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克利夫說,相關記載中并未提及降臨之神的具體形象,只說‘祂的一切都如老酋長所想。’
顧修涯自行腦補文字描述的畫面,驚覺那個形象竟與現(xiàn)代人頗為契合。
克利夫將此解釋為一種群體潛意識下的巧合。
即:現(xiàn)代人在群體潛意識的影響下,演化出了近似于祖先想象中的、神的形象。
而非神與現(xiàn)代人相似。
顧修涯對此未予置評。
總而言之,故事的最終,酋長和祭司的子嗣被降臨之神納入了祂的神國。得以與神同在,共享永恒的生命。
“在我剛加入調查局時,曾短暫任職于異調科。那段時間,我在檔案室某部文獻中看到了這個故事。”
“我原本以為這只是古人對自然現(xiàn)象人格化的杜撰。但后來我發(fā)現(xiàn),各國的歷史記載中居然都有類似的故事。”
“你能想象么,那些國家分布在這顆星球的各個角落,彼此之間隔著無垠大海和深邃群山,以古代人的出行能力,一輩子都不可能相遇。”
“在這樣的前提下,他們居然在差不多的時間,編造出了差不多的故事,甚至于情節(jié)都幾近雷同……除了冥冥之中的群體潛意識影響,我想不到還有什么解釋。”
“不過我要告訴你的并非故事本身,而是它所隱藏的信息。”
“在這些故事中,神這一概念最初來源于杜撰,卻因人的相信最終變?yōu)檎鎸崱_@和我們掌握的資料是契合的。”
“我們認為,神是一種概念。一種因相信而誕生的概念。”
“這個星球有太多的國家,不同國家的文化造就了無數(shù)光怪陸離的傳說故事。而相信這些故事的人到達一定程度,就會催生出對應的神明。”
“神明一旦降生,就將牢牢盤踞在人類群體意識的海洋中,只要有一個人還記得,便永存不滅。”
“如果祂們只是乖乖呆在那里倒也無妨,遺憾的是祂們基于相信而存在的性質,就注定了不可能同人類和平共處。”
“為了讓生命不遺忘自己的威名,祂們會通過各種手段向下施加影響,誘導人類傳播信仰,甚至于布下儀軌,接引祂們的降臨。”
“這就是絕大部分異常事件的由來。”
“上個世紀初,各國為此曾開展過轟轟烈烈的宗教整頓運動。白星國也在此期間破山伐廟摧毀了無數(shù)紛雜教派,只保留下教義相對溫和的天父教作為國立教派管理,并成立了調查局,處理這方面的麻煩。”
克利夫說到這時,還拿出了一副用玻璃框裱起來的鋼筆字。
【我將篤信世間一切原有之物皆為真實,我將篤信世間一切本無之物皆為虛幻,傳說將于我眼前終結,神靈亦化為虛無。】
“這是調查局成立時,時任局長的法斯特閣下留下的訓章。他認為只有終結傳說,才能讓神靈們永遠被遺忘,使人類回歸安寧。”
“但你也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有這個決心和氣魄的。”
“上層的決策歷來優(yōu)柔寡斷,身為執(zhí)行機構,我們只能按照命令封鎖與神靈有關的消息,降低普通人接觸到神靈幾率。”
“我說的這些可能會給你帶來認知上的沖擊,引發(fā)恐慌情緒,但你其實沒必要為此太過擔心。”
“神對世界的影響是有前提的。意識和物質的距離比廣袤星河的兩端還要遙遠,那是超越緯度的終極界限,是世界對人類為數(shù)不多的仁慈。”
“它隔絕了人與神的交匯,讓絕大多數(shù)人得以安居在科學的世界中,秉持理性度過一生。”
“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天賦超絕之人,才能突破這個限制,成為神靈降世的通道。”
克利夫用筆畫了兩個同心圓,并在二者之間寫下一個單詞。
【靈感界限】
“某些神學家認為,生物的群體意識以類氣態(tài)的形式匯聚于高天之上,包裹整個星球,形成界限。向下是人類存活的物質世界,向上便是神明盤踞的意識深空。”
“二者之間的距離,即是靈感界限。”
“擁有特殊天賦、意識強度大于10弗洛以及更高的超絕之人可以突破這個界限,從物質世界向意識世界靠攏,逐漸遞進,最終完成真實與虛幻的接觸。”
“這一過程被稱為:【升空】”
“靈感越強,升空越高。高度每提升百米,你能看到的神明也就更多、更可怕。”
“而同時,真實和虛幻的距離也將在你身上日漸模糊。”
“這是靠近神的代價。”
克利夫沒有詳訴這一代價具體指的是什么,但顧修涯聯(lián)系自己的經歷,已然有所明悟。
——它是幻覺、也是夢境,更是自己日漸趨于混亂的精神。
顧修涯想起了經常出現(xiàn)在自己夢中的青銅巨尺。
以及其上的刻度。
如果每升空百米就會更靠近虛幻一步,那‘萬丈’呢?
這一刻,他突然明白,自己緣何能夠先后兩次目睹那般偉岸超絕的身影了。
“了解了神的性質,也就有了研究和應用的基礎。這方面前人留下了足夠多的經驗,豐富程度涵蓋萬千。調查局如今做的,也只是在其基礎上歸納總結,進行更科學系統(tǒng)的延伸罷了。”
克利夫用一條線解釋了這部分知識。
他認為人和神的交匯屬于鏈式反應。
即:得知相關知識——相信相關知識——通過靈感界限檢定——見到神明——獲得神靈眷顧——駕馭駐念神物。
“所謂駐念神物,其實就是神靈的意識能量越過靈感界限,停駐于物質世界后,由于某種不知名原因匯聚成的遺留物。”
“因此,一些非官方組織也會稱其為:圣遺物……這和你們年輕人喜歡的一款自主研發(fā)的開放世界游戲設定很像。”
“需要說明的是,所有駐念神物都來自于神靈。它是神靈在神話傳說中具備的某一能力的具現(xiàn)化產物。”
“比如我的【求知者】,就源自于白星國神話中的知識之神,F(xiàn)itan。”
說話間克利夫向顧修涯展示了自己的左手。布滿老繭的手掌正中長著一顆猙獰眼珠,其大小堪比網球。
他微微握拳,眼珠頂動五指掙扎了片刻,歸于平靜。
“容納駐念神物,需要以部分肢體異變?yōu)榇鷥r。驅動駐念神物,則需要意識之力。而隨著使用次數(shù)的增加,異變會日漸增長,蔓延全身。”
“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這種異變只發(fā)生在意識層面,不會使軀體產生物質上的變化。因此除了靈感超絕之人,普通人是看不到的。對日常生活并也無影響。”
說到這,克利夫笑了笑。
“早古時候,我這種產生異變的人,被無知的愚民尊稱為:神使、圣徒。”
“到如今,我們調查局內部更喜歡自稱為:馭神者。”
“駕馭神靈的先驅者。”
“在我看來,神不過是一種意識態(tài)的生物。它并不比人高貴,所以也無需尊拜。它唯一的作用,就是被人類驅使,成為人類改造自然的工具。”
“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讓人類掌握了堪比天地的偉力。終有一日,我們也將像掌握核武器一樣,將所謂的神明徹底禁錮在工具里。”
顧修涯沒有評價克利夫的自詡。
他只是道:“說說余燼罷,余燼是什么?”
“余燼……其實也是一種凝聚的神靈意識,它是駐念神物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
克利夫的表情在這一刻罕見有些不自然,他仿佛想起了什么不堪回首的往事,一時間語氣都略顯低沉。
“在物質的世界中,一切意識能量都會在時間的作用下自發(fā)性聚合,最終以我們理解的物質化形式呈現(xiàn)。但只有相對秩序的部分可以成為駐念神物。那些神靈意識中無序、混亂的部分所匯聚成的殘留物,就是余燼。”
“余燼同樣可以被人或其他任何生物容納,并且和駐念神物一樣,它本身也具備神靈的某部分能力。”
“但與駐念神物不同的是,余燼往往具有強烈的感染性,容納它的生物將迅速被感染,變得面目全非,最終歸于無序。”
“這時候,被感染者就成了余燼生物。”
“事實上,最初的調查員就是依靠余燼在工作。到了近代,某些異教徒依舊這么做,他們并不覺得歸于無序是什么災難,反而將其當做神的恩賜。”
“你想要了解的密教,就是這種荒誕理論的推崇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