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世紀”的鄉愁
627年,關中大旱,災民賣兒賣女以求生。剛剛在玄武門宮爭中斬殺兩位競爭對手的李世民,面對旱災憂心忡忡,下令開倉救濟,解決災民的燃眉之急,并拿出御府金帛,供災民贖回賣掉之子女,以免他們骨肉分離。這一年,李世民二十八歲。就在這一年,一位叫玄奘的僧人“誓游西方,以問所惑,并取《十七地論》,以釋眾疑”(《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趁著夜色混在流民中溜出長安城,踏上了西行取經求法的漫漫征途。這一年,玄奘二十五歲。
627年,唐朝的貞觀元年,是“貞觀之治”的起始,歲次丁亥。
根據中國傳統五行學說,中國古人利用干支紀年法,以六十為周期(一甲子)把歷史重復編排,他們認為每六十年一個輪回,事物發展就像草木隨四季更替一樣生長、繁茂、凋落與衰敗。而其中的丁亥年,則是由衰而盛的關鍵性轉折年,意味著從此年開始,各種事物步入一個長期的發展和繁盛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