個人的道德觀出發,我的確做了一件錯事,但這個決定后來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好。畢竟有很多事,如果我當年沒讀書,如今也就不能做。我告訴自己,邁出了這一步,那可就是破釜沉舟了。”凱爾的話深深地打動了我。這不像是他這個年齡段的人常有的表達,聽起來非常老成。
盡管凱爾的母親在他高三快結束的時候被送去治療,但康復進程并不順利,后來她又復發了幾次。不過如今,他母親的狀態已經越來越好。“康復療程起了效果。但她畢竟復發過兩次,我們不由得擔心她到底能不能有所好轉。好在現在她已經恢復得很好了,還有了工作,我真的特別高興!”
凱爾在貝利亞學院主修工商管理與金融專業。他的信條是“進了五金店,就只買能解決問題的東西”。所以在他看來,自己的專業就是“掛在腰間的一種工具,是一把能幫我造出房子的錘子”。利用專業知識,他開創了幾家機構,來幫助那些像他一樣長大的孩子。凱爾不僅為自己奮斗,也為家人奮斗,甚至在為更多需要他的人奮斗。
利維的故事:選擇早一步自立
幾年前的一個夏天,我在叫車時碰見了利維。當時,我們一家子,包括丹、我、我家兩個十七八歲的孩子索耶和埃弗里,剛在塔霍湖度過了非常棒的一周假期。原本開上4個多小時的車,我們就能到家,可惜我家那輛普銳斯在薩克拉門托郊外拋錨了。丹打電話叫了拖車來救援,可拖車的駕駛室又塞不下我們一家四口人。不得已,我開始在網上搜索租車公司,找到了一家離我們大約30分鐘路程的店,然后叫了輛車,打算和兩個孩子打車過去。
來接我們的網約車司機就是23歲的小伙利維,我跟他說我們的車拋錨了,打算去租輛車開回帕洛阿爾托。他表示:“我就可以送你們回家,價錢估計跟租車差不多。路程不短,但也無所謂,畢竟我也缺錢。”說實話,我做夢都沒想到還能坐跨城網約車。
利維直接一個調頭,隨后右轉彎,我們直奔灣區的長途旅程開始了。一路上,孩子們和我東聊一句西聊一句,但過了一會兒,我發現有段時間沒人說話,回頭一瞅,兩個孩子已經張著嘴睡著了,就跟小時候一樣。利維跟我相視一笑,接著聊天,一直聊到我到家。他跟我說,在他的成長經歷中,父母明確地告訴過他“18歲就要自立”,得自己養活自己。他在社區大學的學業已經快結束了,打算下個學期開始攻讀學士學位。我則問了他愿不愿意就這本書所需,接受我的訪談。幾個月后,我們通過電話接著聊了起來,這次,我仔仔細細地做起了筆記。
利維成長在一個貧苦的家庭。他4歲時,父母離異,共同撫養他。他父親本有能力給他提供經濟支持,但他無意于此。除此之外,父親的酗酒問題讓父子溝通雪上加霜。他母親和藹而善良,但掙不到錢,連補貼家用都不夠。她和利維頻繁更換租住的房子,有的時候,條件苦到利維都不確定回到家還能不能吃上飯。
“我日子過得不好,但我爸日子過得挺美。我上中學的時候,家里除了麥片沒別的食物,我和媽媽就早上吃了,晚上接著吃。可爸爸卻能在自己家吃牛排。直到我上了高中,我爸才因為我媽找的法律援助,開始每個月被迫支付900美元撫養費。但我總是更愿意在媽媽身邊,一向如此。爸媽截然不同的情況塑造了我的人生觀,也讓我知道了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現在我媽也攢了一些錢。她買得起房子,晚上也有飯吃了,但她還是存不出我的大學學費來。我爸有財力,可他連本書都沒給我買過。有一次,我們一起吃午飯,我提到薩克拉門托大學的學費是每學期4 000美元,對我來說這可是筆大錢。而他僅僅回應了‘哦,嗯’。我見過別的家長,孩子比他多,錢比他少,可做得就是比他好。不過我早就習慣了,他影響不到我什么。我很慶幸自己跟他不一樣。”
我問了問利維,他對“18歲就要自立”有何期待,以及如何實現這種期待。“我高中一畢業,我媽就跟我說:‘你得找份工作。如果你還想上學,那我恐怕幫不了你太多。畢竟,你還需要不少錢。’我就想,好吧,挺有道理的。于是我去上了薩克拉門托的一家社區大學,叫作美國河流學院(American River College)。與此同時,我開始在一家快餐店打工,連著干了兩年。我在那里交了不少好朋友,對于初入職場的我來說,體驗真的非常不錯了。”
利維沒法在讀書的第一年就攢出獨立生活的錢來,所以他還是跟母親住在一起。但第二年,他就跟兩個朋友一起搬進了一套公寓。“感覺真是不錯。我自己上班,自己付房租,自己搞定所有事。我搬出來的時候非常有信心能照顧好自己。有時候我也想過多靠靠爸媽,這樣就能省下一些錢,但搬出來自己住,能給人一種自信心,這種感覺也超棒。我搬出來住的第一天晚上,躺在自己公寓的床上,不由得想,哇,夢想成真了!這一刻永生難忘。我能真的搬出來住,就意味著我有能力,這讓我更加自信。我知道了我能工作,能上學,能交房租,能做好所有的事。這證明了我不需要我爸的幫助,也不需要其他任何人的幫助,照樣能好好生活。如今,我已經能掌控自己的生活了。我有了安全感,不僅是身體上的,也是情感上的。如果我現在出了什么事,那也該歸咎于我自己。我覺得,成年的那一刻,就是你開始為自己做決定的那一刻。搬出來,是我自己做的決定,沒有別人參與,就是我自己的決定。”
利維也在努力做到獨當一面。“我花了5年時間才完成社區大學的學業,因為第一學期的時候,我上了4門課,有2門沒上完,1門沒考過,只有1門得了A。當時的我的確還沒準備好。我不是太懊悔第一年的表現不好,因為這種經歷雖然延長了我的學業,但它對我仍有價值。讀書的前兩年,我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學什么專業。我當時只是為了能畢業而上一些通選課程。我后來從快餐店離職了,因為我真的非常討厭在餐飲行業工作。我開始找兼職,只挑跟餐飲不沾邊的工作干。我干過貨車司機,現在是開網約車。如果多跑點,就能多掙些,而且我也能制訂自己的時間規劃了。自從我開始跑網約車,我在學校里的成績也更好了,因為我有了更多的時間學習。”
我問他,對他來說,現在什么最重要。“現在是我在社區大學就讀的最后一個學期了,我快轉到薩克拉門托大學去攻讀學士學位了。等去了以后,我就得更專注于學業,不能再犯之前在社區大學犯下的同樣的錯誤。我與大家對好日子的期待沒有不同,只想做個方方面面都說得過去的平凡人。對我來說,就這么簡單。我不喜歡混亂的感覺,我在童年時期已經受夠了。我喜歡寧靜,喜歡平和。在人生的這個階段,拿到學士學位,找到一份正式的工作,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屋,開創自己的人生新篇章,對我來說,就是最重要的。專注于我自己,這就是我現在最關心的事。”
我問他準備主修什么專業,他的答案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在社區大學的頭幾年,我爸一直念叨‘你應該學護理學,挺掙錢的’。所以我先是把護理學當作我的學習目標,可我沒有堅持下來,后來改學了心理學,再后來,又改學了商科。你知道嗎?其實這些學科我都不擅長,也不喜歡。有一天,我突然想到,我其實在成長過程中一直都很擅長歷史學,我爺爺理查德曾經是個作家,他以前給我看過許多歷史書,而且我也很喜歡看。我不禁思考,為什么不好好學歷史呢?將來,我可以當個歷史老師。我喜歡幫助他人,對人也很有耐心,肯定能當個好老師。就是那個時刻,我堅定地告訴自己,就選歷史學。”
我真的替他感到高興,盡管他的人生道路障礙重重,可他還是找到了前進的方向,而且未來的道路上還會有熱愛的工作相伴左右。
我還問了利維,對后來人有什么忠告。“我爸媽從來沒幫過我。”他說,“我的意思是,他們倒也付出了,但從沒能讓我心無旁騖地真正專注于自己的學業。我總是不得不去打工,還得靠自己買車,車壞了也只能自己修。這一路走來,我都是靠自己。但能自力更生,還是讓我非常滿足。這說明我整體上還是一個夠堅強的人,在感情上、財務上,還有責任心上,都表現得夠堅強,不需要誰牽著我的手往前走。等我畢業后找到正式工作了,這份獨立會對我愈發重要。我也算得上是個獨行的人哪。”他強調:“靠自己,就是我的本性。”所有人在生活中都有需要他人的時候,但知道靠自己能達到怎樣的成就,還是會讓人分外滿足,而利維深諳此道。
蘇麗的故事:敢于樹立邊界
蘇麗·阿黛爾是一位非裔美國女性,31歲,擁有斯佩爾曼學院的學士學位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表演藝術碩士學位。在我和她交流的時候,她正在靠出演《麻煩一家人》來謀生計。這部劇是《寄養家庭》的衍生劇,現在已經拍到了第三季。但在這一切發生之前,蘇麗付出了很多。我和她通了電話,想了解一下她究竟身處怎樣的舞臺。
蘇麗是一個專業的演員,但她也有過幾次糟糕透頂的試鏡。剛搬到洛杉磯的時候,她就因為突發的大堵車,試鏡遲到了。還有一次,她準時抵達了片場,但因為被告知有嚴密的安保措施,必須步行到試鏡等候區,所以又遲到了。有一次,她參加電視劇的試鏡,因為擔心自己之前受過的舞臺劇訓練會讓自己的表現用力過猛,所以刻意收斂了一些,結果卻導致表演太過平淡,全無亮點。而在這之后的試鏡里,她矯枉過正,表演又變得太過刻意。試鏡被拒的信息接踵而來。她當保姆、教瑜伽,但就算打著兩份工,也不足以在這樣一個物價昂貴的城市里維生。不得已,她只能靠食品券來維持溫飽。“當時的日子太難了,”蘇麗依然熱情地跟我講,“但從那些失敗中,我學到了要永遠保持空杯心態。如今的我意識到,如果當初我真不費吹灰之力得到了一份夢寐以求的演藝工作,恐怕我就演不成現在的角色了。”
終于,蘇麗突破了事業上的瓶頸,簽約進了《麻煩一家人》劇組。她的閨密都為這件事感到欣喜。可伴隨著她的發達,也突然冒出來很多莫名其妙的人,帶著不明的意圖,試圖接近她。蘇麗簽下大合同后結識了一位朋友,他待人接物十分強勢,而且喜歡對所有的事都加以評價。蘇麗覺得,如果有個這樣的老師,那著實不錯,但有個這樣的朋友就會很有壓力。對方邀請她吃午飯,她想拒絕,可又覺得做不到。“我可能是被嚇到了。”我一邊聽,一邊想,她是被嚇到了呢,還是覺得自己有迎合他人的義務?每當我們踏上成功階梯的更高一級,都會覺得要為每個與我們接觸的人留出時間,哪怕這人與我們并不熟,哪怕對方的提議我們并不感興趣。
她的這位朋友選了一家高級餐廳。蘇麗盯著菜單,不由得皺起眉頭。她才開始接戲,頭幾周還拿不到工資,而且也快到了交房租的日子,社會福利部門還在給她發郵件,提醒她去領新的食品券。所以她只點了一杯酒和一份沙拉,而她的這位朋友卻點了一大桌子菜。到了結賬的時候,沒人先說話,這位朋友似乎期待著在好萊塢嶄露頭角的蘇麗能主動付款。蘇麗只能尷尬地問,這頓飯錢能不能AA。可她在腦子里稍微算了一下,就意識到即便均攤這頓飯錢,也會害得她沒錢付房租。這種事真的很煩人,對吧?蘇麗需要竭盡全力,才能維持自己的財務收支平衡,但她所謂的朋友卻認為,既然她已經成了“大腕”,請客吃大餐就是理所應當。
多虧了這頓午餐,蘇麗頓悟了一點:敢于保護自己,不被他人左右自己的選擇,不因他人越界而受到傷害,其實也算是一種獨當一面。“突然之間,我意識到,我們這批年輕人得替自己表態,”她告訴我,“也該讓我們好好表達一下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想干什么了!如果我不斷試圖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好印象,我就得有非常完美的外在表現,在人前也總要裝得高高興興。可一旦我自己獨處,卸掉這些偽裝,我的內心就很崩潰。作為一個成年人,我不想刻意去打動自己的爸媽、導演、經紀人或者其他什么權威人士。我得學著跟別人設定恰當的邊界,這樣才不至于把自己逼到崩潰。為此,我每逢重大決策,就把利弊分別列出來。現在的我已經可以勇敢說‘不’了。我很信任自己的直覺與身體,碰到了什么不適合我的東西,我的身體就會緊張起來。既然無法洞悉全貌,我就必須先相信直覺。‘不’這個字本身就是一種很完整的回應。它意味著‘你想做某件事,我很認同,但我也很認同我自己不想做跟你一樣的事’。有一種獨當一面,就是為自己內心的拒絕挺身而出。除此之外,你還得讓別人知道你有能力養活自己。”
“我是個成年人,在這一點上,我跟我爸并無不同。所以我跟他說話的時候不再那么含蓄,我也不再以過去的方式去博取他的認可。我在拍片休息的空當給他發信息,他會這么回復我:‘別發啦!好好工作。別老給我發信息,專心干事業。’而我會回復他:‘我在好好工作呀,我也很專心。現在是休息時間,我就想跟你慶祝一下這美好時光嘛!因為我從來沒跟你分享過這些呀!’
“多虧了參演《麻煩一家人》,我靠食品券果腹的日子終于結束了。我還是會收到社會福利部門的郵件,提醒我到了領取食品券的日子,但我心想,我可再也不用這玩意兒了!其實,我并不是厭惡這一生命階段。也許在我的表達中,這段日子不好過,但一如每一個生命階段,它一定有其意義。”
我問蘇麗,她還有哪些收獲。她說:“主要就是堅持下去,靜待花開,樹立邊界。我刻意與愛我的人之間建立邊界,因為好的邊界和壞的邊界可能只有一線之隔。我從小就非常害怕別人對我感到失望,因為深知大家對我的期望很高,所以我對自己特別嚴格。”
“還有一件小事,”在電話訪談快結束時,她突然提到,“我也想讓人覺得我這人并不好惹。我最近開始練習拳擊,發現自己特別喜歡出快拳。希望有一天,我能住進看得到山景的房子,爸媽可以來看看我,我能給他們做頓飯,他們在我家也能隨心所欲寫寫畫畫。我還希望有個能與我一起接待招呼爸媽的伴侶。這一切都讓我憧憬,我希望自己對生活充滿期待,不當那種討厭星期一的人。”
我告訴她,在我看來,這件事可一點都不小。
獨當一面的意義,就在于你知道自己掌控著自己的生活。你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屬于“橫向關系”,你們之間可能很親密,但在滿足你的需求及履行你的義務方面,他們不再是主要責任人。所謂獨當一面,就是你自己扛起了這份責任,這種感覺特棒。
接下來,我會告訴你獨當一面要具備的9大法則,讓你在邁向成年的路上順利抗起責任,真正掌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