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覺知:智慧時代,父母的使命
父母的終極使命是培養人格健全的孩子
2016年11月5日,北大心理學博士徐凱文老師的演講《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刷爆朋友圈。他在這段演講中提到,“北大四成新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30%的北大學生厭學”,他把這種狀況稱為“空心病”。
所謂“空心病”,就是價值觀缺陷導致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覺得人生無意義,生活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最極端的做法就是放棄自己。事實證明,越優秀的孩子越容易生這種病。主要原因在于,他們對分數非常敏感,把分數當作衡量個人成敗的唯一標準,承擔著巨大的壓力,人生觀和價值觀都被扭曲。
有這樣一個案例:
其實,通過這位領導的言語,我們很容易找到答案。在這個孩子身上有些糟糕的特質,比如,不善與人交往、不懂尊重他人、心理脆弱、責任心差……只不過在上學期間,這些問題都被成績掩蓋了。
人生路漫漫,父母和兒女不可能彼此陪伴一輩子,父母要懂得放手。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的著作《兒童教育心理學》中提到:“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很多父母都注重對孩子的節儉教育,希望孩子能夠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為了培養孩子的節儉精神,有些父母會對孩子一味地哭窮,向孩子灌輸“咱家沒錢”“花錢可恥”的觀念,并為孩子不舍得花錢的行為而沾沾自喜。可是,一味地教孩子節儉,窮養孩子,對孩子真的好嗎?
長期被灌輸這種思想觀念,即使孩子長大后有錢了,也會缺少安全感,唯一能讓他有安全感的,就是存折上的數字。孩子就像得了一種如影隨形的病,將父母的言行植入心中,從此揮之不去。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是積極向上的,不能是負面的、消極的,即使想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不易,想要孩子形成勤儉節約的習慣,也不能采用這種方式。否則,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沒有安全感。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最基礎的教育。既然要培養孩子,就要讓他們的內心得到豐滿自足,讓他們健康成長。
人格健全的孩子是積極樂觀的,他們內心富足,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會輕易放棄,能夠用平和的心態來面對成功和失敗。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挫折和苦難。父母給孩子怎樣的“暗示”,就會塑造出怎樣的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是畫地為牢,只能讓孩子日漸頹廢氣餒,把未來困入囚籠;積極的心理暗示,卻能點石成金,可以給予孩子勇氣和力量,引導他們揚帆遠航。教會孩子如何面對不如意的人生,擁有樂觀的心態,習得堅韌的品格心智,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教育家盧梭曾說過:“人的教育在他出生時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就已經受到教育了,教育的基礎是家庭。”孩子是種子,家庭就是土壤,孩子的未來,說到底,拼的就是父母的功底。
心理學家武志紅認為,中國式親子關系最大的矛盾,就是缺乏界限感。為人父母,最難的不是給予多少愛,而是懂得適時退出:
3歲退出餐桌,孩子才能學會自己吃飯;
5歲退出浴室,孩子才能明白身體的界限;
8歲退出房間,孩子才能懂得尊重隱私;
14歲退出廚房,孩子才能學會獨立生活……
越愛孩子,越要給孩子的成長留出空間。與其用溫柔的桎梏給孩子織就“鐵網”,不如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讓他們更好地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