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場態勢認知理論與方法
- 王珩等
- 972字
- 2023-06-19 17:05:37
1.3.3 無人化追求更快速的認知能力
無人機、無人車輛和無人艇等無人化作戰平臺在軍事強國的各軍兵種中大量使用,其任務領域已覆蓋包括電子干擾、偵察預警、通信中繼、排雷排爆和火力打擊等傳統有人作戰領域,軍事力量正產生有人/無人力量混合編隊、無人力量獨立編隊等新的組織形態,推動著作戰方式由人參與作戰到人遙控作戰,向無人化力量自主作戰的發展,使其成為部隊主導性武器系統之一,引起了作戰方式的深刻變革,尤其是其精確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已成為各軍事大國武器裝備發展的重點方向[22]。無人作戰系統具有三大特點:一是任意播撒,可以形成理想的分布結構,使得偵察更全面、情報更準確、態勢更實時,為快節奏作戰提供了保障;二是自持力強,不知疲勞,可長時間、持續保持進攻態勢;三是具有多功能,偵察、打擊一體化,能夠發現即打擊、打擊即摧毀,大大壓縮了從傳感到射擊的時間。2020年9月27日,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兩國就納卡地區的歸屬問題爆發沖突。在此次沖突中,不算阿軍繳獲的裝甲車,亞美尼亞共損失60多套防空系統(包括S-300防空系統)、250多輛各種型號的坦克(阿軍僅損失30輛)、24輛裝甲車、約20輛步兵戰車、120門牽引火炮和17門自行火炮等。納卡沖突展現了裝甲車,尤其是坦克在面對無人機,特別是土耳其的高科技TB-2攻擊型無人機時是多么脆弱。在以往的戰爭中,無人機主要承擔的是偵察任務,火力打擊主要由有人機完成。但是,納卡沖突中的無人機完成了從配角到主角的轉變,在戰場上空實現了“致盲—斬手—斷鏈”的體系化應用。據不完全統計顯示,阿軍對亞軍的攻擊75%以上是由無人機完成的,無人機幾乎成了納卡地區上空的主宰。
戰爭實踐表明,無人機可以根據作戰需要實施有針對性的重點偵察,獲取最關心的態勢信息,保障在作戰全過程中對重點區域態勢的實時感知,這就需要更快的數據處理速度,以快速生成對指揮決策具有指導作用的情報信息和及時準確的戰場態勢評估。同時,由于無人化作戰不存在作戰階段的轉換或戰役暫停,因此“持續打擊”“一口氣戰爭”成為基本作戰形式,這同樣也對戰場態勢認知的時效性、準確性和快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軍為適應無人化、智能化戰爭的技術需求而提出“算法戰”,就是想通過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等“戰爭算法”的關鍵技術研究,使得機器能夠在人機協同作戰中扮演不可或缺的“參謀”角色,從而達到加快戰場態勢認知速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