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格:了解自我洞悉他人的心理學
- 韓雅男
- 1915字
- 2023-06-30 11:21:51
序言 人性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經常會說這句話,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表現在哪里,又是怎樣形成的,卻鮮少有人能夠給出合理的解釋。不僅如此,我們還可能會對個體之間的差異產生嚴重的誤解,繼而引發沖突、隔閡與痛苦。
不只是看不懂他人,有時我們甚至連自己也看不清楚:不明白為何總在不快樂、沒有成就感的漩渦里徘徊;在感情中一次次地被他人傷害;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讓內心變得緊張不安;期待被身邊的人認可,不自覺地開啟討好模式……還有些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知道自己行為的原因是什么,其實只是誤解。
人的復雜之處,就在于思維、情感與行為之間經常會出現不一致的情況。正因為此,我們才有必要學習和了解人格心理學,這對于自我完善、心理療愈、理解他人,乃至提升洞察力、實現安全有效社交,都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格呢?
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統合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聽起來比較晦澀,或許借助榮格的人格面具理論來詮釋,會更容易理解一些:人格是由人格面具構成的,每個人都有許多不同的人格面具,以適應不同的情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成長就是不斷形成人格面具的過程。適應能力強、心理健康的人,人格面具之間的關系是和諧統一、融洽友好的。如果人格面具之間是相互對立的,當矛盾達到一定程度時,內心就會產生沖突。
在處理內心沖突的時候,人們常用的方法有三種:壓制、分裂與整合。
壓制某一個人格面具,無法讓這個面具真正消失,只能把它壓到潛意識里,但稍不留神它就會冒出來。由于是無意識的,所以我們很難覺察到。這也是為什么有些時候我們無法解釋自己做出的某些行為?
在正常情況下,不同的人格面具之間是相互關聯而又有區別的,這叫作分化。如果把兩個人格面具分裂,避免兩個面具同時出場,結果你應該能夠猜測到,人會反復無常、出爾反爾,前一秒匆忙地作了決定,后一秒就開始反悔。
人格面具多,證明分化得好,但這不是心理健康的唯一標準。除了分化以外,整合也很重要。如果人格面具之間都是疏離的,人格就會支離破碎;如果人格面具之間都是對立的,內心就會不斷地產生沖突。所以,無論是心理咨詢還是心理治療,都是對人格面具進行整合。
通過對榮格人格面具理論的了解,我們應當能夠領悟到一個真相:人格特質本身沒有好壞之分,沒有必要排斥或壓抑任何一個人格面具,無論它是不是自己喜歡的。因為每個面具都有存在的理由,也有適用的情境,懂得恰當地利用,都可以給我們帶來益處,這也是人格健全的表現。只有當某一人格面具過于明顯或過于固化,無法適應不同的情況,讓自己或他人(或兩者)難以忍受時,這一人格面具才會成為一種障礙,而我們真正要關注的是這一傾向。
這就好比,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點自戀的人格特質,這是對自己存在的肯定。成熟的自戀是心理健康的基礎,無論外界對自己的評價如何,內在自我始終都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如果自戀過了頭,認為自己比周圍的人都完美,強迫別人認可自己,無根據地夸大自己的才干與成就,認為自己的想法是特殊的,應當享有他人沒有的特權……而在這種自大之下,又長期體驗著脆弱的低自尊,那么就屬于自戀型人格障礙了。
沒有人會主動選擇人格障礙,它通常都是遺傳性和成長經歷的混合產物。拒絕接受人格障礙對任何人而言都沒有好處,更好地了解人格障礙、接受人格障礙,才能夠以恰當的方式去應對它,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了解他人。
當我們能夠剖析自己的人格特質,覺察到令自己或身邊人感到困擾的根源,識別出被壓抑的人格面具,接納它們的存在,不再排斥或回避,知曉它只對某些特定的情境作出反應時,可以讓我們減少許多不必要的內心沖突和痛苦,改善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行為模式,獲得心智上的成長,實現與自我的和諧相處。
在認識人格、剖析自我的過程中,我們也能夠間接地學會洞悉他人,知曉不同人格類型的人思考和處事方式的差異,給予理解與尊重,并根據對方的人格特質采取不同的應對方式,與之更好地相處。
本書中介紹的人格類型,多數都是比較常見的,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夠在自己或身邊人身上瞥見它們的影子。當然,也有極少數人格特質是不太常見卻極具危害性的,之所以要把這部分內容呈現出來,是為了讓讀者也能夠了解、辨識和閃避嚴重的人格障礙者設下的危險圈套,保護自己免受傷害。近兩年網絡上曝光的江歌案、翟欣欣騙婚、北大女生遭男友精神控制自殺案等事件,都是值得警醒的前車之鑒。
真心地希望,每一位手捧這本書的讀者朋友,都能夠學會用不加評判的視角去看待自己的人格特質,接納真實的、明亮與陰影共存的自己,尊重并理解他人與自己的不同,活出靈動而舒展的人生。正所謂,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2021年初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