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煥新:劉永好和新希望的40年
- 劉睿敏
- 2405字
- 2023-05-08 17:43:13
春潮
1971年秋的一天,得知林彪“叛逃事件”及其覆滅的下場,劉大墉很高興,特意帶著劉永好去喝了碗羊肉湯。
父親喝一口羊肉湯,難掩興奮的心情,跟劉永好說,未來中國一定會發生變化。經濟可能會發生動蕩。中國的難題是沒有錢,但我們的勞動力便宜,將來可以做來料加工,讓外國人來中國開廠,中國人加工,再賣到國外去。聽了這些話,年輕的劉永好懵懵懂懂,但從父親堅定的語氣中,他似乎看到了黯淡歲月中的希望。
不久,兩位曾被劉大墉介紹入黨的干部——一位軍隊高級干部、一位省政府高級干部聯系上了劉家,他們證明了劉大墉的中共黨員身份。籠罩在劉家頭上多年的陰云終于一掃而光!劉大墉得以平反,恢復了名譽和職位,停發多年的工資也都補上了!那可是幾千元的“巨款”,對飯都吃不飽的一家人來說,無異于苦盡甘來。
一家人坐下來商量怎么花這筆錢,哥哥、妹妹一時都說不出什么,反應最熱烈的反而是“四乖”,他的主意很多:照相機!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因為二哥會裝收音機,所以買了其余的幾件。
幾天后,“四乖”騎著嶄新的自行車,脖子上掛著照相機,從新津縣城騎到了他插隊的村里。大高個,綠軍褲,紅背心,劉永好還戴了頂自己縫的五角星軍帽,這身行頭完全是當時最時髦的打扮,一路引來無數姑娘回眸。大家喊他“超哥”(四川方言,意為時髦男青年),他哈哈大笑。
劉永好繼續做了兩年多的知青,1973年碰到了一次“鯉魚跳龍門”的機會。之前,全國高考制度已經被取消,采取了“推薦優秀工農兵無須考試上大學”的方式。1973年國家恢復高考,但原則上只允許工農兵學員參加,個人報名,群眾評選,組織推薦,獲得考試資格,參加省區統考,排列分數,院校選擇,組織決定,服從安排。由于劉永好人緣好、貢獻大,又是在村里待的時間最長的知青之一,所以生產隊很痛快地為他寫了推薦信,他取得了考試資格。
這次高考發生了著名的“張鐵生事件”:遼寧考生張鐵生在考物理、化學時交了白卷,卻在背面寫了一封名為“給尊敬的領導”的信,他認為是集體生產使他沒有足夠的學習時間,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不能兩全,“希望各級領導在這次入學考試中”能對他這個生產小隊長加以“照顧”。此事在當時被看作“教育戰線上兩條路線、兩種思想斗爭的一個重要問題”,并導致錄取工作中優先考慮“代代紅”的學生。劉永好因為家庭出身不紅,差點被刷下。第一志愿成都無線電機械學校根本不考慮他,后來還是父親出面,證明自己沒有什么政治問題,他才被第二志愿——德陽機器制造學校(今四川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錄取。
這一年,大哥劉永言也考上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學習計算機,后來成了一名科學家型的實業家。
“文革”結束后,恢復高考,老二劉永行、老三陳育新分別考上成都師范專科學校和四川農業大學。這樣,在那個大學生鳳毛麟角的時代,劉家一門四兄弟全是大學生,成了新津縣家喻戶曉的傳奇。
劉永好一心想成為一名工程師,所以高考時報的都是機械工業類專科學校,雖然德陽機器制造學校只是他的第二志愿,但拿到錄取通知書他也很高興。

青年時期的劉永好
當時的德陽,是國家三線工程重地,軍工廠、重工業企業眾多。其中,德陽機器制造學校原隸屬于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簡稱一機部),后隸屬于四川省機械工業廳,畢業的學生也大多被分配給德陽的中國二重(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成都東郊的“信箱工廠”(一個信箱代表一個軍工廠)。入校的第一天,劉永好就覺得美好的未來正在向他招手。
他很享受這樣的學校時光,既能學自己喜歡的專業,又能吃飽飯。當然,這需要女生的幫助——當時在食堂負責打飯的師傅都喜歡抖勺,心情不好或看到男同學時,就有意無意地抖兩下,搞得劉永好時常吃不飽,這時就要靠女生慷慨地從她們的飯里撥出一些給劉永好。在校三年,全班不少女生都成了他的米飯“贊助者”。
在校期間的劉永好,喜歡打乒乓球、羽毛球、籃球,還擅長無線電,基礎電工活更不在話下,是校園里一個引人注目的存在。但在那些純潔而閃亮的日子里,他完全被學習、實習、機械、技術迷住了。在那里,他遇到了成長之路上兩位如燈塔般的老師——班主任段英杰和德陽二重的實習師父何國根,前者親自到他家把他招進了學校,后者經常在實習課后帶他回家吃中午飯,把他當成兒子一樣對待。
何國根平常不茍言笑,卻是機械、機床方面的技術權威,帶出過很多優秀學生,劉永好幸運地被分到他手下。很快,師父喜歡上了劉永好。
作為技術骨干,何國根住的是廠里分配的30多平方米的住房,除了臥房,還有單獨的廚房和一間客廳。師父經常在家給劉永好開小灶,除了教他技術,也教他如何做人做事、帶團隊,碰上節假日,還帶著他和家人一起去城里玩耍。
劉永好知恩圖報,師父家不富裕,他就把飯票兌成糧食交給師父。后來的歲月,每年他都要抽出時間去看望師父和班主任。2011年,劉永好以個人名義,出資350萬元給母校修建了一棟新的教學大樓,在揭牌儀式上,他還特意把師父和班主任請到現場,遞上新年紅包和兩條中華香煙。兩位老人都極愛抽煙,但都沒想到劉永好記得如此清楚。

青年時期的劉永好
在德陽的三年零九個月,是劉永好最快樂的一段時光,他在那里成長,無須忍饑挨餓,享受著師長的呵護、同學的友誼、學習的快樂、年輕的美好。畢業后,他沒有如愿進入德陽二重或者成都東郊的“信箱工廠”——那可是一人入廠全家光榮的優質工作。
命運把他推向另外一種身份,他曾經試圖拒絕,但又因此獲益匪淺。1976年,學校秉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則,希望他在德陽留校任教。盡管他心里一萬個不愿意,但組織分配的工作是不能隨便拒絕的。他只好找了個理由:“我的父母年紀都大了,身體也不好,我希望回到成都,以方便照顧他們。”
大概是劉永好在學校一直獲得喜愛和信任的原因,學校接受了他的“理由”,并極富人情味地把他分到同屬二機部的另外一所學校——位于成都的四川省機械工業管理干部學校。這一次,劉永好遵從了組織安排,成為一名教師。
1976年,劉永好25歲。這一年也是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充滿巨變的一年。
因為,新的時代就要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