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元明清曲譜方面的系統研究,20年前有周維培的《曲譜研究》脫穎而出,享譽學界。這部著作對元明清三代的曲譜逐一作了作者、版本、形制、內容、源流等方面的考述,在曲譜研究領域為后來者打下了厚實的基礎。其后珠玉并出、佳作紛呈,對曲譜的研究趨向深入,卻少有如該書具有完整體系者。循著該書開辟的路徑,本書進一步探討元明清曲譜發展的軌跡。

本書的研究基于長期曲律、曲譜研究過程中察覺到的一些具有規律性的現象,即每部曲譜都不僅僅是一個單獨的個體,曲譜與曲譜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構成了各具特色而又聯系緊密的曲譜譜系。每一部曲譜的誕生,都是制譜者受到某些思想的激發,認為前人之譜尚有所不足,須新制一部。每部曲譜的產生都不是孤立的現象,它受前代和同時代曲譜的影響,在形制上往往作針對性的調整,表達了制譜者對曲的創作在當時曲勢下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對后代曲譜的誕生存在著或潛或顯的影響,從而在曲譜體系中占據一席之地。曲譜在形態方面的變遷,往往都不是任意的,而是出于制譜者對發展著的曲壇文化作出的應變。研究曲譜的形態變遷,目的就是從這個角度窺察元明清時期曲的文化動態。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20世紀,曲譜研究的主要成就有:(1)曲譜格律研究。這類著作承繼古代曲譜編纂、考訂之學,往往通過比勘、研析古代諸譜,集其大成,制作新譜,以備今用。以吳梅的《南北詞簡譜》、鄭騫的《北曲新譜》等為代表著作。(2)曲譜的曲文輯佚與研究。錢南揚、趙景深、顧隨、陸侃如、馮沅君等進行了大量的曲文辨析和戲曲佚文輯錄工作。這類研究承清人樸學傳統,以考據為主。其目的雖未必在曲譜本身,但藉此吸引了學界對曲譜的研究目光。至今這仍然是曲譜研究的重要角度。(3)工尺曲譜的研究與譯介。音樂學界對曲譜的研究多集中在清中葉以后出現的工尺曲譜,往往以曲牌音樂研究和戲曲聲腔研究為中心。在曲譜譯介方面,經楊蔭瀏、傅雪漪、劉崇德、王正來等前輩的努力,已有豐厚的成果。(4)對曲譜本體的研究。這始于錢南揚先生的數篇關于曲譜流別的文章。后來,周維培、黃仕忠、李舜華等都有對某些曲譜的考證研究。20世紀末,錢南揚弟子周維培對曲譜作系統的基礎性研究,著《曲譜研究》,引起了學界對曲譜本體更多的關注。

21世紀以來,隨著曲學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如黃振林、劉明今、周曉芹、魏洪洲等開始關注曲譜本體。在此領域,漸次出現一些單篇論文、博碩士論文,亦有少量專著。概括當前曲譜研究的特點是:(1)注重個體研究。曲譜浩瀚,學者通常只能先從某一部曲譜入手。不少博碩士論文都以一部曲譜為主攻方向,進行深入研究。比如在博士論文基礎上完善并出版的李曉芹《〈曲譜大成〉稿本三種研究》、吳志武《〈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研究》、李冠然《沈璟〈南曲全譜〉研究》(碩士論文)、謝凌云《葉堂與〈納書楹曲譜〉研究》(碩士論文)、李佳蓮《李玉〈北詞廣正譜〉研究》、林佳儀《〈納書楹曲譜〉研究:以〈四夢全譜〉訂譜作法為核心》等。(2)注重文獻研究。由于對文獻相關信息的考證,總是開啟研究的第一步,所以很多學者仍然在這方面付出努力,如李曉芹、魏洪洲等。當前也有學者如黃振林、劉明今、林佳儀等,關注曲譜的文化研究、曲譜間的關聯研究。筆者也一直致力于此,試圖在此方面作一些掘進。

二、本書研究的曲譜范疇

雖然元明清的曲譜,乃至清末民國的曲譜,都曾在本書的視野之內,但在研究過程中,研究對象自然而然凝聚起來:元明清三代,以“宮調為綱,曲牌為目”編撰的曲譜。

這類曲譜,在古代被稱為“宮譜”。由于“宮譜”的概念,在近代另有所指,并已成為習稱,所以本書暫不擬采用,而只以“元明清曲譜”稱之。不過,對于古代的“宮譜”與近代“宮譜”意義所指的區別,需在這里交代。因為這關乎對曲譜類別的劃分。本書的研究對象,完全是古代之“宮譜”意義的曲譜。它們在文化方面有著一慣性,與后期其他類型的曲譜,無法混為一談。

古代所稱的“宮譜”,就是以宮調曲牌為綱目的曲譜。劉崇德《中國古代曲譜大全》中,李俊勇所撰《南詞定律?前言》對這個問題已經有過質疑。他們發現,明末清初人所稱的“宮譜”,通常指以宮調曲牌為綱目的曲譜。而近代以來,“宮譜”卻被大家用來指稱那些帶有工尺的曲譜。他們將此說追溯到近人王季烈。同時,又將所發現的古稱“宮譜”的材料羅列出來(李俊勇后又有專文《“宮譜”新考》)。本書在研究過程中,亦發現同樣的問題,及遇到其他一些材料可資補充。現將含“宮譜”一詞,且意義顯然的材料擇錄如下:

宮譜所為準也,字句一定,四聲劃然,其詞義未醇,初欲取美詞易之,且恐未合,又不便教歌者仍之。(《九宮譜定?凡例》)

九宮為南曲譜,北曲六宮譜失傳,沈子曠獨得秘本,嗣刻。(《九宮譜定?凡例》)

某等幼習音律,長而供奉內廷。觀淞城沈氏之宮譜,雖得微明曲意,未能探討其中詳細。后得寒山子宮譜,較沈本稍詳,然猶多訛處。繼又得種花翁胡氏之宮譜,二三同志,共相較對,潛心深究,補其遺漏,去其舛錯。(《南九宮譜大全?凡例》)

余薄游海內四十余載,好學之念,時不能已。索諸宮譜,種種不一。雖有抱負,不能一伸。(《南詞定律》金殿臣之序)

凡刊行宮譜,原恐宮調混淆,句拍舛錯,使填詞度曲者便于考核,并非好異炫奇也。(《南詞定律?凡例》)

《孟月梅》傳奇,系元人之作,宮譜所載牌名,多出其后。以后人之牌名,合前人之曲調,必非本來面目。(《曲譜大成》)

此譜與宮譜不同,蓋宮譜字分正襯,主備格式,此譜欲盡度曲之妙,間有挪借板眼處,故不分正襯,所謂死腔活板也。(《納書楹曲譜?凡例》)

第欲求合臨川之曲,不能謹守宮譜集曲之舊名。(《納書楹四夢全譜?凡例》)

且玉茗興到疾書,于宮譜復多隕越。(《納書楹四夢全譜》王文治序)

《長生殿》詞極綺麗,宮譜亦諧。(葉堂在《納書楹曲譜》卷四目錄所批)

句讀板眼,俱按宮譜,彼此無異。(《北西廂弦索譜?凡例》)

蓋北六宮譜,乃元人制科之提綱,元末已失梓本,故度曲者句板不定。(《北西廂弦索譜》)

偶得六宮舊譜,句板清楚。(《北西廂弦索譜》)

六宮譜今已行世。(《北西廂弦索譜》)

由此可見,“宮譜”概念當由諸如南曲“九宮譜”、北曲“六宮譜”當中的兩個字“宮譜”而來。其“宮”字,當為“宮調”之義。其譜,應為以宮調為綱編撰的曲譜。

近代以來,為何形成以“宮譜”專稱工尺譜的說法,這里暫不及究。但從上文所列材料看,即便是《納書楹曲譜》這樣的工尺譜,也從不稱自己為“宮譜”,而總是稱那些以宮調為綱的曲譜為“宮譜”。《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之所以自稱“宮譜”,其原因并非在于它載有工尺,而在于以宮調為綱領。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以宮調曲牌為綱目編撰的曲譜,這便將研究范圍框在清代乾隆間的《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之前。清代乾隆以后出現的各種工尺曲譜,因其皆以劇目、曲目為綱領編撰——這是另一類曲譜文化的反映,不在本書討論之列。

在以宮調曲牌為綱目編撰的曲譜中,《嘯余譜》《康熙曲譜》這兩種譜,較為特殊。它們的南曲部分幾乎采用沈璟《增定南九宮曲譜》,北曲部分幾乎采用朱權《太和正音譜》,似乎沒有自己獨立的實體。其實它們均作了少量的修改,是很值得研究的。這兩部合集式的曲譜,就其選編眼光而言,有獨特的價值。其傳播很廣,影響巨大。然而,基于二譜幾乎等同于沈、朱之譜這一特殊性,在本書往往不便納入重復討論,而留待日后針對其個性再作詳論。本書只在相關處稍作討論。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書是基于對曲譜中的材料作大量閱讀、對比、統計之后的研究。因此,建設數據庫是第一步。筆者將每部曲譜中每支曲牌,制成獨立的圖片文件,用于曲譜之間比較過程中,隨時檢索。通過對比、統計等工作,得到相關史實,再結合制譜家的文字論述,以及元明清論曲諸家的論述,梳理出主要的問題脈絡。同時,結合形態要點,梳理其與曲文化之間的關系。最后整合研究所得,從曲譜的六大形態要點——宮調體系、體例、體量、曲文出處、曲牌名目、點板,對元明清三代曲譜進行梳理,作文化的探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多县| 灵寿县| 桦南县| 关岭| 太和县| 凤城市| 汕尾市| 徐汇区| 武城县| 甘德县| 林芝县| 墨江| 宁陵县| 曲麻莱县| 新宁县| 鲜城| 沂源县| 临西县| 盐池县| 开封县| 玛多县| 绥滨县| 宣化县| 乌拉特前旗| 辽阳县| 丽水市| 拉萨市| 凤庆县| 浦东新区| 蚌埠市| 正蓝旗| 志丹县| 和硕县| 宝应县| 黄石市| 肃北| 巴林左旗| 且末县| 嘉黎县| 盐源县| 阜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