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國民政府的僑務工作

早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后,華僑就開始聲援、支持祖國抗戰。全面抗戰爆發后,海外華僑更是掀起第二次愛國高潮,從人力、財力、物力各方面支援祖國抗戰。為爭取華僑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持續抗戰,當時國民政府制定和頒布了相應的政策、法令和法規,加強各方面的僑務工作,促進華僑抗戰救國運動的深入發展。而衡量僑務工作成功與否的標準,一是看是否贏得了僑心,二是看這些政策實施的客觀效果如何??v觀整個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僑務工作較為積極,成績也最為顯著,既凝聚了僑心,又支援了抗戰,在抗日戰爭史乃至民國僑務史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一、健全僑務機構

國民政府僑務機構始于孫中山晚年。1924年,孫中山在大元帥府設置了僑務局,并派熟悉僑情的人員專辦僑務,此舉開創了國民政府僑務工作的先河,但后因孫中山的逝世而停廢。1925年7月,國民政府成立,撤銷過去的僑務局,設立新的僑務機關,但是“向來國人對在外華僑不很注意,即對回國之華僑,亦不甚注意”22。后幾經更替,至 1931年12月7日國民政府公布《僑務委員會組織法》后,僑務工作才開始步入正軌。該法規定,僑務委員會隸屬國民政府行政院,陳樹人(辛亥革命元老、歸僑)任委員長,下設 3 處6 科。23

“七七”事變后,僑務委員會得到進一步健全,職能也更加明確,設有委員長1人、副委員長2人、委員51人、常委13人,內分4 處3 室12 科,主要有秘書處、僑務管理處和僑民教育處。此外,僑務委員會還設有南洋研究所,回國升學華僑學生接待所,現代華僑出版社與華僑青年出版社,回國僑民事業輔導委員會及其所屬歸僑村、接待所與指導員等,以處理戰時的僑務。

除僑務委員會機構本身得到加強外,國民黨于 1938年恢復了一度中斷的中央海外部,制定《戰時海外工作綱領》并頒發給海外各地黨部,以加強海外黨務工作。據陳樹人在一次報告中透露,截至 1940年春,海外黨部有 73個單位,其中黨支部11個,直屬支部60個,直屬分部2個,黨員總人數106 200人。他認為:“僑胞對黨的關系,極為密切,就海外黨員人數來說,雖趕不上國內黨員數量的巨大,但就人口與黨員人數的比率上說,較國內為高,有些地區,黨員人數且占僑胞人數的百分之七八至百分之十”,“這實在是十年來所未有的記錄”。24另據戰時國民黨僑務官員李樸生記載,抗戰時期海外有 1 300多個海外分支黨部,“創造了十年來的新紀錄”25。由此可見,戰時國民黨政府的僑務機構分為兩大系統,即國民政府的行政系統和中央黨務系統,僑務工作雙管齊下,較以前得到加強。

此外,為促使相關政策的有效實施,中央一級行政機構還共同組設一些協調性的部際機構辦理僑務。1933年,陳樹人、周啟剛等五位委員提議,國民黨中執委常委會決定,由國民黨中央財務委員會會同財政部與僑務委員會在上海合組華僑愛國義捐總收款處,辦理華僑的相關捐款事項。261933年9月,僑務委員會與內政、外交、財政、實業、交通、鐵道七部在南京組設救濟失業華僑委員會,辦理救濟失業華僑事宜。27

20世紀 30年代中期至全面戰爭爆發,僑務委員會為實施移植保育及辦理出入國登記之便利,相繼在上海、廣州、海口、廈門、汕頭、天津、江門等處設立僑務局,又在廣東、福建、云南、上海等地設立僑務處。28這樣,僑務委員會就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的組織機構。

總之,抗戰時期是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僑務機構最健全、隊伍最龐大的時期,對僑務工作實行雙重或多重領導,這為做好戰時僑務工作尤其是爭取華僑支援祖國抗戰提供了組織保障。下圖可更為直觀地反映抗戰時期僑務管理體系和工作關系,以此透視出戰時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和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這兩大系統,以及駐外領事館、海外黨部與華僑社會多重交叉滲透的關系。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黨務行政機構與僑務部門管理關系示意圖

資料來源:任貴祥:《海外華僑與祖國抗日戰爭》,北京:團結出版社,2015年,第60頁。圖中實線表示監督關系,虛線表示直屬支配關系。

二、對華僑救國的組織與宣傳

全面抗戰后,鑒于國民經濟的拮據,以及海外僑胞所蘊藏的豐富人力、物力與財力資源,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對僑務工作都非常重視。為動員海外僑胞支援中國抗戰,1937年8月31日,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發出函電《為全國抗戰告僑胞書》,希望華僑輸財出力,從物質上和精神上支援祖國,以為長期抗戰之準備。為調動華僑全面參與抗戰,國民政府制定了很多法規和條例,如《非常時期海外華僑專門技術人才調查表》《非常時期海外各地救國團體暫時辦法》《救國公債條例》等,通過僑務委員會、外交部及其駐外使館、國民黨海外部等組織機構及《華僑周報》《僑務月刊》《華僑先鋒》《華僑半月刊》《華僑青年》等刊物,對華僑進行大量的抗日宣傳和組織工作,號召僑胞出錢出力,支援抗戰。這些法規條例的頒布和實施,以及有關的組織與宣傳工作,對于調動華僑支援祖國抗戰意義重大。

僑務委員會先后成立了現代華僑出版社、華僑通訊社,發行《華僑動員》《僑務特刊》《華僑先鋒》等刊物,設《華僑動態》《華僑抗聲》《僑史漫談》《專題報道》《國際要聞》等欄目,隨時報道祖國的抗戰消息、華僑募捐成績及感人事跡等僑胞支援祖國抗戰的消息,這對華僑愛國熱情的鼓動,海外僑胞與祖國聯系的溝通,各地僑社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增進,發揮了很好的宣傳和教育作用。不僅如此,僑務委員會還經常翻印或轉發各項抗日宣傳品,分寄海外各地。

廣東、福建等僑務大省,也在戰時加大工作力度,切實保護華僑權益,加強華僑與祖國和家鄉的聯系,充分調動華僑支援祖國抗戰的積極性。如廣東省在護僑組織上,1939年設立粵僑通訊處,同年又設東江護僑事務所及南路護僑事務所。在護僑工作上,廣東省政府著力解決僑胞出入困難,堅決取締苛索僑胞事件,積極辦理僑胞委托事項,大力宣講國內抗戰形勢,廣泛調查海內外僑胞狀況。在針對華僑的抗戰宣傳方面,主要是搜集國家和廣東主要領導的重要言論,出版刊物,并寄發至海外僑團; 將國內、省內各種消息,每周編輯《粵僑通訊》一期,發電至海外報紙發表,計美洲 18 處、南洋 20 處。截至1941年11月,該刊已發出 30 期。29

“八一三”事變后,僑務委員會又陸續發布《為全面抗戰告僑胞書》及非常時期通告,“鼓勵僑胞,輸財出力,貢獻政府,以為長期抗戰之準備”30,號召僑胞支援祖國抗戰。為促進海外華僑抗日運動的發展,國民政府及國民黨中央先后派要員赴海外指導僑胞捐款獻物、認購救國公債、開展抵制日貨行動等,“對華僑宣傳日本之侵略中國”及中國“自衛抗戰之意義及抗戰之真實消息”。31通令海外各地領館重視華僑報社在宣傳中的作用,指導其宣傳中國抗戰將士之英勇,揭露敵人侵略之殘暴。

值得一提的是,僑務委員會和國民黨海外部在針對不同的工作對象時,對人選問題都非常慎重。如在動員海外僑社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海外洪門,并通過其團結海外僑胞支援中國抗戰時,國民政府就選派“洪門老叔父”趙昱為海外勸募公債委員、華僑宣慰大使,赴南洋、歐洲和美洲勸募公債。辛亥革命時期,趙昱受孫中山指令,在美國加入致公堂,以便動員美國致公堂支持革命。由于趙昱對美國堂會比較了解,因此,其在美巡埠期間,主動拜訪各地華僑堂會,希望堂會捐棄前嫌,以民族大義為重,支持政府抗戰。1938年春夏間,趙昱等人先后來到紐約、克利夫蘭、舊金山等地,向華僑堂會講述日本侵華之殘暴、國民政府長期抵抗之決心及前線作戰將士之忠勇,盼洪門實行忠誠救國、義氣團結、武俠除奸之信條,多購公債,厲行抗日救國工作,增厚抗戰實力,期收最后勝利。32

國民黨海外部還對抗日宣傳中成績突出的海外報刊,“皆予多方鼓勵,或給以現金津貼,以助其發展”33。1940年1月,海外部特別提出對緬甸仰光的《中國新報》給予特殊津貼 5000元,以獎勵其在抗日宣傳中的貢獻。1941年夏,僑務委員會組織華僑通訊社,每周兩次將國內抗戰情況以時論、通訊的形式發往海外,供當地僑報登載; 同時,又將各地僑情提供給陪都重慶及各地報社,及時報道華僑動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還十分重視對海外僑胞廣播。自 1932年11月起,每星期日晚 8 時至 8 時 30 分,借中央廣播電臺向海外廣播節目。整個抗戰時期,這一節目始終堅持下來,從未間斷,成為對僑宣傳的得力工具。

僑務委員會、外交部與海外部還會同決議,將國內國民節約運動擴展到華僑中間,將節約運動的宣傳大綱寄發至各僑團,向華僑宣傳建國儲蓄節約運動,號召海外華僑節約救國,輸財助戰。

國民政府不僅對華僑進行抗日的宣傳教育工作,而且大力開展同日偽爭取華僑的斗爭。針對日寇對華僑進行諸如擔保其家鄉親人的安全,給予通訊匯兌的便利及保障其所從事的工商業等宣傳,僑務委員會在 1938年12月致駐外各大使館的通電中說:“希駐外各使領館、各商會僑團,對當地僑胞解釋勸勉,俾得統一意志,共肩抗戰建國大業?!?span id="jteix9w" class="super">341939年8月16日,為防范敵偽準備在海外設置僑務機構,國民政府外交部在致僑務委員會的信中,要求他們密切注意敵偽的活動,向僑胞揭露敵偽的陰謀活動,敦促僑胞注意防范。

綜上所述,國民政府各部門對華僑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工作,不僅加強了祖國與廣大愛國華僑之間的聯系,而且使僑胞更真實地了解敵人侵略的殘酷與抗日將士斗爭的英勇,激勵他們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三、發動華僑捐贈、購買公債

抗戰全面爆發后,國內經濟一蹶不振,資金匱乏,物資短缺。戰爭歸根結底需要強大的經濟支撐,否則抗戰將難以為繼。中國除自身的實力基礎外,爭取外援必不可少。鑒于此,向海外華僑籌集抗戰資金成為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僑務工作的重要內容。

國民政府募集資金主要依靠華僑捐款獻金??箲鸨l時,蔣介石便致電海外各華僑救國團體:“海外月捐,增加長期抗戰力量,所關至巨,各地僑團務必努力促進,藉(借)收實效?!?span id="r2sxeol" class="super">35僑務委員會也多次發出通電,要求華僑輸財捐款,認銷公債,以補充抗戰財源,并制定了獎勵捐款及募捐辦法,強調凡“未舉行常月捐的地方,務于適合當地環境下,從速會同當地僑團,參照馬來亞、菲律賓常月捐先例,妥訂經常勸募辦法,及早施行,并將進行情形,隨時具報。其已舉辦常月捐的地方,仍仰繼續努力”36。為了讓華僑更多地捐款獻金,僑務委員會還“通令各地僑團,隨時鼓勵”,并派僑務委員“分赴海外各地,就地指導僑胞”,37進行宣傳勸募。1937年冬,僑務委員會委員長陳樹人親赴菲律賓募捐。

1939年11月,國民政府文官處在“為鼓勵旅美華僑踴躍捐輸以慰僑情”致行政院的公函中說:“查海外僑胞對于抗戰捐獻,確盡踴躍輸將之熱忱,除財部印行海外僑胞救濟及慈善捐款征信錄外,對于旅美僑胞之大量長期捐輸政府,似應予以鼓勵,俾資慰藉?!?span id="x8cwuj9" class="super">38國民政府為了更好地管理僑胞捐獻的資金,還在重慶設立了專門分管華僑義捐的辦事機構,為其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便利。

國民政府還向海內外發行救國公債、國防公債、金公債和節約儲蓄券??箲鸨l時,國民政府就成立了戰時公債勸募委員會,概由行政院聘定,蔣介石、孔祥熙任正副主任委員,黃炎培任秘書長,常務委員 24人。著名僑領和僑界知名人士陳嘉庚、莊西言、陳守明、胡文虎、李國欽等被聘為常務委員。1937年8—9月,國民政府先后頒布《救國公債條例》《救國公債募集辦法》《修正救國公債募集辦法》和《購募救國公債獎勵條例》。1937年下半年至1938年春,國民黨中央委員、海外部部員蕭吉珊赴南洋募集救國公債,在新加坡、馬來亞、泰國、越南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共推銷救國公債1 500多萬元。此外,國民黨中央委員陳慶云、僑委會官員戴懷生被派往美洲開展航空救國募捐并慰問當地華僑。他們走遍美國、加拿大及中美洲 17個國家,歷時 4個多月,共募捐 630 多萬美元,成效顯著。39

四、鼓勵華僑投資、疏通僑匯

吸引僑資一直以來就是國民政府的重要政策之一。早在 20世紀20年代末至 30年代初,世界爆發大規模的經濟危機時,國民政府即先后頒布《特種工業獎勵法》《華僑回國興辦實業獎勵辦法》及《華僑投資國內礦業獎勵條例》等政策法規,對華僑在國內興辦實業和各種公益事業給予特別獎勵和保護; 政府各部門并對僑民回國投資、回國考察、實業指導等給予種種便利。

到了戰時,為了開發和利用大后方的資源以支持長期抗戰,國民政府制定并頒布了一系列鼓勵和扶持僑商回國投資的政策和條例??箲鸨l后不久,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就調查公布了祖國資源蘊藏情況,供僑商回國投資參考。中國銀行組織西南視察團,研究投資對象,在西南各省重點地區設立分行辦事處,把僑資引向西南。1938年4月,國民黨臨時全國大會通過了《抗戰建國綱領決議案》,在“經濟”條款中強調:“獎勵海內外人民投資,擴大戰時生產?!?span id="tikgus9" class="super">401938年10月,國民政府頒布《關于非常時期華僑投資國內經濟事業獎勵辦法》,要求經濟部商同僑務委員會“勸導海外華僑投資”,同時提出華僑回國投資的具體獎助辦法。其中第三條規定:對于凡經指定之農礦工商及國防經濟事業,華僑資金占資本總額 60% 以上者,予以下列獎助:①經營及技術上指導與協助; ②捐稅減免; ③運輸之便利及運費之減低; ④公有土地之使用; ⑤資本及債票之保息; ⑥補助金之給予; ⑦安全之保障; ⑧榮譽紀念品之頒給。在特殊困難時期,此類事業可“呈請經濟部救濟”,戰事結束后,“華僑依本辦法既得之權利繼續有效”。41對華僑國內投資的負責機構、投資范圍、獎助方法、戰后待遇等做了具體規定,是抗戰期間第一項較為全面的鼓勵華僑投資的法規。

1939年9月,歐戰爆發,日本南進趨勢日漸明顯,國民政府加緊吸引僑資。同年11月,國民黨五屆六中全會通過了《訂定優待保障僑胞投資條例》《協助僑胞投資之具體方案》以及《獎勵海外華僑回國投資案》,對華僑投資于墾殖、工業、金融等方面的獎助作了更為詳細的規定。1940年7月,國民黨五屆七中全會又通過了《鼓勵海外華僑回國投資案》,進一步籌劃華僑投資的具體事項,對獎勵辦法作了補充,即由僑務委員會、經濟部、財政部共同組成華僑回國投資指導機關,辦理華僑關于投資之詢問、視察、技術人才之介紹等事宜; 征求華僑意見,對《非常時期華僑投資國內經濟事業獎勵辦法》進行適當增刪; 令海外黨部、領館、僑民團體等,勸導僑民踴躍投資。1941年5月 14日,農林部和僑務委員會為獎勵華僑回國投資經營森林事業,聯合頒布《獎勵華僑投資營林辦法》10 條,其經營范圍有造林場、伐木場、制材場、林產制造廠、林業合作社等項目。42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財政部還特別規定:凡華僑依照中央銀行掛牌價格匯回國內之款項作為投資實業之用,“二戰”后準其照牌價匯出,43解決了華僑的后顧之憂。1942年8月,蔣介石本人還親自致電僑務委員會,要求大力吸收南洋僑資,“應由政府組織資力雄厚之有限公司,吸收僑資,致力建國工作”44。此后,一些政策法規也多次提到要引進僑資,發展生產。

除以上鼓勵或獎助僑胞投資國內的政策法規外,為具體籌劃僑民回國投資事項,1940年2月,僑務委員會制定了《指導歸僑墾殖滇南暫行辦法》14 條,對華僑申請投資墾殖辦法、技術指導及地域劃分、治安、道路交通、衛生設施及調查勘測等事項作了詳盡規定,指導并規范華僑回國投資墾殖業的活動。僑務委員會于 1941年3月設立了回國僑民事業輔導委員會,負責扶助和指導回國僑民事業的發展事宜。又在其支持指導下,設立了華僑投資委員會。在廣東、云南等省設立指導華僑投資的墾殖委員會和救濟歸僑的賑濟委員會,并成立西南經濟建設委員會,取得顯著的效果。如:廣東省華僑賑濟會成立后,積極發動海外僑商回鄉投資墾殖業,至 1941年夏,吸引僑資 600 多萬元,大多為美國僑商的投資; 并采取幫助投資者建立公司、代招工人等措施,鼓勵華僑投資粵北。45此外,國家各級政府部門出資與回國投資的僑商合資創辦工礦業產業,某些國民黨要員或實業愛國人士也拿出一部分資金到華僑企業中參股,這些措施都極大地促進了華僑回國投資的熱忱。

同華僑捐款、購買公債、回國投資一樣,僑匯在戰時也充當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僑匯是國外華僑匯寄給國內家眷的日常費用??箲鸨l后不久,東南、華南相繼淪陷,很多轉匯銀行、批信局或郵電局被迫撤走或停業,致使僑匯中斷或積壓。“二戰”爆發后,僑匯更是斷絕,僑眷生活難以為繼。為此,國民政府有關部門頒布了統制僑匯的法令,并授權財政部主管辦理僑匯,以疏通僑匯。財政部責成專辦國際匯兌的中國銀行及福建、廣東省銀行、郵政匯業局盡力疏通僑匯。中國銀行也在海外僑胞聚集區或主要商埠設立分支行或委托代理處,組成接收僑匯的金融網。在日軍侵占南洋后,中國銀行或其代辦處紛紛撤退轉移,但仍盡力辦理僑匯,并新增設一些轉匯點??箲鸷笃?,為解決僑眷僑匯斷絕之急,一些銀行也撥出款項,作為兌付僑匯或墊付僑匯所用。

五、發展華僑教育

華僑教育是僑務工作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華僑教育機構始建于 1930年。迨僑務委員會成立后,遂設置僑民教育處,專管僑民教育,并擬定《僑民教育實施綱要》,會同教育部、外交部呈請行政院批準、通過,使僑民教育趨于常軌。46

僑務委員會在戰時設置了很多臨時性的機構,如僑民教育設計委員會、回國升學華僑學生接待所等,并恢復僑校教科書編輯委員會和僑民教育師資訓練班(所),對涉及僑教的師資培訓、教科書、教學法和補充讀物的編輯等方面進行宏觀指導和具體落實,以確保僑民教育的順利進行。為把僑教納入戰時軌道,僑務委員會還通令海外僑校組織戰時教育研究會,以改進華僑教育; 同時,督促、指導海外僑校、僑團籌辦華僑職業補習班及民眾學校,以提高僑眾的文化水準和民族意識。此外,僑務委員會還加強了對海外僑校的調查與管理,鼓勵僑校呈請立案,接受國民政府的監督與指導,并會同教育部訂立《僑民教育獎狀規程》,以鼓勵華僑辦學。

1940年7月初,國民黨五屆七中全會為適應戰時所需,通過了僑務委員會委員長陳樹人等所提的“推進僑民教育方案”。該案對于發展華僑教育的計劃和方針規定甚詳,其要點如下:①普通教育方面:改進學校行政; 增加學校及學生數量; 充實學校設備; 調整課程; 提供教材等。②師范教育方面:培植新師資,在國內設立國立華僑師范學校和僑民教育師資培訓班各一,并分期在英屬馬來亞、荷屬東印度、菲律賓、越南、緬甸等地設立師范學校; 辦理僑民教育函授學校及僑校教師講習會,使僑校教師有機會進修。③職業教育方面:在海外適當地點建立僑民職業學校,培養職業技能人才,指導僑校改進各種企業經營,以提高華僑在僑居地的經濟地位; 五年內陸續設立僑民職業補習班1 500個; 獎助就讀外國人所辦職業學校及技術專科學校的華僑學生。④社會教育方面:推行電化教育; 設立閱書報社; 舉辦巡回展覽; 增設民眾學校。47可見,這是一個較為全面的教育方案。遺憾的是,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及南洋淪陷,大部分計劃無法得到落實。

抗戰時期,僑務委員會也對僑校辦學經費、教師資格培訓等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1939年7月,僑務委員會會同教育部聘請的僑民專家,成立僑民教育設計委員會,從事僑民教育的研究設計工作,并在各地籌組支會和分會,至 1941年已成立海外分會 27個,正在籌備的有 14個。在 1939年以前,國內外 3000 余所僑民學校中,向僑務委員會立案者 430 余所,后增加到 614所。1940年前,僑民教育經費僅有 20 余萬元。1941年度,經僑務委員會會同教育部呈請政府增撥,增至 120萬元,1941年度增至 170 余萬元,1943年增至 261萬元。1940年創辦僑民教育函授學校,訓練海外僑校教師,共招學員1 250人,分別來自亞、美、非、大洋四大洲。48

僑務委員會為便利僑居地僑童就學,自 1940年度起,分別資助澳大利亞、緬甸、馬來亞、印度等國家或地區華僑設立僑民小學各一所。為收容因戰事回國就讀的僑生,僑務委員會于 1940年會同教育部在云南創辦國立第一華僑小學,招收僑生 300 余人,后因緬甸失守,學校遷往貴州清鎮。1941年又在四川江津創辦國立第二華僑中學,招收僑生 500 余人,并在福建長汀創辦國立第一僑民師范學校; 1942年在廣東樂昌設立國立第三華僑中學,招生 700 多人,又在廣東坪石創辦國立第二僑民師范院校。1942年又撥款在國立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廣西大學及廣東省立文理學院分別增設僑生先修班。49從1942年到1944年底,經政府部門介紹就讀的僑生就有1.2萬多名。50

僑務委員會還開展了海外文化宣傳工作,籌辦僑民書報編印社,設立書報供應社,組織各地文化站,籌設南洋博物館,設置華僑文教事業研究機構,設立華僑文化事業獎金等,以滿足華僑的文化需要,促進海外華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六、救僑護僑、安置難僑

早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后的1931年12月,國民政府鑒于日本華僑生活艱難,遂派出船只“新銘號”接送華僑歸國,“新銘號”陸續從日本橫濱接送858 名華僑,又從神戶接送了 326人歸國。51

抗戰爆發后不久,國民黨中央就認識到保護華僑的重要性。1939年國民黨五屆六中全會“關于政治報告之決議案”中提到“關于僑務最重要者,為謀保障僑胞之安全及發揮僑胞之物力人力,以用于抗戰之事業”; 五屆七中全會“對于黨務報告之決議”中提到“南洋方面之黨務,尤須乘此時會,協力于保僑、護僑、教僑之工作”。52

戰時日本政府將在日華僑視為敵國分子,加強了對他們的監視活動,要求華僑間互相監視,及時告發叛亂分子。部分華僑如果稍微不慎,在言行上被懷疑,就會被拘捕或遣送回國。1937年12月12日,日本各地的國民黨員受到拘捕,全國有 326 名國民黨員被舉報,其中又有 37人由于被冠以間諜活動及造謠等嫌疑的罪名被送檢,其中有 10人被判決有罪,111人由于有反日嫌疑被遣返回國,174人被釋放(其中死亡 1人)。53鑒于戰時日本華僑生存所面臨的困境,國民政府發起“華僑總撤退行動”,絕大部分在日留學生及部分僑民在中國駐日使館的協助下,回到了祖國。

1939年,泰國政府因受日本帝國主義的恐嚇與挑撥,采取激烈的排華措施。國民政府先后制定《泰屬保僑辦法綱要》與《泰屬保僑實施辦法》,以維護泰國華僑利益與安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后,南洋各地相繼淪陷,大批難僑返回祖國,僅柳州一地在短期內就有三四萬人回國,救僑護僑工作迫在眉睫。國民政府的僑務工作重心也由全力爭取華僑支援祖國抗戰轉向盡力救助歸國難僑。

1941年1月3日,國民政府頒布《緊急時期護僑指導綱要》。其中第三條規定,由行政院和僑務委員會、海外部、財政部、經濟部、農林部、教育部、外交部、賑濟委員會、交通部、社會部等機構會同籌設“回國僑民事業輔導委員會”(簡稱“回委會”),隸屬僑務委員會,由僑務委員會主任陳樹人兼任主任委員。除負責回國僑民調查登記、所需交通工具之供應、工作介紹,以及興辦實業與從事墾殖之輔導等事項以外,“回委會”還特別重視對回國僑民的救濟事項。54同年3月底,國民黨五屆八中全會在《對于政治報告之決議》一案中,督促進行保僑工作,提出“對僑胞之安全與產業之發展,盡力予以維護”55。這次會議還決定要趁中國同荷印當局關系密切、邦交改善的大好時機,“從速與荷印當局提出交涉,務達提高我華僑法律地位之目的,或根據平等互惠之原則修訂中荷條約,以堅荷印華僑內向之心”56。1942年1月3日,行政院命令福建、廣東等省“迅速妥籌救濟歸僑僑眷”:“敵伐南侵,彌天烽火,念我僑民同遭禍變,向者輸金納栗,濟邦國之艱危,今茲別子離妻,痛家室之破毀。興言及此,愴側良深。著由行政院分飭主管部會及有關各省政府迅速妥籌救濟。”57接著,中央賑濟委員會委員許世英赴粵、閩、桂、滇視察僑情,海外部部長劉維熾、僑務委員會委員長陳樹人等也紛紛奉命奔赴救僑前線,處理救僑工作。

為了救濟歸僑、難僑,1942年1月20日,國民政府行政院第547 次會議制定了《國外戰區僑胞緊急救濟辦法大綱》,規定:駐海外各地中國領事館和有關機構協商組建“僑胞救濟委員會”,在各地募集資金。行政院還分飭西南各省政府分別組織“緊急救濟委員會”,在廣東、廣西等地設立僑民回國臨時招待所及歸僑村,安排歸僑生活。2月3日,行政院第549 次會議通過《戰時僑民家屬贍貸辦法案》。重慶賑濟委員會為此拿出 1000萬元救助費,具體分配為:國外賑濟費 300萬元,國內賑濟費 500萬元,教育補助費 200萬元。58就當時而言,這不失為一項積極的舉措。

在國民政府的指導下,僑鄉相繼成立了救僑護僑的組織機構。回國僑民事業輔導委員會成立后,廣東、廣西、福建、云南等省先后成立“緊急救僑委員會”,由省政府主席親自擔任主任委員,如廣東緊急救僑委員會主任委員由廣東省主席李漢魂擔任,福建緊急救僑委員會主任委員由福建省主席劉建緒擔任,云南緊急救僑委員會主任委員由云南省主席龍云擔任,以便積極開展救僑、護僑工作。在僑胞歸國的必經之路,如云南畹町、廣西龍州、福建漳州、廣東遂溪等地,設立了回國僑民臨時接待所。各地區救僑會下設辦事處,具體辦理救僑事宜。在各辦事處下,還設立護送站、招待所等,同時還派出救護隊、醫療隊,協助救僑工作。據統計,1942年9月,廣東救僑會救濟 994 894人;截至 1942年8月,廣西救僑會救濟106 308人; 貴州救僑會在2月至4月間救濟 483人; 福建救濟會救濟 314人,云南救濟會在 5月至 8月間救濟 22 185人。59重點僑鄉廣東僅在 1942年上半年就救濟歸僑 66萬人,支出救濟金406.9萬元60。國民政府采取了種種政策、措施,以解決歸僑面臨的各種問題,使廣大歸僑得到了比較妥善的安置。針對各地救僑護僑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1944年5月,國民黨五屆十二中全會又通過了《請政府切實救濟歸僑、僑眷、僑校僑生案》,要求政府采取更積極更妥善的政策,“切實救濟,使貧苦僑民僑眷,得以稍延殘喘,僑生僑童,不再有流落失學之苦”61。

國民政府還進一步采取較為具體的措施,使救僑護僑工作更有成效。1942年8月底,難僑救濟工作接近尾聲,國民政府又將僑務工作重點轉向歸僑、難僑的安置問題。根據中央的指示,各省在 1942年成立專門機構,具體負責歸僑的登記與工作介紹事宜。1942年1月,廣東省頒布了《粵僑技術人員調查登記任用辦法》,分別對有一定技術的人員和無一技之長的難僑進行安置。為妥善安置歸僑、難僑,有關部門還籌設小型工廠,主要有制紙、文具、竹木、紡紗、織染、磚瓦、火柴、牙刷、制糖及釀造等 20 余個,用以收容、安置難僑。同時省救僑會與僑資墾殖會洽商,在龍坪墾區劃出地段 3000 畝,馬壩墾區劃出1 500畝,作為歸僑墾場,安置歸僑 1 500人從事墾殖業。62

回國僑民事業輔導委員會于 1942年開始,在云南打洛和廣西龍州兩地籌設兩個歸僑村,以收容滯留在滇、桂等地的歸國難僑。后因治安與戰事關系,不久分別被裁撤,結果致使大量僑胞匯集重慶。1942年8月,行政院劃撥一定經費,并由賑濟委員會、重慶市政府、僑務委員會、海外部等機關共同籌議,在重慶市郊劃出適當地段,建筑規模宏大的歸僑村,預計建筑新式平房200 座,內設宿舍、合作社、診療所及保儲室等,并計劃將在新建區附近擇地建筑,另再劃撥若干地段為歸僑墾殖場63。在對歸國難僑進行救濟的同時,也對國內僑眷給予一定經濟資助。

國民政府的救僑護僑工作,雖然不能完全解決廣大歸僑的困難,但畢竟使他們有了比較安定的生活。國民政府能在外敵入侵、財政經濟最緊張的時期,制定相應政策,并撥出專款救濟歸僑、僑眷,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華僑的愛國熱忱,加強了華僑對祖國的向心力和認同感,使他們更加踴躍地投身于支援祖國抗戰的洪流中。

以上從六個方面梳理了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僑務工作。華僑掀起第二次愛國高潮,為祖國抗戰做出巨大的貢獻,是各個方面綜合影響的結果。從主觀上講是華僑強烈的民族愛國心,客觀上講是國民政府順應時局開展了積極有為的僑務工作,而作為國民政府主管僑務工作的僑務委員會更是發揮了中流砥柱的功效,使得國民政府贏得了僑心,保證了抗戰的物資供給,并最終取得了抗戰的全面勝利。當然,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僑務工作也存在著不足之處,如國民黨將國共兩黨政治上的斗爭貫徹到僑務工作中,在華僑社會中蓄意挑起黨派糾紛; 拉攏、打擊甚至迫害傾向中國共產黨的僑領及一般華僑; 阻撓和破壞華僑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的援助; 地方官吏昏庸腐敗,敲詐勒索,使歸國難僑怨聲載道,這些給他們心靈留下了深深的創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山县| 海城市| 兴安县| 德安县| 茶陵县| 元朗区| 舒城县| 武宣县| 砚山县| 城固县| 大方县| 永吉县| 新丰县| 随州市| 乐安县| 咸丰县| 卓尼县| 宿州市| 文水县| 闽清县| 阜平县| 响水县| 华容县| 龙川县| 西乌珠穆沁旗| 常德市| 离岛区| 自治县| 哈尔滨市| 姚安县| 洪雅县| 永德县| 疏勒县| 惠水县| 门头沟区| 丹棱县| 碌曲县| 大理市| 大邑县| 邛崃市| 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