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卷四 河水

【原典】

又南過河東北屈縣西。

河水南徑北屈縣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風山,上有穴如輪,風氣蕭瑟,習常不止,當其沖飄也,略無生草,蓋常不定,眾風之門故也。風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門山。《山海經》曰:孟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黃堊、涅石。《淮南子》曰:龍門未辟,呂梁未鑿[1],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故《穆天子傳》曰:北登孟門,九河之隥。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為河之巨阸(è),兼孟門津之名矣。此石經始禹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2],巨石臨危,若墜復倚。

【注釋】

[1]未鑿:沒有打通。傳說后來由大禹開鑿。

[2]返捍:互相撐持著的樣子。

【譯文】

又向南流過河東郡北屈縣西邊。

河水向南流過北屈縣老城西邊,城西四十里處有座風山,山上有個像車輪那么大的洞穴,洞中常有股蕭蕭瑟瑟的風,不停地吹出來。對著勁風的出入口處,幾乎寸草不生;起風常常不定,因為此處是各方來風的門戶之故。風山以西四十里,是河水南岸的孟門山。《山海經》記載:孟門之山,山上多產金玉,山下多黃堊、涅石。《淮南子》記載:龍門還沒有開辟,呂梁還沒有鑿通,河水從孟門山上面流出,大量漫溢以致倒流,沒有丘陵高阜來阻擋水勢,稱為洪水。大禹治水時將這里疏通,叫作孟門。所以《穆天子傳》說:向北登上孟門山,這是九河的險坡。孟門就是龍門的上口,實在是黃河上的巨險,又被稱為孟門津。這里的巖石起初是大禹開鑿,后來河水不斷沖刷逐漸加寬,兩岸極深,傾斜著的崖壁互相撐持,巨石立在危崖上,似要墜落卻又被旁邊的危石倚住。

【原典】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沖,素氣云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其水尚崩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1]赑(bì)怒,鼓若山騰,浚(jùn)波頹迭,迄于下口[2]。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

【注釋】

[1]渾洪:渾濁的洪流。

[2]下口:河的下游出口處。

【譯文】

古人有句話曾說:水雖不是鑿石的鑿子,卻能穿透巖石,確實是這樣!這河道里水流交相沖激,白色的水汽好像飄浮的云霧,來來往往在遠處觀看的人,都常常仿佛被霧露沾濕;若走近俯視深處,則令人心驚膽顫。激烈的河水還在此迸濺起萬尋浪花,瀑布從千丈高崖瀉下,澎湃狂怒的濁流,涌起如山巨浪,洪波層層疊疊崩頹而下,直到下游出水口。面對此景,才理解《慎子》中所說的:龍門向下,漂流浮竹,不是飛馳的馬所能夠追得上的。

【原典】

民有姓劉名墮者,宿[1]擅工釀,采挹[2]河流,醞成芳酎[3],懸食[4]同枯枝之年,排[5]于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然香醑[6]之色,清白若滫漿[7]焉,別調[8]氛氳,不與佗[9]同,蘭薰[10]麝越,自成馨逸[11],方土之貢,選最佳酌矣。自王公庶友,牽拂[12]相招者,每云:索郎[13]有顧,思同旅語。索郎反語為桑落也,更為籍征[14]之雋句、中書之英談[15]

【注釋】

[1]宿:一向。

[2]挹(yì):酌,用瓢舀。

[3]酎(zhòu):反復多次釀成的醇酒。

[4]懸食:難解之意。

[5]排:打開。

[6]醑(xǔ):美酒。

[7]滫(xiǔ)漿:淘米水。

[8]別調:另外一種風味。

[9]佗:同“他”,別的、其他的。

[10]薰:發出馨香。

[11]馨逸:飄逸的芳馨。

[12]牽拂:牽挽提攜。

[13]索郎:就是“桑落”的反語。有擬人的意味。

[14]籍征:書籍征求。

[15]英談:佳話,美談。

【譯文】

百姓中有個叫劉墮的人,一向擅長釀酒技藝,他取用河水,經多道工序釀成芳香的醇酒,經很長的時間貯藏,然后在桑樹落葉的時候打開,所以這酒就取名字叫桑落。這散發芬芳香氣的美酒,色澤清白得像米泔水,別有一番撲鼻香醇,與其他酒不一樣,像幽蘭薰發,似麝香沁人,自成一種飄逸的芳馨。選擇地方特產進貢皇上時,最好的貢品就是桑落酒。從王公貴族到普通百姓的朋友,相互牽挽邀請相聚時,總會說:是索郎的眷顧,想讓我們一起暢快交談。“索郎”二字交互反切就是“桑落”,這成為著書作文的佳詞,也是中書那些文人的美談。

【原典】

左丘明[1]《國語》云:華岳[2]本一山當河,河水過而曲行,河神巨靈[3],手蕩[4]腳蹋[5],開而為兩,今掌足之跡,仍存華巖。

【注釋】

[1]左丘明:相傳為春秋時魯國的史官,《國語》是否為其所作,至今尚無定論。

[2]華岳:指西岳華山,五岳之一。

[3]巨靈:神話傳說中劈開華山的河神。

[4]蕩:動搖、動蕩。

[5]蹋:踢。

【譯文】

左丘明的《國語》記載:華岳原來是一座阻擋著黃河的大山,河水經過這里只能轉彎繞行。河神巨靈發揮神力,他用手劈用腳踢,于是把華岳劈成兩半,他當年劈山的手印和足跡,至今還留在華山的巖壁上。

【原典】

戴延之[1]云:城南倚山原,北臨黃河,懸水百余仞,臨之者咸悚惕[2]焉。西北帶河,水涌起方數十丈,有物居水中,父老云:銅翁仲所沒處。又云:石虎[3]載經于此沉沒,二物并存,水所以涌,所未詳也。或云:翁仲頭髻(jì)常出,水之漲減,恒與水齊。晉軍當至,髻不復出,今惟見水異耳,嗟嗟[4]有聲,聲聞數里。按秦始皇二十六年,長狄十二見于臨洮,長五丈余,以為善祥[5],鑄金人十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萬斤,坐之宮門之前,謂之金狄。皆銘[6]其胸云: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為郡縣,正法律,同度量[7],大人來見臨洮,身長五丈,足六尺。李斯書也。故衛恒[8]《敘篆》曰:秦之李斯,號為工篆,諸山碑及銅人銘,皆斯書也。漢自阿房[9]徙之未央宮前,俗謂之翁仲矣。地皇二年,王莽夢銅人泣,惡之,念銅人銘有皇帝初兼天下文,使尚方[10]工鐫滅所夢銅人膺文。后董卓毀其九為錢。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之洛陽,重不可勝[11],至霸水西停之。《漢晉春秋》[12]曰:或言金狄泣,故留之。石虎取置鄴宮,苻堅又徙之長安,毀二為錢,其一未至而苻堅亂,百姓推置陜北河中,于是金狄滅。余以為鴻河巨瀆,故應[13]不為細梗躓(zhì)湍;長津碩浪,無宜[14]以微物屯[15]流。斯水之所以濤波者,蓋《史記》所云:魏文侯二十六年,虢山[16]崩,壅河所致耳。

【注釋】

[1]戴延之:戴祚,字延之,東晉小說家,江東(今安徽蕪湖)人,著有《從劉武王西征記》《洛陽記》,俱亡佚。

[2]悚惕(sǒng tì):惶恐。

[3]石虎:羯族人,趙明帝石勒的侄子,字季龍,是十六國時期有名的暴君。

[4]嗟嗟:象聲詞,流水的聲音。

[5]善祥:吉祥的征兆。

[6]銘:雕刻。

[7]度量:就是度量衡,計量長短、容積和輕重標準的統稱。

[8]衛恒:字巨山,官至黃門郎,西晉著名的書法家。

[9]阿房:就是阿房宮,秦始皇時修建的宮殿,在今陜西省西安市。

[10]尚方:古代制造帝王所用器物的宮署,秦置。

[11]勝:勝任,有能力擔當。

[12]《漢晉春秋》:晉習鑿齒所著,共五十四卷,《舊唐書·經籍志》有記載。

[13]故應:本來應該。

[14]宜:應當。

[15]屯:堵塞。

[16]虢山:在今河南省陜縣西。

【譯文】

戴延之說:陜城南靠高山原野,北臨黃河大川,瀑布高懸直下一百多仞,靠近的人全都會感到驚心動魄。城西北有河水圍繞,河水巨浪涌幾十丈,可能有怪物藏在水里。當地父老說:這是銅翁仲沉沒之處。又說:后趙石虎載經的船經過這里沉沒了,兩樣東西都在這里,所以浪涌得這么高,但詳細情況無人知道。有人說,翁仲的頭髻常露出水面,河水不管是漲是退,都與水面一樣高。晉軍來到這里,頭髻不再露出來了。現在只能看見水流浪滔的異常表現了,這里浪滔的嘩嘩轟鳴聲,幾里以外都聽得到。按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十二個狄人出現在臨洮,他們身高五丈多,當時認為這是吉祥之兆,就模仿他們的樣子鑄造了十二個銅人,每個銅人重二十四萬斤,把他們安置在宮門前,稱為金狄。銅人胸前都刻著文字:皇帝二十六年,剛剛兼并了天下,建立郡縣,修訂法律,統一度量衡。巨人出現在臨洮,身高五丈,足長六尺。文字由李斯書寫。所以衛恒《敘篆》中說:秦代的李斯,擅長篆書,許多著名的山石碑及銅人的銘文,都是由他書寫。漢代把這些銅人從阿房宮遷移到未央宮前,那時開始俗稱翁仲了。新莽地皇二年,王莽夢見銅人哭泣,于是非常厭惡,想到銅人的銘文中有皇帝剛剛兼并天下的字樣,就叫尚方官署的工匠鑿掉夢中見到的銅人胸前的銘文。后來董卓毀掉了九個銅人,把它們鑄為錢幣,剩下的還有三個。魏明帝想把它們搬遷到洛陽去,因太重無法搬運,到霸水西邊就停下了。《漢晉春秋》記載:有人說因金狄哭了,所以留下來。石虎把銅人搬運放置在鄴宮前,苻堅又把他們遷移到長安,把兩個銅人毀了鑄成錢幣,還有一個沒有運到,苻堅就發生內亂,老百姓把銅人推進陜縣北邊的河中,于是金狄全都滅失了。我以為這巨大寬廣的河流,本應不會因這么小的東西而阻塞,長河巨浪也不應因這么微不足道的東西而阻流。這里的水之所以會激起大的波濤,恐怕是像《史記·魏世宗》所記載的情況:魏文侯二十六年,虢山發生山崩,阻塞了黃河河道所造成的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芜市| 侯马市| 调兵山市| 苏尼特左旗| 河南省| 平谷区| 巨野县| 新龙县| 大庆市| 独山县| 西宁市| 黄浦区| 河池市| 内乡县| 高陵县| 长子县| 沙河市| 平远县| 三台县| 申扎县| 天津市| 隆德县| 东乌珠穆沁旗| 额敏县| 台北县| 莫力| 银川市| 高陵县| 宜城市| 宝山区| 晋宁县| 融水| 延川县| 南召县| 临夏市| 阜南县| 乌鲁木齐县| 绿春县| 宜城市| 西青区| 怀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