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陶齋文存(全三冊)
- 李伯齊
- 2694字
- 2023-05-17 16:25:27
讀《樂陶齋文存》書后(代序)
李伯齊先生的學術論文將結集出版,囑我寫一篇序言。我是先生的受業學生,受教于先生四十余年,師命自當應承,我愿借此機會,敘述追隨先生幾十年的問學心得和師生情誼。但確實不適合弁于卷首,姑且作為“書后”吧。
先生是我的業師。大學階段,他為我們講授魏晉南北朝文學。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師生關系遠比現在親近和諧,任課老師有晚自習輔導制度,每周都會在晚自習時到教室一至二次,為學生答疑解惑。所以學生和老師接觸較多,可以隨時向老師請教。先生為人極平易,是我大學時期最相熟的老師,給我的大學生活留下了美好的青春回憶,與我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分。大學畢業留校后,我被分配在古典文學教研室,有了更多向先生請益的機會。經過初期的進修和試講后,我逐步開始獨立承擔講課任務,并參與教研室組織的編寫教材等科研工作。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先生擔任教研室主任期間,聯合曲阜師大、聊城大學等省內師范院校,共同編寫出版過多卷本《中國分體文學史》和《中國歷代分體文學作品選》配套教材,我被指派和聊城大學王文清老師擔任詩歌卷作品選主編,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鍛煉。其后,英國學者安娜·波瑞爾(Anne Birrell)教授曾與先生商談開展《玉臺新詠》合作研究,先生將其《玉臺新詠序》及一篇關于中國神話與樂府詩的論文交給我,囑我先將《玉臺新詠序》譯出,并寫一篇評介。波瑞爾將《玉臺新詠》稱為中國早期的愛情詩歌選集,序言向西方讀者介紹了這部詩集產生的歷史背景,考察其在《詩經》、《楚辭》、漢樂府以來女性詩歌傳統的演變進程中,尤其是在南朝宮廷生活的環境下,如何展示女性的物質世界與情感世界,對愛情觀念的形成與演進,宮體詩意象的意義與組合,規范與禁忌中的兩性關系等問題,提出了富有啟發性而又饒有興味的觀點。我的英語水平不高,翻譯時頗費了些功夫,但最后只譯出這篇長序的大半,約17000字,沒有來得及完成就因考研和興趣的轉移而擱置下來。近日翻檢出舊日譯稿,但原文卻遍尋不得,既感到惋惜,更深感辜負了先生的期望,一直引以為憾。先生總是熱心提攜后進,通過科研合作等方式,培養扶持青年教師,使他們能較快成長,做出成績。如與徐文軍、王勇等合作編著的《山東文學史》(山東人民出版社)、《聊齋志異選》(人民文學出版社)等。
先生也是我的恩師。我大學畢業多年,興趣游移不定,缺少規劃,上課之外,庸庸碌碌,無甚進步。先生看到這一點,即督促我考研,并為我聯系了山東大學董治安先生,使我得以順利進入山東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跟隨董治安先生和霍旭東先生攻讀先秦兩漢文學方向碩士研究生,在學術研究上得以初窺門徑,我的碩士學位論文答辯會也由先生擔任答辯主席。但1989年碩士畢業后又有些滿足現狀,加上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與當時許多年輕老師一樣,一時有些迷茫,后來的職稱晉升也不甚順利。在個人發展的關鍵時刻,又是先生及時勸誡和鼓勵我進一步攻讀博士學位,我終于克服了畏難心理,破釜沉舟,于2000年考入復旦大學,圓了自己的博士夢,得以在年逾“不惑”時,開辟新的學術事業。可以說,如果沒有先生的長遠眼光和諄諄敦促,我或許真要荒廢許多寶貴歲月。在人生的關鍵節點,先生每每推我一把,照拂頗多,所以一直對恩師心存感激。
先生長期擔任古典文學學科帶頭人,為碩士學位授予點和省級重點建設學科的申報、引進人才等學科工作殫精竭慮,為后來的山東省重點學科及博士學位點的申報成功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后來兼任山東師大圖書館館長以至退休,他也一直關心學科建設工作,對我指點頗多。又長期擔任山東省古典文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山東師大為秘書處所在單位,先生為學會做了大量工作。我雖非秘書處人員,但曾隨先生赴聊城市及東阿縣聯系舉辦國際曹植學術研討會事宜,也看到他的協調與組織能力。
工作之外,私下里我和先生接觸也頗多。我性格木訥,怕說話,不善與人交往,但總愿往先生那里跑,尤其和大學同學馬鳳如時常一起相約去老師家聊天蹭飯。先生剛至山師任教時,子女多,家庭負擔頗重。但他性格樂觀,困難再多,總能坦然面對。隨緣任運,安時處順,淡泊平和,耿介而能容物,不汲汲于個人得失恩怨,藹然有古仁人君子之風。先生讀陶慕陶,齋號“樂陶”,書房里懸掛著他自書的《擬陋室銘》:“無山亦高,無水潛龍。斯是陋室,惟書可誦;經史子集,幼學啟蒙。文房四寶,置而少用;閱讀隨意,微機代耕。塵囂聒耳,聽而不聞;嬉笑怒罵,全憑心情。顏子陋巷,易于安居。容膝自樂兮,達人淵明。”雖為戲筆,卻真實反映了安閑自適的生活狀態與心態。先生為文清通簡要,也一如其為人之清淡平易。先生極為尊重師長,常向我們講述古典文學教研室前輩如嚴薇青先生、莊維石先生、李毓芙先生等學者的品格、學術及趣事掌故,并撰寫了《莊維石先生傳略》和《深切懷念嚴薇青先生》等文章,均為非常有價值的學科史料。先生事父母至孝,反哺之情、哀戚之思,常形于辭色,令人動容。先生和師母伉儷情深,幾十年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師母對我和同班同學鳳如、緒云在生活上亦關愛有加。這些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反映了先生樸實純真的人格境界和情懷,使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近來,先生將幾十年所創作的近80首詩詞作品輯為《補暇錄》,由甲骨傳媒公司梓印數冊,分送友好。這些作品歌詠親情友情,感諷時事世風,紀行詠物,寄托懷抱,感于事,因于遇,觸于物,吟詠自適,莫不出于自然,真實記述了先生的個人生活史,從中可以真切感受到先生的詩人情懷。
此次先生將數十年科研成果編輯出版,是個人學術成果的重要總結。先生治學,廣涉先秦諸子研究,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山東作家何遜、李攀龍、張養浩等研究,《聊齋志異》研究,齊魯文化與文學研究等領域,涉獵極廣,著述甚豐。而最著力處,還是古代詩歌史領域。從文集所收為碩士生所開“中國古代詩歌史專題”、“中古詩歌概論”、“《文選》與《玉臺新詠》研究”、“中西古代文化與文學”等課程提綱,即可以看出他對中國詩歌史上的諸多重要理論問題,如中西詩歌比較、中國詩歌的民族性等,當代學術動態、中西方學術理論與方法等,都做了深入的思考和梳理,顯示了宏通開放的學術視野。這些問題先生平時和我常有交流,予我啟發甚多,相信出版后也仍將嘉惠后學。先生寫作刻苦勤奮,至今仍沉浸文史,伏案著述,從無間斷。先生在文集自述中所說:“我從事學術研究,一向注重文本,尊重事實,不讀原著,則不敢發表意見。”強調一切研究從材料出發,以文本為中心,征實考信,不騖新奇,實事求是。這些治學經驗和學術精神,仍值得后學揣摩和取法。
作為老門生,雜記與老師點滴往事和一點讀后感,一則祝賀先生文集出版,二則衷心祝愿恩師和師母享受生活,歲月靜美,身心愉快,福壽綿長。
陳元鋒
2018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