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三個重要的曙暮光概念
我之所以在這里對民用曙暮光、航海曙暮光和天文曙暮光進行詳細的解釋,就是因為其對星野風光攝影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是下一章將要介紹的常用星野App中最基礎的概念。
1.民用曙暮光
民用曙暮光在早晨開始于太陽的中心點在地平線下6°,結束于日出時刻;在黃昏開始于日落,結束于太陽的中心點在地平線下6°的時刻。通常民用曙暮光會持續20~30min,具體時間取決于我們所處的季節和緯度。
日落時分的民用暮光,天空的色彩會變化得非常快,西方的云會被橘紅色的陽光暈染,而相對方向的東方天空依然呈現靛藍色。當傍晚的民用暮光結束時,金星或天狼星會變得清晰可見,地平線也變得非常清晰,城市的燈光逐漸亮起。而對于日出時分的民用曙光,整個過程恰好相反,城市的燈光會逐漸關閉,明亮的星星漸隱漸去。就攝影來講,霞光、火燒云等大景皆出現于民用曙暮光時段。當民用暮光開始時,此刻的天空依然很亮,云層會呈現紅、橘紅、黃、洋紅和藍色等繽紛色彩,地平線與地面的景物依然清晰可見,在這個時段,只要曝光適當,單張照片就能同時將地面景物和天空拍攝清晰。圖1-16所示的照片就是在這個時段拍攝的。

圖1-16 在民用暮光時段拍攝的城市風光照片
佳能5D Mark III|f/13|10s|ISO50|2015-12-15 17:38:13|太陽高度角-5.0°
民用曙暮光時段也是拍攝滿月時分的月亮的較好時機,當太陽在地平線上0.5°時,太陽的光芒會將月亮的影像沖淡;當太陽在地平線下0.5°時,月亮逐漸變得清晰,而地面景物也不會太暗,單次曝光就可以同時拍到清晰的月亮和地面景物。
2.航海曙暮光
航海曙暮光出現于太陽中心的高度在地平線下6°~12°的時段,這段時間大約持續30~50min。之所以將其稱為“航海曙暮光”,是因為在現代導航技術出現之前,航海人需要在太陽位于地平線下6°~12°的時段使用六分儀進行航向觀測。六分儀的使用需要滿足兩個必要條件,其一是天空要有可觀測的恒星,若天空太亮就不會有星星顯現;其二是要清晰地看到水天相連的天際線,若天空太暗天際線則無法看到。在同時滿足這兩個苛刻的要求時,才能測量出恒星的高度,從而計算出船舶航行的方位等信息。
在出現航海曙暮光的時段內,如果大氣條件良好,天上的星星會逐漸多起來,在天際線盡頭,天空仍然顯得比較亮。地平線雖然已經模糊不清,精細的戶外活動也無法正常開展,但地面景物的大概輪廓仍可以分辨。此時段的天空會呈現藍色調,也就是攝影上常說的藍調時刻(Blue Hour)。藍調時刻會持續30min左右,這對風光攝影師來說是一段珍貴的時光。在這個時段拍攝,借助三腳架,通過適當延長曝光時間,可以將前景的細節和天空單次曝光并拍攝清晰,也可以通過包圍曝光方式進一步擴展圖像的動態范圍。
圖1-17所示為我于2017年8月21日在山西陽城歷山舜王坪進行銀河攝影時,拍攝的航海曙暮光時段照片,西方的天際線處依然明亮,眼前的巨石呈現剪影效果,天上的星星已經清晰可見,整個天空呈現湛藍色,大約15min后,壯觀的銀河已經在東南方升起。

圖1-17 在航海曙暮光時段拍攝的自然風光照片
佳能5Ds|f/6.3|15s|ISO640|2017-08-21 19:59:34|太陽高度角-9.6°
3.天文曙暮光
天文曙暮光出現于太陽中心的高度在地平線下12°~18°的時段,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光線是由高層大氣散射進入低層大氣的陽光,這段時間持續30~50min。通常,在天文曙暮光時段,天空不再被太陽照亮,在天氣晴朗時,用肉眼可以分辨的星星會逐一顯現。對喜歡拍攝銀河的攝影師來講,此時的銀河已經亮到用肉眼即可觀察到,但對于深空攝影或天文觀測來講,星云和星系這些暗淡且擴散的目標,只有等到天文曙暮光結束,天空完全黑下來才能拍攝或觀測。一般我們用肉眼能看到的最暗星的視星等為6等,要等到黃昏時段的天文暮光結束才能看到,而在凌晨當天文曙光開始時就會消失。因此,在攝影上經常將黃昏天文暮光結束到黎明天文曙光開始的時段定義為“真正的夜晚”,此時段內陽光對攝影活動的影響已經變得微不足道,對攝影活動有影響的光源變為月光和城鎮的人造光源。
圖1-18所示的照片是在天文曙暮光時段拍攝的鄭州城市夜景,當天的天氣在鄭州這種霧霾比較嚴重的城市已經算比較好了,肉眼能看到許多星星和云,地面景物則靠城市的路燈和景觀照明燈照亮。

圖1-18 在天文曙暮光時段拍攝的鄭州城市夜景照片
佳能5D Mark III|f/9|5s|ISO400|2016-05-02 20:19:34|太陽高度角-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