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愛德華·伯丁斯基(Edward Burtynsky)

愛德華·伯丁斯基1955年出生于加拿大的安大略省,他的父母1951年從烏克蘭移民到加拿大,愛德華·伯丁斯基父親工作于通用汽車生產線上。在伯丁斯基十一歲的時候,父親為他搭建了一座暗房,并教會他如何沖洗黑白照片。學會后,他和姐姐為當地的烏克蘭人拍攝照片,賺取一些零用錢。20世紀70年代早期,他在一家印刷廠找到了一份工作,同時還在夜校學習攝影。1982年他畢業于瑞爾森學院攝影與媒體專業。之后,他就職于一間暗房工作室。

伯丁斯基先后拍攝了多個攝影系列作品,早期的作品以風景為主,沉靜的畫面感以及對于顏色的把控,都顯示出他對色彩表現的獨特之處。《斷裂的大地》(1983-1985),是他最早期的作品,表現的是加拿大和美國境內的礦山和山區鐵路。之后,伯丁斯基又拍攝了《佛蒙特州的采石場》(1991-1992)、《城市礦山》(1997-1999)、《加拿大礦山》(1995-1996)等系列作品。《石油》系列作品(1999-2001)中,伯丁斯基拍攝了中國、美國等地開采石油以及與石油有關的事物。在一幅拍攝于油田的畫面里,他以高處的視點讓我們看到在這一片土地上豎立起的石油開采設備,近處就是從地下冒出的流淌在地表的黑色石油。沒有人的場景里,卻敘述出經濟的發展與生存環境的矛盾感。石油是每個國家重要的資源與能源依賴,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石油的生產,石油業在影響著每個國家的經濟以及國際經濟的狀況。但是石油開采也帶來了對于環境的破壞,如對海洋、地表的污染。石油的泄漏甚至對環境造成了永久的破壞。伯丁斯基用攝影的方式,真實客觀甚至不帶有個人情感地冷靜觀察,讓我們看到人類因破壞環境所付出的代價。

2001年完成的《拆船,孟加拉國》,表現了在孟加拉國的海灘邊上大型廢棄的船只正在被拆解的畫面,伯丁斯基使用大場景的畫面,盡可能地把被攝船體涵蓋進畫面里。巨大的船體零部件被拆解后存放在海灘邊上,銹紅的顏色異常醒目。這些奇形怪狀的零部件散落在海邊,讓我們感覺好似外星球上的另類景觀,一種荒涼、沉寂、冷漠之感油然而生。人們為了拆解船體,犧牲掉海邊的自然環境,對水源、生態都造成了破壞(圖1-5)。

《澳大利亞礦山》(2007)也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伯丁斯基來到位于澳大利亞西部的礦坑,拍下了表現這一地區被人為改變的風景。其中一幅照片,他從高處以俯視的角度拍攝下了礦坑的全貌。這個礦坑是一個露天礦,經過人類不斷的挖掘,已經在地面上留下了一個巨大的坑洞,在坑洞的底部還殘留著深綠色的地下水。礦坑的全貌幾乎占據了整幅畫面的前半部,遠處就是荒蕪的土地以及一小部分的天際線。礦坑的周邊,是交錯縱橫的車道。照片里看不到人的出現,他的視角就像上帝之眼一樣,從高空之處俯瞰著地球(圖1-6)。

人們為了經濟的發展,不斷地開采地下資源,供給現代社會消費。人類對資源的不斷索取,同時造成了對環境、對我們自身發展的破壞。伯丁斯基在2009年開始了一個歷時五年的攝影項目《水》,這組作品的拍攝跨越全球,表現了世界各地水的各種狀況,如水的生產、污染以及我們對水的依賴,他從中探尋人與水互相依存的歷史與未來。

伯丁斯基說過:“工業改變的自然風景是我工作的一個恒久主題。我與人類改變的風景對話,從石頭到礦產、石油、硅等等。為了使觀點視覺化,我尋找細節豐富、規模宏大、意義深長的主題場景拍攝,像廢品回收場、煤場、礦場、煉油廠等日常生活較少接觸、實際卻息息相關的地方。這些圖像在尋求吸引力與排斥力、誘惑與恐懼之間的對話。我們總被欲望驅使,希望過有錢而滋潤的生活,然而總有一天,我們將自覺或不自覺地認識到,世界正承受著我們成功背后的痛苦。一方面我們因為消費而依賴于自然資源的消耗,另一方面我們希望生活的地球健康發展,對我而言這些圖像正是我們時代矛盾的映照。”

圖1-5 拆船孟加拉國 2001

圖1-6 澳大利亞礦山 20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沽区| 博湖县| 朝阳区| 武冈市| 洛阳市| 建平县| 新民市| 伊川县| 绿春县| 武乡县| 蒙阴县| 南投市| 鹿泉市| 琼结县| 荔波县| 东山县| 镇江市| 扎赉特旗| 昌宁县| 肇州县| 江源县| 揭东县| 子洲县| 温州市| 铜梁县| 景东| 遂川县| 射洪县| 土默特右旗| 台湾省| 台山市| 松溪县| 祁阳县| 财经| 盘山县| 荥经县| 界首市| 利川市| 奉贤区| 鹿泉市| 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