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煙火大唐
  • 師永濤
  • 1639字
  • 2023-05-05 16:18:56

文官系統

士族門閥出身的李唐皇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完備的文官系統,這種制度不僅使古老的帝國運轉有序,也對后世乃至當代的文官制度產生了重要影響。

文官系統運轉的機制是中樞制度,也就是三省六部制,而官員的官階從正一品到從九品多達三十階。唐朝規定每年冬季對文官進行一次考核,凡屬吏部考功司考核的文官,在考核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考核標準分為“四善”(德義有聞、清慎明若、公平可稱、恪勤匪懈)和“二十七最”,根據不同的官職和職掌提出不同的考核才能的標準。此外,官員升遷也有一套系統,唐政府規定,京官五品以上,臺省官及地方都管、刺史在任內須經三次年考,六品以下官吏及縣令須經四次年考,才有資格參加文官的銓敘,歷年考核成績的累計,方是文官銓敘和遷轉的主要依據,龐大的帝國機器正是依賴如此完整的系統才得以運轉。

科舉制度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試選拔制度,這一制度創于隋朝,在唐朝確立和完備。取士之科不像明清考八股文,而是分秀才、進士、俊士、明經、明法、明書、明算等科,其他醫、卜、星、相、琴、棋、書、畫均可登科,其中以明經科及專以詩賦取士的進士科最為士流所重。唐代進士錄取人數少則幾人,多則三四十人,科舉的應試資格不是一層層考試上來,而是要有“文名”。當時有一種名為“求知己”的風氣,也叫行卷,就是應試的舉子將自己的文學創作加以編輯,寫成卷軸,在考試以前送呈當時在社會、政界和文壇上有地位的人,請求他們向主司即主持考試的禮部侍郎推薦,從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的一種手段。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王維曾由岐王李范引薦而向太平公主行卷,深受賞識,由此奪魁。

△仿韓滉七才子過關圖|清|丁觀鵬|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參與這種文官選拔考試的,除了唐人,還有胡人和遣唐使。《全唐文》卷七六七陳黯《華心》一文有記載:“大中初年(847),大梁連帥范陽公(指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盧鈞)得大食國(指阿拉伯帝國)人李彥升,薦于闕下。天子詔春司(指禮部主試官)考其才。二年以進士第,名顯然,常所賓貢者不得擬。”據北宋人錢易《南部新書》卷三記載,自大中年始,禮部每年發榜公布的錄取名單中,都會有兩三個姓氏稀僻的“色目人”(又稱“榜花”)。因科考而名垂史冊的則是一個日本人和一個新羅人。開元年間,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漢名朝衡,或作晁衡)就參加了科舉,一舉高中,擔任左春坊司經局校書,后來官至秘書監、安南都護,死在唐朝。乾符元年(874),新羅人崔致遠參加科舉考試,一舉及第。他游宦大唐十余年,著作頗豐,回國后狀進于唐者達二十八卷之多,被譽朝鮮半島的啟蒙人物。

在西方,英國是最早形成文官系統的國家,而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職員任用制度成為英國文官選拔制度的開始,此一制度的形成,便有著中國科舉的影子。1854年7月,英國議會派遣麥考萊(Macaulay)等三人組成委員會調查東印度公司任用制度。委員會提交了著名的《麥考萊報告》(The Macaulay Report):職員任用須經公司競爭考試,以牛津、劍橋兩大學的課程為標準,考試及格后再受訓二年,期滿按成績分配工作。這一報告影響至深,英國行政部門流行的“通才教育”傳統可追溯于此。其實,東印度公司的改革還源于中國人的建議,東印度公司因在廣州的公司人員的建議,先后在英國設立學校(1806年)訓練行政人員,經考試后派印度任職。

△唐三彩文官俑|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即使有如此完備的文官系統,唐代仍然避免不了冗官的產生,這也是這套文官系統最大的弊病,后世中國基本沿襲了唐代的文官體系,冗官問題也一直影響到現代。據《新唐書·百官志一》記載:“初,太宗省內外官,定制為七百三十員,曰:‘吾以此待天下賢材,足矣!’”《舊唐書·曹確傳》稱“太宗初定官品令,文武官共六百四十三員”,較前者說的還要少。時隔一百六七十年,杜佑“建中中忝居戶部,專掌邦賦”時所著《通典》的記載,已經是“都計文武官及諸色胥史等,總三十六萬八千六百六十八人”。事繁官冗,導致職業良心和責任心的泯滅,唐帝國再也沒有貞觀朝、則天朝及開元、天寶時敢于擔當的能官精吏,國家政治的運行逐漸走向根本無法挽救的敗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隆县| 香港| 静海县| 宝应县| 苗栗市| 内乡县| 孟连| 湘阴县| 安图县| 水富县| 页游| 黄梅县| 黑水县| 房产| 上高县| 山东省| 怀集县| 明水县| 微山县| 若尔盖县| 方正县| 大安市| 合阳县| 韩城市| 林州市| 仁化县| 沁阳市| 白水县| 陕西省| 阿克苏市| 万宁市| 洞口县| 七台河市| 昭苏县| 潢川县| 海门市| 南阳市| 寿阳县| 章丘市| 聂荣县| 固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