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整頓完畢,柳心和心純兩個人就把課程分開講,語文數學心純出力多些,會計學和農學就主要是柳心的事兒,總算讓心純喘口氣兒。
幾個專業課程的時間又串了一下,這樣約翰和湯若望也會在柳心講會計學和農學的時候帶著他們的學生旁聽,一來二去有時也會有別的專業的學生有空去約翰和湯若望的課堂旁聽,學習氛圍濃了不少。
柳心這幾天就琢磨實踐課的事,天已經很涼了,莊稼收完了,做什么實踐哪。
有一天課余,柳心在農莊里來回轉,一下子看到一大排砌了一面墻的半截子工程,看起來是要蓋一排房子,可能有什么事耽擱了,所以一面墻砌的挺高,左右兩面弄了一小塊,有一面還沒來得及弄。柳心腦袋忽然靈光一閃,這不就是溫室大棚的雛形嗎,自己怎么把這事忘了。
就是這個時期沒有玻璃,還沒有塑料,采光是個問題,但有這現成的溫室,要是不用起來也太可惜了,如果嘗試當成農學實踐基地,種些生長周期短的蔬菜,只要能出個一兩樣也能鼓舞人心,況且柳心又想起自己在登州冬天還種過蒜苗,發過豆芽,這都可以嘗試呀。
說干就干,柳心找了幾個泥瓦匠,把這一排房子簡單的修補些,變成比較整齊的溫室模樣,去集市采辦些竹坯子和窗戶紙,還大量采購了棉花粗布雇傭通州幾個大嫂給做成棉簾子,甚至害怕柴火不夠燒,又買了些下等碳,買了各色蔬菜種子,把東西置辦齊,就讓學生動手,指導大家把溫室大棚建起來。
經過前幾天撿柴搭火炕,學生對于動手的事都非常有興趣,不但是農學專業的,其他專業的學生也都跑過來湊熱鬧。
柳心一看這事挺好,就給大家都分了工,算作全學院的實踐課。學生都要做好實踐記錄,農學的主要負責記錄溫室的構造,怎么下種,多少天發芽、開花、結果等等,會計學的要把溫室的投入,都記上賬,倒時要是收獲了,有收入也得記賬,天文歷法和西醫專業的負責記錄節氣,溫度,天氣變化等等。
這是全學院第一塊實踐基地,大家迸發出了最大的熱情,連約翰和湯若望每天都到這來看看有什么變化,研究自己相關專業的課題。
這一共二十多間溫室,每個班分三個溫室是實踐區,在自己班的實踐區,學生都種了十多樣東西。每天都有天文專業和農學的學生來記錄溫度,決定需不需要在溫室里燒炭,農學各班輪流出學生來負責收放棉簾子和燒火盆以及澆水等。
溫室的蔬菜種下后,柳心就交給學生負責了。
她開始研究把食堂建起來,以前是讓學生自己解決,實際上是學院害怕麻煩,再就是怕學生家里條件不一樣,眾口難調。前一段開始燒熱水做點菜湯兒,學生反應都挺好。
現在通過建這么個溫室大棚,學生空前的團結,而且京城里來的官宦子弟也都開始動手干農活,沒有多少紈绔子弟的模樣。這些學生年齡都不大,還都是對科舉不感冒的,也沒那么嬌氣,整個食堂吃大鍋飯還是能接受的。
大多數孩子就是成本錢,還能吃上熱乎的吃食,
如果個別條件好的,還可以另外花錢吃小灶。
柳心和心純、湯若望、約翰四個人再次開了個工作會議,研究些食堂的事情,研究出標準一天需要多少米,大家拿多少菜,然后到各個班級和同學說一下,大家自愿報名,學院根據報名情況請幾個廚娘來做飯。
建食堂這個事在這時還是挺稀奇的,因為大多數私塾只有十幾二十幾個人,學生離得也近都送飯,偶爾有的午飯在私塾用,也不過是能有人給熱一熱,成名的學院也是學生自己帶書童小廝自己開火,很少統一吃飯的。
雜學院的學生這段時間總接觸新奇事,一聽說要有食堂都紛紛報名,最后通州的孩子都報了名,京城的孩子還在猶豫。
柳心四個人根據報名情況又研究了一下細則,這雜學院本來就是免費的,柳心和徐光啟是自掏腰包賺吆喝,學生也是看著免費才來的,而且大多數孩子家境都不太好,這讓大家拿糧食的事就要說明白,讓家長也明白不是學院變相收費,是為了孩子們好。
在上間操的時候,柳心在前面都辦食堂的細則給大家讀了,征求下大家的意見,也讓學生回去和家長再商量一下。
學生一聽細則明白了,要求大家帶的糧食和菜就是目前學生每月正常飲食標準,沒有增加,可孩子們都是吃兩頓飯,家家日子不富裕,老百姓幾乎都吃兩頓,可學院卻是給大家一天做三頓飯,相當于變相給大家貼補一頓,孩子們都不傻,知道是老師對自己好,還哪有不愿意的,不少孩子都低下頭,眼里含著淚,記下了學院的恩德。
京城本來猶豫的孩子也聽明白了,學院是照顧大家,而且如果你有錢還可以額外花錢讓廚娘給你單做,這些大家全都報名了。
會計學專業的小胖子張學成是威武將軍府的,從小就不愛上學堂,四書五經也聽不明白,就愿意往出跑著玩。柳心這有個雜學院,他老爹是硬拽著耳朵給他送過來的,他帶著書童和小廝都這混了二十來天,看看也沒什么意思,就想不念了。
張學成正琢磨怎么和老爹訴苦回家哪,柳心來了。這山長一來學院一下就變了,首先是有了體育課,對他來說太高興了,可以伸伸胳膊練練腿,挺有意思。接下來還撿柴火,還要搭炕,還建了溫室大棚,自己這會計學也沒那么枯燥,自己天天記記賬,上學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他是不想走了。
一聽可以吃食堂,他馬上報了名,今天一聽細則,更加高興了。小胖子高高舉起手說:“不用雇廚娘了,我讓我爹弄幾口行軍用的大鍋,家里還有幾個火頭兵,就讓他們來學院做飯,我家還有個廚娘菜做得好,她就來做小灶。”
看小胖子積極發言,又有幾個京城的官宦子弟承諾帶些糧食和蔬菜補貼些學院,通州的孩子也有的說可以多拿幾棵白菜或者可以多拿幾捆柴,總之熱情極高。
果然沒幾天大家都依諾帶來東西,而且把書童小廝都打發回去了,開始樂呵呵地吃上大鍋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