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年,一場蔓延全國的大旱由北向南開始了。
柳心剛剛在山東喘了口氣,河南的旱情越發嚴重了的消息就傳了過來。
河南那有二十萬畝的田莊,柳心實在放心不下,馬不停蹄地趕到河南。
柳心那些農莊,因為種的全是番薯,現在佃戶還有些庫存,加上江南貼補的糧食,暫時倒還能維持生活。
福王在開封也跟著種了大量番薯,而且因為番薯的產量高,目前情況還是比較穩定。
可河南其他府城的情況就不樂觀了,柳心剛到河南的時候,吳維城已經愁的滿眼通紅,從本質上說吳維城真的是個好官,他去了河南就主推番薯種植,可是畢竟官方推廣的效率還是比民間差了不少,雖然在番薯種植上也下了大力氣,但百姓手里卻沒什么存糧。
吳維城就和柳心商量今年的糧食怎么能頂到下一季收獲。但是柳心知道河南的情勢可不是一時之策就能解決的,所以還是告訴吳維城不要心急,做好打長期仗的準備。
聽柳心對未來旱情的分析,吳維城才知道自己的擔子有多重了。
開封府一城也救濟不了整個河南,吳維城知道現在唯有采取柳心在山東的發展策略。大力發展水利設施,鄰近水邊兒,哪怕田間地頭一尺一寸的土地都要種上番薯,現在是能種一棵是一棵,多種一棵就能多一分保命的糧食。
河南的大小官員被吳維城逼的每天在田間地頭間徘徊,人命關天不得不為之!
秦明武、秦牧、秦槐、秦明文等等在外地的秦家族人陸續地傳回消息,除了江南還好些,其他地方旱情都很嚴重,首當其沖的就是陜西,柳心自然明白這并不是局部現象,也不是今年才出現這樣的情況,山西、陜西近些年就沒太平過。
今年因為顆粒無收,陜西境內流民又聚在一起。秦牧的延安府還是情況最好的,因為畢竟是最先推廣的番薯,老百姓手里還是有些余糧的。由于秦牧在此官聲甚好,老百姓并沒有騷亂,而是把希望寄托在秦牧身上,覺得秦大人會給老百姓一口吃的,因為畢竟當年就是秦牧帶領大家種植出畝產幾千斤的番薯。
秦牧本來也知道天下旱情的消息,因為柳心在多年前已經給大家提了醒,而且近兩年在秦牧和柳心的通信中,柳心已經明確的告訴他旱情要來臨的,而且還不會短時間結束。
這次顆粒無收,沒有人來逼迫秦牧,甚至沒有人在府衙門前號哭、祈求??汕啬恋男睦韰s越發沉重,安排人趕緊對全府的糧食情況摸了一下底:看看官民一共有多少糧食?還能撐多久?
幾天后拿到數據,倒還是能讓人松口氣,按照延安府的人數統計還能撐一年。
按正常情況,如果來年沒有旱情,應該問題不大??墒抢咸鞝敳粫@么輕易的就饒了這些人,萬一來年再來次顆粒不收,那老百姓就性命堪憂了。
延安府的老百姓還像以往一樣靜悄悄地安守田園,其他州府的人逃荒的路過延安府。有相熟的或看到可憐人,老百姓就暗中留了下來,這無形中加大了延安府糧食缺口。
崇禎十一年底,秦牧向朝廷上了請糧折子,京畿地區這幾年收成也不好,根本沒有余糧,崇禎只是給秦牧他們回復要自己想辦法解決,朝廷一時半會兒拿不出救濟的糧食。
秦牧此時不得不向柳心求救,雖然重災區是在河南,不過陜西兩年顆粒無收得先應急,柳心趕緊安排從山東調配糧食向陜西出發,為了趕進度,也請在陜西附近的秦家子弟就近支援一下,爭取幫秦牧渡過難關。
大明其他的地方,情況也很糟糕,雪片般的求救折子飛到崇禎的案頭,崇禎整日焦頭爛額,不過朝廷從江南運來的糧食大多送到了邊鎮,這些邊鎮大佬可比老百姓難弄得多,弄不好就要嘩變,崇禎咬牙也得供應著糧食。這時崇禎倒是越發的感激秦家,感激柳心了,要是沒有柳心力主推廣番薯,現在餓死的何止千萬,雖然目前情況依然危急,可畢竟沒有出現大面積死人現象,而且邊鎮相對安定,為大明度過劫難提供了有利的局面。
河南的情況也逐漸開始糟糕,大片干裂的土地,除了秦家主推的區域,其他地方岌岌可危,再次回到幾年前那種流寇橫行的時候。
雖然原本歷史上要大展身手的李自成已經被柳心這小翅膀扇的偏離了方向,更是在秦明武和克魯的聯合夾擊下退出了中原??墒请S著大旱來臨,流民流寇卷土重來,張獻忠帶著農民軍再次在河南邊境流竄。
崇禎十四年,一群群流民瞪著毫無神采的眼睛路過柳心的農田,有膽大的眼中露出貪婪的神色,而老幼婦孺。就是踉踉蹌蹌的前行,他們也不知道該逃向何方。河南的個別地方已經發生了啃樹根草皮吃死人吃觀音土等等情況,柳心知道用番薯種植為大明爭取了五年時間,已經到了極限。
山東的糧食產量,目前僅有兩成,不過老百姓還基本能填飽肚子,按照推算,山東這一帶應該咬咬牙就能挺過去了,而河南除了開封府還在勉力維持。其他地方是無力回天了,只能靠山東救濟,定量施粥救濟,這種情況可能還得二三年。
柳心決定再下江南,雖然上次的江南之行給柳心留下了陰影,可現在覺得這次不下江南恐怕還是不行。
在江南,錢塘縣的秦槐那一帶,目前還能實現一年三熟,這兩年已經開始往河南運糧。
柳心還是想到江南挖掘下潛力,畢竟一年三熟這產量實在是太誘人了,哪怕多出一畝,一年就能多出上萬斤的番薯,多少人命??!
柳心收拾了全部家當,把銀票、首飾、玉器都收攏了,這次柳心下定決心,只要江南還有地,哪怕傾家蕩產也要把糧食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