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超級不確定性:超大城市運行的根本特征

無論上海、北京,還是倫敦、巴黎,所有的超大城市都正在面臨“超級不確定性”。

就像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1月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指出的:“當今世界充滿不確定性,人們對未來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這是整個世界都在思考的問題,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p>

習近平總書記這段話提示我們:在超大城市的運行中,超級不確定性是一個根本特征。超大城市的規模、速度、密度、復雜性和交互性,共同造就了自身的超級不確定性。

不過,從情感上講,在超大城市中生活的人并不歡迎超級不確定性。相反,人類更加偏愛確定性。

什么是確定性?它指的是,在一定條件下,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中的事物,其狀態、過程、范圍、結構、功能和規律在過去、現在與將來都存在唯一性的指向和描述。人類顯然希望對自然界的上述情況加以掌握,特別是其中的因果規律。

相比不確定性,人類更熱衷于獲得確定性。古希臘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曾經這樣稱贊人們對于確定性因果規律的追尋:“只要找到一個事情的原因,就勝過當上波斯人的國王?!?span id="7jbjynt" class="super">[1]

法國物理學家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也是堅定的確定性因果規律的追尋者,他被認為是明確提出“機械決定論”的先驅。拉普拉斯認為,如果給定宇宙在某一個時刻的狀態與條件,且如果人類實現了對宇宙定律(因果規律)完備集合的了解,那么宇宙的過去和未來也能夠完全被確定下來。

簡言之,在這個世界中,人們希望確定性是可以被追尋的,期待過去能夠完全解釋現在,現在的努力又能完全決定未來。人類的這種邏輯從亞里士多德、柏拉圖時期一直延續到笛卡爾、愛因斯坦時期乃至今日。

長久以來,人類偏向于相信自然原理是基于“必然性”而存在的,這也構成了人類對確定性的“崇拜”。[2]

然而,隨著數學和自然科學的持續發展,客觀世界中不確定性的普遍存在日漸顯露。

不確定性是人類對自然事物某些狀態、過程、范圍、結構、功能和規律無法掌握的狀況。如果說確定性是事物狀態、結構與規律的唯一性指向和描述,那么不確定性就否定了這種唯一性,無論是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

人們逐漸意識到,不確定性的存在比確定性的存在更為基本,甚至存在于這個世界最為基礎和根源性的物質結構之中。[3]

我們都知道,世間的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的,而分子又都是由質子和電子構成的。20世紀人類物理學最震撼人心的發現之一,就是證明了電子這樣的基本粒子以不確定性的方式發生著運動。

1926年,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玻恩(Max Born)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這個觀點被人們描述為“將骰子扔進了物理學的大廈”。玻恩指出,像電子這樣的微觀粒子,人類盡管可以預言它落在某一個地點上的概率(例如,落在這一片區域的概率是80%,而落到另一片區域的概率只有20%),但究竟它會落在哪里,人類是無法確定的。[4]

德國物理學家沃納·海森伯(Werner Heisenberg)則在1927年發表了著名論文《量子理論運動學和力學的直觀內容》,提出了“不確定性原理”,即同時測準粒子的速度與位置是不可能的。

當然,還有那只最為知名的、由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Erwin Schr?dinger)描述的貓:只要不打開藏著那只貓的箱子,貓的生死就可以處在一個不確定的疊加態之上。

無論是玻恩、海森堡還是薛定諤,他們復雜且高深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都給了人們一個簡單且直白的重要提示:完全的“決定論”“宿命論”已然破產,不確定性是這個世界一個基本的、不可回避的性質。[5]

于是,當人類意識到不確定性是存在于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只貓乃至一個微觀基本粒子之上的世界底層邏輯時,我們也就能夠理解,超大城市為何必然會面臨超級不確定性的來襲。

在超大城市這個動態生命體之中,由億萬微觀粒子構成的個人、組織、自然與社會事物匯聚在一起,并時刻發生互動,其結果就不是僅僅將眾多微小不確定性加總,而是將不確定性指數級放大,最終形成超級巨大的不確定性。

超大城市面對的超級巨大的不確定性,既存在于人、存在于物,也存在于超大城市所處的環境。

超大城市誕生的那一天,超級不確定性就已然來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沐川县| 垫江县| 博白县| 乐安县| 乐至县| 蒲城县| 哈尔滨市| 天水市| 泰顺县| 江油市| 酒泉市| 江安县| 会理县| 安图县| 宿迁市| 台安县| 阜城县| 武威市| 咸丰县| 无棣县| 肇源县| 和静县| 绥德县| 高安市| 彰化市| 通山县| 山东省| 宿松县| 达州市| 铁力市| 濮阳市| 育儿| 绩溪县| 裕民县| 方山县| 常宁市| 曲麻莱县| 永济市| 资源县| 高邑县| 九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