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耳鼻喉影像學檢查

第一節 鼻部影像學檢查

一、外鼻X線檢查

(一)適應證

鼻外傷可表現為局部疼痛、腫脹,鼻出血,鼻梁上段塌陷或偏斜,鼻中隔骨折,鼻軟骨脫位等,鼻骨X線側位片可作為診斷根據。

(二)檢查方法

頭偏向一側,膠片置于鼻另一側,采用低電壓曝光條件,球管對準鼻骨。

(三)結果判斷

鼻骨側位片可觀察到鼻骨骨折線的水平位置,軸位片可判斷骨折是哪一側。

二、鼻竇X線檢查

(一)適應證

適應證:①急性與慢性鼻竇炎。②鼻竇良、惡性病變,真菌病,不明原因出血。③頜面部外傷疑有鼻竇及周圍結構骨折等。④不明原因的頭痛、頭暈等。

(二)檢查方法

1.鼻頦位

也稱華特位,患者鼻頦貼片,中心射線向足側傾斜15°,由后向前通過鼻尖投射,主要顯示雙側上頜竇、篩竇、額竇、鼻腔和眼眶。

2.鼻額位(或枕額位)

也稱柯德威爾位。患者鼻額貼片,中心射線向中側傾斜15°,由后向前通過鼻根投射片上。重點檢查額竇和篩竇,也可顯示上頜竇、鼻腔和眼眶。應注意觀察竇腔的發育、形狀及大小,是否有黏膜增厚、占位病變及骨質破壞和竇壁完整與否,這對診斷鼻竇炎、竇內新生物、外傷及受累的鄰近器官病變有重要幫助。

3.其他

如需觀察各鼻竇、蝶鞍及鼻咽,可加攝側位X線片。觀察篩竇及蝶竇,也可檢查額竇及眶尖,可攝神經孔位的X線片。進一步觀察蝶竇、上頜竇后壁、顱底、鼻腔及鼻咽等,可攝顱底位X線片。有時尚需施行鼻竇碘油造影術以觀察上頜竇竇腔的情況。

(三)結果判斷

因有多結構重影,故從平片上可大體了解竇腔形態,有無黏膜增厚、占位性病變,竇壁完整與否。對診斷鼻竇炎癥、竇內新生物、外傷及受累的鄰近器官(眼眶、顱內)病變可提供一定信息。

三、鼻斷層片檢查

(一)適應證

對上述結構平片尚難定論的部位,需進一步攝冠狀面斷層片。

(二)檢查方法

患者坐位或臥位均可,面向臺面,頭取枕額位或枕頦位,主要檢查鼻竇上、下、內、外骨壁和竇腔及鼻腔、鼻中隔的情況。

1.矢狀位斷層片

觀察鼻竇前、后、上、下各壁。

2.軸位斷層片

重點觀察鼻腔、鼻竇,能詳盡地顯示鼻、鼻竇及鄰近部位(眼眶)等處的解剖影像及其變異、腫瘤擴展范圍等。

(三)結果判斷

可清楚顯示鼻和鼻竇的骨組織、軟組織、含氣竇腔和鄰近部位(眼眶、顱底、翼腭窩及鼻咽部)等處解剖影像及病變范圍,為便于更清楚地觀察骨結構和軟組織,CT圖像應通過調整窗寬和窗位分別攝取骨窗和軟組織窗影像。骨窗窗寬為+1 500~4 000 Hu,窗位是+150~400 Hu。如要區分不同軟組織,或鑒別是否為腫瘤,宜用+300~400 Hu的窗寬和+40~50 Hu的窗位。常用的掃描位置有冠狀位、橫切位和矢狀位。冠狀位掃描可很清楚地顯示鼻道解剖變異、與鼻竇的交通情況,可顯示篩頂與腦、眼眶與鼻竇的交界影像,對判定鼻竇炎癥程度和制訂手術方案有重要指導意義。橫切位掃描多用于評估外傷程度、骨質破壞情況和腫物擴展范圍等。矢狀位少用,可用于觀察額竇、蝶竇形態及與顱底的關系。

四、鼻部MRI檢查

(一)適應證

磁共振成像(MRI)對軟組織的分辨率比CT高,在耳鼻咽喉疾病中的應用不僅能判斷鼻、鼻竇、鼻咽、喉咽等頭頸部腫瘤的發生部位、大小、范圍,并能重點觀察腫瘤侵犯范圍及與周圍軟組織的關系(如與血管、淋巴結、神經、腦膜與腦組織的關系等),準確判斷腫瘤向顱內擴散的情況。另外,MRI還可用于導向活檢,是幫助制訂治療計劃和選擇手術進路的重要依據。MRI通常可對良性腫瘤做出較為準確的鑒別診斷。

(二)結果判斷

MRI不受骨偽影干擾,對軟組織辨認能力高于CT,能準確判定鼻、鼻竇腫瘤的位置、大小及浸潤程度,并能詳細觀察腫瘤與周圍軟組織、淋巴結的解剖關系,由于血管內流動的血液使磁共振信號丟失所產生的“流空效應”,使磁共振能準確反映腫瘤與血管的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权县| 额尔古纳市| 西乌| 兖州市| 姜堰市| 平阴县| 南昌市| 紫云| 阳高县| 武强县| 河曲县| 太谷县| 安达市| 安徽省| 巴彦淖尔市| 江北区| 沁水县| 林周县| 通海县| 衡东县| 纳雍县| 龙游县| 崇文区| 石首市| 崇义县| 天祝| 永登县| 寿阳县| 葫芦岛市| 藁城市| 龙泉市| 齐齐哈尔市| 托克逊县| 伊宁县| 喀喇沁旗| 商都县| 墨玉县| 厦门市| 永昌县| 大荔县| 来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