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二 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郭起浩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老年病科行政副主任
《依然愛麗絲》,講的是關于阿爾茨海默病的故事,它不是一份嚴謹但枯燥的病史檔案,而是一部科學性與藝術性兼顧的文學作品。細膩的內心活動描寫、情景交融的環境鋪墊,流淌著人性的光輝,它反思人生、追憶似水年華,不僅使讀者對疾病本身有更好的理解,也告訴我們如何對待自己、家庭、朋友和社會。
在我國,有約一千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三千萬輕度認知損害患者,所以阿爾茨海默病是一個常見病,是嚴重危害患者健康,影響其生活質量的腦部疾病。
作為從事阿爾茨海默病臨床研究三十多年的醫生,我借此機會向大家普及一些阿爾茨海默病的相關知識。
首先,解釋一下這個拗口的病名。阿爾茨海默是一名德國醫生,這個病以他的名字命名。在我國,這個病原名為老年性癡呆,這個名稱容易誤導大眾,會讓大家以為患者都是“又癡又呆”的,實際上,早期或前驅期,病人并不會喪失工作能力或社交能力。它是一個慢性病,通過幾年或十幾年的發展,才會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如丟三落四(記憶障礙)、張冠李戴(命名障礙)、迷途忘返(空間障礙)、喜怒無常(情緒障礙)等。
其次,阿爾茨海默病病因與發病機制還不是很清楚。目前,最被認可的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制是由基因與諸多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極其復雜的級聯反應。β-淀粉樣蛋白(Aβ)假說仍是主流。這一假說認為,Aβ在腦內過度積聚,從而導致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包括導致Tau蛋白過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經纖維纏結、以及炎癥反應、氧化應激等,最終引起神經細胞變性死亡而發生認知功能障礙。近來,腦-腸軸、突觸可塑性機制、血管病變與載脂蛋白E方面的研究也頗受重視。
再次,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已經上市的藥物治療包括膽堿酯酶抑制劑(如多奈哌齊、卡巴拉汀、石杉堿甲)、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拮抗劑(美金剛)、重塑腸道菌群平衡的甘露特鈉膠囊(又名九期一)以及抗淀粉樣蛋白原纖維抗體(侖卡奈單抗)。針對淀粉樣蛋白靶點的新藥還有一系列處于Ⅲ期臨床試驗中,這在本書中也有相當多的描述。抗淀粉樣蛋白原纖維抗體能有效降低大腦中淀粉樣蛋白斑塊含量,但降低淀粉樣蛋白斑塊含量是否能使導向認知功能改善或病程減緩,尚需要進一步觀察研究。
古語說,三分治、七分防。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行為方式,就是靈丹妙藥。
獻給已逝的安吉
獻給阿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