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信簡史
- 周圣君(小棗君)
- 968字
- 2023-06-20 18:08:40
1.2 電報電話,技術突破
到了19世紀,人們期待已久的通信技術革命終于到來了。
第二次工業革命爆發,人類進入電氣時代。電磁理論的出現和成熟,給通信技術的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1820年,丹麥人漢斯·奧斯特(Hans Oersted)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建立了電與磁之間的聯系。1831年,英國人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見圖1-2)發現了電磁感應定律,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能產生持續電流的發電機。

圖1-2 邁克爾·法拉第
1837年,美國人塞繆爾·莫爾斯(Samuel Morse,見圖1-3)發明了莫爾斯碼和有線電報,并成功申請了專利。電報的發明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讓人類獲得了一種全新的信息傳遞方式。這種方式完全不同于以往,可以把信息變得“看不見,摸不著,聽不到”!這些信息變成了“隱形”的電流,通過細細的電線傳送到遙遠的地方。

圖1-3 塞繆爾·莫爾斯
1839年,全球首條真正投入運營的電報線路在英國出現。這條線路長約20千米,由查爾斯·惠斯通(Charles Wheatstone)和威廉·福瑟吉爾·庫克(William Fothergill Cooke)設計。
1865年,英國人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見圖1-4)提出了麥克斯韋方程組,建立了經典電動力學,并且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此時,人類離電磁波時代只差一步之遙。

圖1-4 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
1876年2月,一位名叫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見圖1-5)的年輕人向美國專利局提交了一項發明專利申請并獲得批準。這項專利就是日后影響了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通信神器—電話。

圖1-5 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
1888年,德國人海因里希·魯道夫·赫茲(Heinrich Rudolf Hertz,見圖1-6)用實驗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至此,經典電磁理論大廈終于宣告落成,電磁波時代閃亮登場。

圖1-6 海因里希·魯道夫·赫茲
1896年,意大利人古列爾莫·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見圖1-7)發明了一款無線電通信裝置并申請了專利,該裝置的通信距離為30米。次年,馬可尼將通信距離擴大到2英里1。1899年,馬可尼成功地將無線電信號發送到英吉利海峽對岸。1901年,他又成功地將無線電信號發送到大西洋彼岸—從英國的倫敦到加拿大的紐芬蘭。基于這些偉大的成就,他最終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也被世人尊稱為“無線電通信之父”2。
12英里約為3.22千米。——編者注
2關于誰是真正的“無線電通信之父”,存在一些爭議,詳見本書第28章和第29章。

圖1-7 古列爾莫·馬可尼
無線電報的出現標志著人類開啟了用電磁波進行通信的無線時代。在電磁波的幫助下,人類通信的距離限制被不斷突破,通信容量也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