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圣人無常心
- 問道老子道德經(jīng)
- 任憑般若
- 1506字
- 2023-07-08 10:45:05
第四十九章圣人無常心
圣人無常心①,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怵怵②,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③其耳目④,圣人皆孩之⑤。
〖王弼版〗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帛書版〗
圣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心。
百姓皆屬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注釋】
【1】無常心:(chánɡ xīn)常,平常,普通。常心,平常的己心。部分版本為“常無心”,經(jīng)常無心的狀態(tài)。“無常心”與“常無心”一個意思,無需糾結(jié),都是無自心的狀態(tài)。
【2】怵怵:(chùchù)怵,恐懼,警醒。怵怵,好像害怕一樣的謹慎狀態(tài)。
【3】注:(zhù)流入,集中,關(guān)注。此處專指關(guān)注聚焦于此處。
【4】耳目:(ěrmù)耳所聞目所視,即有聲有色有形之物。此處指只關(guān)心在意所能聽到所能看到的。
【5】孩之:(hái zhī)孩童之心處之。赤子之心淳樸自然,見之皆喜。
【任憑般若解】
圣人無自心,以百姓之心為已心。
善能者,我善待之,不善能者,我亦善待之,而得其善能。
誠信者,我信之,無誠信者,我亦信之,而得其誠信。
圣人在天下謹小慎微而行,天下之事渾然在其心中。
百姓皆關(guān)注其耳目所聽所看,
圣人以孩童純樸之心聽其言觀其行,
而不否其對錯,以無心觀有心,是為天下心。
以無為而行有為,無所不為。
故云:
君子無我觀天下,圣人以虛納眾生。
赤子無為人眾喜,賢良大善善無能。
〖河上公注〗
圣人無常心,圣人重改更,貴因循,若自無心。以百姓心為心。百姓心之所便,圣人因而從之也。
善者吾善之,百姓為善,圣人因而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百姓雖有不善者,圣人化之使善也。德善。百姓德化,圣人為善信者吾信之,百姓為信,圣人因而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百姓為不信,圣人化之為信者也。德信。百姓德化,圣人以為信。
圣人在天下怵怵,圣人在天下怵怵常恐怖,富貴不敢驕奢。為天下渾其心。言圣人為天下百姓,混濁其心,若愚闇不通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注,用也。百姓皆用其耳目為圣人視聽也。圣人皆孩之。圣人愛念百姓,如嬰孩赤子,長養(yǎng)之,而不責(zé)望其報。
〖王弼注〗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動常因也。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各因其用則善不失也。德善。無棄人也。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各用聰明。圣人皆孩之。
皆使和而無欲,則如嬰兒也。夫天地設(shè)位,圣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者,能者與之,資者取之,能大則大,資貴則貴,物有其宗,事有其主,如此則可冕疏充目,而不懼于欺,黈纊塞耳,而無戚于慢,又何為勞一身之聰明,以察百姓之情哉。
夫以明察物,物亦競以其明應(yīng)之,以不信察物,物亦競以其不信應(yīng)之。夫天下之心,不必同其所應(yīng),不敢異,則莫肯用其情矣。甚矣,害之大也,莫大于用其明矣,夫在智,則人與之訟,在力,則人與之爭,智不出于人,而立乎訟地,則窮矣。
力不出于人,而立乎爭地,則危矣。未有能使人無用其智力乎己者也,如此則己以一敵人,而人以千萬敵己也。若乃多其法網(wǎng),煩其刑罰,塞其徑路,攻其幽宅,則萬物失其自然,百姓喪其手足,鳥亂于上,魚亂于下,是以圣人之于天下,歙歙焉,心無所主也,為天下渾心焉,意無所適莫也。
無所察焉,百姓何避,無所求焉,百姓何應(yīng),無避無應(yīng),則莫不用其情矣。人無為,舍其所能,而為其所不能,舍其所長,而為其短,如此,則“言者言其所知,行者行其所能”,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吾皆孩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