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章算術(附海島算經)
- 李繼閔譯注
- 8932字
- 2023-05-31 09:30:47
劉徽《九章算術注》原序
【題解】
劉徽是《九章算術》成書后第一個重要的注釋者。魏晉之后,所有《九章算術》的版本,都采用了劉徽的注釋。劉徽在《九章算術》之前寫了本篇序言,后世的所有版本也都予以收錄。
劉徽的序言首先說明了《九章算術》的版本來源。《九章算術》的基本框架,源于周公的“九數”。秦始皇焚書坑儒后,西周流傳的《九章算術》經文散亂缺失。西漢時期,經過張蒼與耿壽昌的編輯、校補,大體上形成了后世流傳的《九章算術》的版本。
接著,劉徽陳述了他注釋《九章算術》的兩條主要原則。
其一,“事類相推,各有攸歸”。《九章算術》是一部問題集,針對一些同類的問題,會設計一個算法,稱之為“術”。這些“術”看起來似乎是孤立的,但是,就其數學本質而言,很多“術”的構造原理是相同的。例如,《九章算術》的很多算法,都是建立在“率”這個更基本的概念之下構造出來的。劉徽注的一個重要的貢獻,是深刻地揭示了不同算法間所共同擁有的基本原理。
其二,“析理以辭,解體用圖”。《九章算術》的所有“術”,基本上都是算法的陳述,沒有給出這些“術”的構造原理或證明過程。劉徽針對幾乎所有的重要的“術”,都采用邏輯語言與模型圖解,補充給出了嚴格、清晰的推導或證明,如割圓術、開方術、陽馬術等。
劉徽序言的最后一個部分,主要闡述了他自己在數學上的一個重要的創建,即“重差術”。為了說明“重差術”的應用,劉徽撰寫了《重差》一卷,作為《九章算術》的第十卷,綴于“勾股”之后。唐代李淳風編輯《算經十書》時,將《重差》作為算經之一種獨立成書,因《重差》的第一問是測算海島的高遠,因之命名為《海島算經》。
昔在包犧氏始畫八卦(1),以通神明之德(2),以類萬物之情(3),作九九之術(4),以合六爻之變(5)。暨于黃帝神而化之(6),引而伸之(7),于是建歷紀(8),協律呂(9),用稽道原(10),然后兩儀四象精微之氣可得而效焉(11)。記稱隸首作數(12),其詳未之聞也。按周公制禮而有九數(13),九數之流,則《九章》是矣。
【注釋】
(1)包(páo)犧氏:即伏羲氏,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之一,風姓。相傳其始畫八卦,又教民漁獵,取犧牲以供庖廚,因稱庖犧。亦作“伏犠”“伏戲”。《周易·系辭下》:“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包,通“庖”。八卦:《周易》中的八種具有象征意義的基本圖形,每個圖形用三個分別代表陽的“—”(陽爻)和代表陰的“--”(陰爻)符號組成。名稱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易傳》作者認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并認為乾、坤兩卦在八卦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現象的最初根源。八卦中,乾與坤、震與巽、坎與離、艮與兌是四個矛盾對立的形態。傳說周文王將八卦互相組合,又得六十四卦,用來象征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發展變化。
(2)神明之德:即由神靈顯示出的事物變化的規律或人應遵守的行為法則。神明,舊指神祇,也指人或物的精靈怪異。《左傳·襄公十四年》:“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德,與道同為中國哲學的一對范疇。道,指事物運動變化所必須遵循的普遍規律或萬物的本體;德,用作具體事物從“道”中所得的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禮記·曲禮上》:“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注:“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稱。”
(3)萬物之情: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的情狀與勢態。《周易·序》:“《易》之為書,卦爻彖象之義備而天地萬物之情見。”萬物,統指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周易·乾》:“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情,情況,情態。
(4)九九之術:指乘除算法或泛指一般算法。九九,乘法口訣。古代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故稱“九九”。其起源甚早,至遲于春秋齊桓公時已有。李籍《九章算術音義》:“術者,有所述也。《前漢·梅福傳》:‘臣聞齊桓之時有以九九見者,桓公不逆欲以致大也。’師古曰:‘九九算術若今《九章》《五曹》之輩。’《隋書·經籍志》:‘《九九章術》二卷,楊淑撰。’”《周髀算經·卷上》注曰:“九九者,乘除之原。”
(5)六爻之變:指六爻之變化或變動。爻,《周易》卦之畫曰爻。六十四卦中,每卦六畫,故稱“六爻”。如乾卦之,坤卦之
。《周易·系辭上》:“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又云:“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
(6)神而化之:使之變化得高深莫測。神,奇異莫測;異乎尋常。《周易·系辭上》:“陰陽不測之謂神。”韓康伯注:“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為言,不可以形詰者也。”
(7)引而伸之:使之延展推廣。引,開弓。伸,展開;伸直。《周易·系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許慎《說文解字·敘》:“引而申之,以究萬原。”
(8)歷紀:一說是指日月運行軌道的分紀。《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上應天光星辰歷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注曰:“歷紀謂日月行歷法天,二十八宿三百六十五度之分紀也。”二說是指歷數綱紀。《漢書·律歷志上》:“故自殷周皆創業改制,咸正歷紀,服色從之。”歷,歷法;推算歲時節候的方法。《大戴禮記·曾子天圓》:“圣人慎守日月之數,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時之順逆,謂之歷。”
(9)律呂:音樂術語,“六律”“六呂”的合稱,即十二律。《漢書·律歷志上》:“律十有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律以統氣類物,一曰黃鐘,二曰太族,三曰姑洗,四曰蕤賓,五曰夷則,六曰亡射。呂以旅陽宣氣,一曰林鐘,二曰南呂,三曰應鐘,四曰大呂,五曰夾鐘,六曰中呂。”
(10)稽:考核、查考。原:本原,根本。
(11)兩儀:指天、地或陰陽。《周易·系辭上》:“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孔穎達疏:“不言天地而言兩儀者,指其物體;下與四象(金、木、水、火)相對,故曰兩儀,謂兩體容儀也。”四象:一說指春、夏、秋、冬四時;二說指水、火、木、金布于四方;三說指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其說法不一。《周易·系辭上》:“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精微之氣:指作為世界本原的精氣。精微,精細隱微。《禮記·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氣,中國哲學概念。通常指一種極細微的物質,是構成世界萬物的本原。東漢王充《論衡·自然》:“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精氣,中國哲學術語。《周易·系辭上》:“精氣為物,游魂為變。”孔穎達疏:“云精氣為物者,謂陰陽精靈之氣,氤氳積聚而為萬物也。”精氣(有時單稱“精”)“下生五谷,上為列星”,被一些學者認為是世界的本原(見《管子·內業》等篇)。東漢王充《論衡·論死》:“人之所以生者,精氣也。”認為精氣是構成人體的物質。
(12)隸首:人名,相傳為黃帝之臣。《史記·歷書》:“蓋黃帝考定星歷。”唐司馬貞《索隱》:“按《系本》及《律歷志》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伶倫造律品,大橈作甲子,隸首作算數,容成綜此六術而著《調歷》也。”《系本》即《世本》,為先秦史料叢編。記三皇五帝至春秋間事,為先秦史官記錄和保存的部分歷史檔案資料。約寫定于戰國末年,經秦漢人整理,記事亦延至秦及漢初。宋時已佚。隸首作數源于此書記載而為許多文獻、典籍所輾轉傳抄。
(13)九數:西周國子學習的“六藝”之一。《周禮·地官司徒》:“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鄭玄注引鄭眾云:“九數: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即是說“六藝”中之“九數”,包括九個細目,與后來《九章》的九個章名相類。
【譯文】
上古有包犧氏最早畫八卦,用來通解神靈的道德,用來類推萬物的情狀,創作九九之術,用來符合六爻的變化。到了黃帝之時便神化之,引伸之,于是創建歷紀,協調律呂,用以考核道之本原,然后兩儀四象、精微之氣可以取得證驗。有記載說隸首作數,但它的詳情卻不得而知。按照周公創作《周禮》而有“九數”,這“九數”之流傳,即是現今的《九章》。
往者暴秦焚書(1),經術散壞(2)。自時厥后,漢北平侯張蒼(3)、大司農中丞耿壽昌皆以善算命世(4)。蒼等因舊文之遺殘,各稱刪補(5)。故校其目則與古或異,而所論者多近語也。
【注釋】
(1)暴秦焚書: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博士淳于越反對封建主義中央集權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主張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于博士官的私藏《詩》《書》和諸子百家書(除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外)等一律限期燒毀;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欲學法令的以吏為師。這便是史稱的“焚書”。
(2)經術:經學、儒術。《后漢書·儒林列傳》:“及光武中興,愛好經術,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采求闕文,補綴漏逸。”
(3)北平侯張蒼:據《史記·張丞相列傳》記載,張蒼(?—前152),經歷了秦漢兩個朝代。“(蒼)陽武人也,好書律歷,秦時為御史,主柱下方書。”“明習天下圖書計籍;又善用算律。”西漢王朝建立后,在漢高帝主持下,由蕭何定律令,張蒼定歷法及度量衡程式。據《漢書》記載,張蒼于漢高祖六年(前201)封北平侯,遷為計相。呂后八年(前180)為御史大夫,文帝四年(前176)為丞相。
(4)大司農中丞耿壽昌:耿壽昌在漢宣帝時期(前73—前49)為大司農。曾向宣帝提出“近糴漕關內之谷”的建議,并下令在邊郡設立“常平倉”,宣帝下詔“賜爵關內侯”。他在天文學上主張渾天說,甘露二年(前52)他奏“以圓儀度日月行,考驗天運狀”。著有《月行帛圖》二百三十二卷,《月行度》二卷,他精通數學,特別擅長關于工程方面的計算。曾主持建造杜陵。
(5)因舊文之遺殘,各稱(chèn)刪補:根據遺留下來殘缺的舊文,各自做適當的刪補。因,依據。《商君書·更法》:“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稱,適合;相符。
【譯文】
往昔殘暴的秦王朝焚書,致使經學著作散失、損壞。從此之后,漢代北平侯張蒼、大司農中丞耿壽昌都以擅長算術而聞名于世。張蒼等人依據舊文的遺漏殘缺的情況,各自適當地進行刪補。所以校對其細目則與古代或許有不同之處,而所講述的內容大多還是接近當時的用語。
徽幼習《九章》,長再詳覽。觀陰陽之割裂(1),總算術之根源,探賾之暇(2),遂悟其意。是以敢竭頑魯(3),采其所見,為之作注。事類相推,各有攸歸;故枝條雖分而同本干者,知發其一端而已(4)。又所析理以辭(5),解體用圖(6),庶亦約而能周(7),通而不黷(8),覽之者思過半矣(9)。且算在六藝,古者以賓興賢能(10),教習國子(11)。雖曰九數,其能窮纖入微(12),探測無方(13)。至于以法相傳,亦猶規矩度量可得而共(14),非特難為也。當今好之者寡,故世雖多通才達學,而未必能綜于此耳。
【注釋】
(1)觀陰陽之割裂:觀察事物分裂成陰陽相對立的兩個方面。陰陽,中國哲學的一對范疇。陰陽之原意指日光的向背,引申為氣候的冷暖。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現象都有正反兩方面,就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勢力。《周易·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把陰陽交替看做宇宙的根本規律。割裂,割開;從整體中分割出若干部分。三國魏曹冏《六代論》:“割裂州國,分王子弟。”
(2)賾(zé):幽深玄妙。《周易·系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探賾索隱,探索幽深莫測,隱秘難見的道理。暇:空閑。此為余暇之意。
(3)敢竭頑魯:劉徽的自謙之詞,意即“勇于竭盡聰明才智”。竭,盡,用完。頑魯,愚昧魯鈍。漢王符《潛夫論·考績》:“群僚舉士者,或以頑魯應茂才,以桀逆應至孝……名實不相副,求貢不相稱。”
(4)發其一端:發生于同一根源。端,開頭,《孟子·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引申為緣由。又通耑。耑,發端。《說文解字》:“耑,物初生之題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段玉裁注:“題者,額也。人體額為最上,物之初見,即其額也。古發端字作此,今則端行而耑廢,乃多用耑為專矣。”
(5)析理以辭:用邏輯的判斷來剖析算理。辭,我國古代邏輯名詞,指命題(判斷)。戰國時后期墨家提出了“以辭抒意”的論點。荀子也提出了“辭也者,兼異實之名以論一意也”的說法,認為辭(判斷)是結合兩個不同的“實”的名(概念)來論斷一個意義。
(6)解體用圖:用圖形來分解幾何體。劉徽提出用邏輯推理與圖形解析來闡明算法原理。圖,用線條、顏色描繪的事物形象。體,幾何學上具有長闊厚三度的形體。
(7)庶:幸而,希冀之詞。亦:助詞。約:簡單,簡略。周:周到,周密。
(8)黷:輕慢。
(9)思過半:大部分已領悟。《周易·系辭下》:“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10)賓興:周代的舉賢之法。鄉大夫自鄉小學薦舉賢能而賓禮之,以升入國學。
(11)國子:公卿士大夫的子弟。
(12)纖:細小。微:細小,幽深。《周易·系辭下》:“君子知微知彰。”
(13)無方:猶無常,謂沒有固定的方向、處所或范圍。《周禮·春官·男巫》:“冬堂贈,無方無筭。”《注》曰:“無方,四方為可見。”《禮記·檀弓上》:“左右就養無方。”又《禮記·內則》:“博學無方。”
(14)規:校正圓形的用具。《詩經·小雅·沔水序》鄭玄箋:“規者,正圓之器也。”引申指畫圓。甲骨文中,規字寫作,象征一手執規作畫圖的姿式。矩:古代畫方形的用具,就是現在的曲尺。《周髀算經·卷上》:“圓出于方,方出于矩。”甲骨文矩寫作匚,征象曲尺。度:計量長短的標準。《漢書·律歷志上》:“度者,分、寸、尺、丈、引也。”量:計量多少的器具。《漢書·律歷志上》:“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
【譯文】
劉徽自幼學習《九章》,年長以后又仔細研讀。觀察陰陽的區分,概括算術的本源,在探討幽深與玄妙之余,于是領悟其真諦。因此敢于竭盡愚昧魯鈍,搜集所見,為之作注解。事物按其類別相互推求,便各有所歸屬;所以枝條雖分而本干相同的,可知它們發生于同一根源。進而用文辭來分析其原理,用圖形來解剖其結構,希望做到雖簡約而能周全,既全面又不浮泛,使閱讀者能領悟其大半。算術作為“六藝”之一,在古代以賓興之法選拔賢才能人,教導貴族子弟。雖然稱之為“九數”,它卻既能窮盡纖毫之細微,又能探測無邊無涯之遼闊。至于以現成的算法相傳授,也就猶如規、矩、度、量眾人都可以得到一樣,并非特別難辦的事。當今喜好算術的人太少,所以世上雖有很多通才達學之士,但未必能夠治理于此道啊!
《周官》大司徒職(1),夏至日中立八尺之表,其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2)。說云:“南戴日下萬五千里(3)。”夫云爾者,以術推之。
【注釋】
(1)《周官》:又稱《周官經》,即《周禮》。儒家經典。經古文學家認為周公所作,后人有所附會;經今文學家認為成書于戰國,或以為西漢末劉歆所偽造;近參以周秦銅器銘文定為戰國作品。其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代各國制度,添附儒家政治思想,增減排比而成的匯編。全書共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等六篇。《冬官司空》早佚,漢時補以《考工記》。有東漢鄭玄《周禮注》等。大司徒:官名。《周禮·地官》大司徒,主管教化的官,為六卿之一。職:執掌,主管。
(2)夏至日中立八尺之表,其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夏至日正午立八尺標竿,其影長為一尺五寸,稱為“地中”。夏至,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90°(夏至點)開始。崔靈恩《三禮義宗》:“夏至為中者,至有三義:一以明陽氣之至極,二以明陰氣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謂之至。”此日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長。日中,正午。表,測量日影的標竿。景,影的本字。地中,大地的正中。孫詒讓《周禮正義》:“地中者,為四方九服之中也。”
(3)說云:指鄭玄《周禮注》中文字。南戴日下萬五千里:南戴日下距離地中一萬五千里。南戴日下,地面中央之南正值日下之處,即指太陽在地平面上的垂直投影點。戴日,值日之下。《爾雅·釋地》:“岠齊州以南,戴日為丹穴。”
【譯文】
《周官》大司徒之職記載,夏至日正午立8尺長的標竿,它的影長1尺5寸,稱之為“地中”。其注稱:“南戴日下距離地中一萬五千里。”其所以這樣說,是用算法推求的。
按《九章》立四表望遠及因木望山之術(1),皆端旁互見(2),無有超邈若斯之類。然則蒼等為術猶未足以博盡群數也。徽尋九數有重差之名(3),原其指趣乃所以施于此也。凡望極高、測絕深而兼知其遠者必用重差(4),勾股則必以重差為率,故曰重差也(5)。立兩表于洛陽之城,令高八尺。南北各盡平地,同日度其正中之景(6)。以景差為法,表高乘表間為實,實如法而一,所得加表高,即日去地也(7)。以南表之景乘表間為實,實如法而一,即為從南表至南戴日下也(8)。以南戴日下及日去地為勾、股,為之求弦,即日去人也。以徑寸之筒南望日,日滿筒空,則定筒之長短以為股率,以筒徑為勾率,日去人之數為大股,大股之勾即日徑也(9)。
【注釋】
(1)立四表望遠:指《九章算術》卷九勾股第[9-22]題立四表測量木之遠近的算法。因木望山:指卷九勾股第[9-23]題依靠大樹測量山高的算法。
(2)端:正。旁:偏,邪。端與旁相對,表示地面上位于高處之觀測目標的正下方和邪下方的兩點,它們分別是目標在地面上之正投影和觀測點。如因木望山中的“山腳”即是所謂的“端”;而“樹根”處即是所謂的“旁”。互見,互相遇見。此作互相連通解,即可以測量距離。如因木望山題可測得山去木53里。
(3)九數:古算法名。漢鄭玄《周禮·地官司徒·保氏》九數注引漢鄭眾《周禮注》:“九數: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鉤股。”重差:重測取差之意,即重復地進行勾股測量,取兩次觀測對應之差為比率來進行推算。詳見下文劉徽對重差的解釋。
(4)望:向遠處看。此作觀測解。極高:高之至極。絕深:深之至極。此種高度或深度的測量,無法直接度量觀測目標在地面上的投影至觀測點的水平距離。換句話說,在觀測中推算高或深的同時,還要推求目標的遠近。故云“而兼知其遠者”。知,使人知道的意思。對于這類端旁不能互見,在求高深的同時兼求遠近的問題,就必須使用重差術。
(5)勾股則必以重差為率,故曰重差也:其勾股則必取重差作為比率,所以稱之為“重差”。重差術是由簡單勾股測量的旁要術發展而來的。如因木望山,即旁要的典型,其推算之理論根據是,
勾∶股=勾率∶股率
而重差則不同,代替勾或股而考慮其前后觀測之差,即依據
前后勾之差:股=勾差率∶股率
(6)正中之景:即表在正午之日影。正中,謂日當天之中,指正午時分。《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昆吾,是謂正中……至于悲谷,是謂餔時。”

圖0-1 影差法
(7)以景差為法,表高乘表間為實,實如法而一,所得加表高,即日去地:如圖0-1所示,在水平地面上立南北兩表,以觀測正午之日影。景差,即南北表影之差。法,除數。表間,南北兩表之間隔(距離)。實,被除數。實如法而一,用除數去除被除數。日去地,即太陽到地面之距離。此即給出計算日去地的公式:

其中,以(日去地-表高)為股,以表高為股率。以日下至南表為前勾,則南表景為前勾率;以日下至北表為后勾,則北表景為后勾率。于是表間即為前后勾之差,而景差即為勾差率。于是
前后勾之差∶股=勾差率∶股率
即是
表間∶(日去地-表高)=(北表景-南表景)∶表高
它表明日高公式的“重差”之涵義:“則勾股必以重差為率。”
(8)以南表之景乘表間為實,實如法而一,即為從南表至南戴日下也:此給出南表至南戴日下計算公式:

(9)以徑寸之筒南望日,日滿筒空,則定筒之長短以為股率,以筒徑為勾率,日去人之數為大股,大股之勾即日徑也:由重差術得日高及南戴日下,據勾股定理,可得人去日

再用竹筒觀日,便可計算日徑,如圖0-2所示


圖0-2 測量日徑
【譯文】
按《九章算術》中的“立四表望遠”及“因木望山”之類的算法,都是端旁之點可以直接測量的情形,而沒有像測量日之高遠這樣超遠而渺茫的一類測算方法,如此看來張蒼等人的造術也未能廣博到包羅無遺的程度。劉徽探求“九數”中有重差的名目,推究其宗旨乃是為了應用于此。凡是觀測極高、測量絕深而兼求其遠的,必用“重差”算法,其勾股則必取重差作為比率,所以稱之為“重差”。在洛陽城立南北二標竿,其高皆為8尺。假設南北二標竿在同一地平面上,在同一天日中正午時度量日影。取影差作為除數,表高乘表間作為被除數,所得之商加表高,即是“日去地”之數。若用南表的影長乘表間作為被除數(除數同上),用除數去除被除數,即是從南表到南戴日下的距離。以南戴日下及日去地分別作為勾、股兩邊,而求對應的弦,即得“日去人”之數。取直徑為一寸的竹筒向南觀測太陽,筒孔正好被太陽所充滿,則規定筒之長度為股率,取筒的直徑為勾率,日去人之數作為大股,而大股所對應的勾就是太陽的直徑。
雖夫圓穹之象猶曰可度,又況泰山之高與江海之廣哉!徽以為今之史籍且略舉天地之物,考論厥數,載之于志,以闡世術之美。輒造《重差》,并為注解,以究古人之意,綴于勾股之下(1)。度高者重表;測深者累矩;孤離者三望;離而又旁求者四望(2)。觸類而長之(3),則雖幽遐詭伏,靡所不入。博物君子,詳而覽焉。
【注釋】
(1)輒造《重差》,并為注解,以究古人之意,綴于勾股之下:即劉徽編撰《重差》一卷,并附有注釋,闡述古人之原意,列于《九章算術》末卷勾股章之后,以彌補《九章算術》之不足。唐初將《重差》另本單行,遂稱《海島算經》。輒,即。
(2)度高者重表;測深者累矩;孤離者三望;離而又旁求者四望:劉徽將《海島》九問概括為四種類型。測“無遠之高”用重表法,如望海島;測“無廣之深”用累矩法,如望深谷。重表與累矩皆只需測望兩次。如果觀測目標無所依傍,孤離無著,就必須觀測三次,如望松生山上;要是觀測目標不僅孤離無著,而且需旁求他處,就必須觀測四次,如岸望清淵。
(3)觸類而長之:觸類旁通,引而申之。語出《周易·系辭上》:“引而申之,觸類而長之。”觸類,觸逢同類。長之,使之增長、推廣之意。
【譯文】
天之圓穹尚且說可以度量,又何況泰山之高及江河之廣呢!劉徽依據現今的史籍并略舉天地間之實物為例,考證與辨析其數理,而述諸于文字,以闡發世人所造算法之美妙。于是創作《重差》,并作注解,以探討古人之原意,補充在勾股章之下。欲度量高度者用重表法;測量深度者用累矩法;被觀測物“孤離”無著者須觀測三次;孤離而又旁求者須觀測四次。觸類旁通,引而申之,那么即使幽深遙遠而又奇異隱蔽的目標,也沒有不能測算的。博學多識之士,當詳加審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