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 三枚定時炸彈

晉武帝埋下的第一顆定時炸彈,便是諸侯王掌兵權。

對于這么大的國家,采取何種行政管理制度,實是頭疼、燒腦之事。我且簡單說一下晉之前歷代制度。

夏、商、周三朝都采取封建制,也就是一個中央(天子),下面分封許多諸侯國。這種制度的產生有其必然性,古代地廣人稀,交通、經濟、技術諸方面均較落后,一個中央無法直接管理龐大的國家,只能廣設諸侯以鎮守四方。設諸侯國的本意是拱衛中央,最終卻導致權力倒懸,諸侯坐大,天子反成擺設,于是有了春秋戰國的混戰局面。

秦統一華夏時,突飛猛進的經濟技術已經完全可以支撐起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中央政權有足夠的能力發動數千里外的戰爭。秦始皇吸取前代的經驗教訓,不分封諸侯,只設郡縣,由中央直接管理。這個構想看似完美,實行起來卻不頂用。當秦末農民大起義席卷天下時,朝廷發現郡縣根本靠不住,起義軍一來,地方官吏辮子一盤就跟著革命了。幾百年一直無敵于天下的秦國,幾乎在一夜之間崩潰,這個結果,還不如孱弱的東周王朝呢。

到了漢代,漢高帝劉邦推出第三種方案:郡縣制和諸侯制的混合體。國家主體以郡縣制為主,同時分封一批同姓諸侯王,作為朝廷的后盾。這些諸侯王有地盤、有軍隊、有財力。然而,事實證明,在權力面前,同姓諸侯也是靠不住的,劉邦死后,便爆發七國之亂。為了解決諸侯尾大不掉的難題,雄才偉略的漢武帝搞了個“推恩令”,就是諸侯王死后,將其國分割為若干小國,最后所有諸侯都權力變小,沒有實力叫板中央。

自漢武帝以后,以郡縣制為主體,加上小微諸侯為補充,便成為國家基本制度。小微諸侯的存在,成為中央管理地方的一個穩定因素,不過,這又暴露出一個新的問題:當皇帝被權臣脅迫時,小微諸侯對天子的拱衛力幾乎為零。正因如此,從西漢末年到整個東漢,兩百多年的歷史就是皇帝與權臣斗智斗勇的歷史,西漢因王莽而亡,東漢因董卓、曹操而亡。到了三國時代,曹魏政權又蹈漢代之覆轍,被司馬氏給篡權了。

晉武帝總結歷史經驗,得出一個結論:沒有強有力諸侯的拱衛,皇帝很容易被權臣操縱以至于失去大權。

上臺伊始,晉武帝便著手大封諸侯,一口氣封了二十七個諸侯王,都是同姓諸侯。這些諸侯王不但有封國,還有軍隊,具體規定是這樣的:兩萬戶以上為大國,設三軍,共有五千人;一萬戶為次國,設兩軍,有三千人;五千戶為小國,設一軍,五百人。

我們必須說,晉武帝是很有愛心的,對叔伯、兄弟和子侄可謂是滿滿的愛,封王的人數也越來越多,他的一生,總共封了五十七個王。奉獻如此多的愛心,諸王總該以滿腔忠誠來回報皇室吧。可惜的是,晉武帝忽略了人性中自私和邪惡的一面,或者更準確點說,在政治舞臺上,權力向來是超越親情的。

晉武帝能從曹氏手中奪取江山,只能慶幸曹魏帝國無有實力諸侯拱衛,他不想步曹氏后塵,便反其道而行,廣封諸侯,讓諸王統率勁旅,以為如此便可?;蕶酂o虞。然而他的歷史知識顯然不及格,因為歷史一而再地證明一個事實:諸侯越多,實力越強,國家越容易陷入混亂。

“槍桿子里出政權”,有兵權才有話語權。諸侯是一把雙刃劍,它能在天子有難時施與強有力的援手,譬如春秋時代之霸主齊桓公、晉文公;這把劍既是鋒利的,就注定不可能“洗盡甲兵長不用”,利劍出鞘總伴隨天下混戰,它能保衛皇權,同樣可以挑戰皇權。

設置幾十個諸侯國,便是在晉國開辟一個個雷區,會不會引爆,破壞力會有多大,還要看有沒有預防措施。比如西漢的“七國之亂”,情況一度非常嚴重,諸侯叛軍席卷半壁江山,但不到一年就被中央政權剿滅了。為什么呢?因為西漢中央握有更強大的武裝力量,這支武裝,是諸侯王所無法染指的。

按照晉武帝的設計,分封的諸侯國,最多不過五千兵力,不足以對抗中央,就算發動叛亂,也難成氣候。如此看來,類似“七國之亂”的悲劇應該不會重演。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晉武帝最大的敗筆,在于把國家最精銳的武裝力量交給諸侯王統轄。這些諸侯王絕不僅僅是領主,還是手握重兵的大將,他們充斥“征鎮”“都督”要職。所謂征鎮,指的是征西、征南、征北、征東、鎮西、鎮南、鎮北、鎮東諸將軍名號,都督則是指一州或幾州最高軍事長官,相當于軍區司令員。

舉些例子,比如安平王司馬孚是都督中外諸軍事,相當于全國武裝總司令;汝南王司馬亮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相當于豫州軍區司令員;瑯玡王司馬伷為鎮東大將軍,都督徐州諸軍事;汝陰王司馬駿為鎮西大將軍,都督雍涼諸州諸軍事等。他們不僅有自己的封國,還是鎮守一方的將帥,掌控數萬乃至數十萬的武裝力量。試想想,這些諸侯王倘若心存異志,有誰能約束他們呢?晉武帝不是埋一顆地雷,而是埋了幾十顆地雷,晉國不亂才怪呢。日后“八王之亂”之慘烈,遠甚于西漢的“七國之亂”,原因正是在此。

再來看看第二顆定時炸彈:裁撤州郡地方武裝。

大封諸侯與裁撤地方武裝,實為一體之兩面,目的是相同的:鞏固皇帝的權力。帝國“總設計師”晉武帝信任自家人,不信任外姓,把兵權交給司馬家族叔伯、兄弟的同時,大力削奪地方官吏的兵權。

晉國初期的軍制大概是這樣的,其由三個部分構成:中軍、外軍及州郡兵。中軍就是中央軍,主要用于拱衛京師,遇到戰事時則出征;外軍就是駐屯于重要軍事據點及邊疆的軍隊,由都督分領,到晉武帝后期,都督常由宗室諸王擔任。州郡兵就是州郡地方武裝,一般由州牧、刺史、郡太守管轄。

換言之,中軍、外軍相當于正規軍,而州郡兵則是地方治安武裝。

吳國平定后,分裂數十年之久的中國再度統一,北方雖有游牧民族之邊患,但不是很嚴重,國家內部是相對穩定的。

朝廷重新劃定全國行政區,共計十九個州,分別是:司州、兗州、豫州、冀州、并州、青州、徐州、荊州、揚州、涼州、雍州、秦州、益州、梁州、寧州、交州、廣州、幽州、平州。以上是一級行政區,次一級行政區是郡與封國,共計一百七十三個。州設州牧或刺史,郡設太守。

自從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以來,州刺史(或州牧)一級的地方大吏,不僅是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同時也手掌兵權,權勢極重。由于戰事頻頻,各州郡自行招兵買馬,這些在大混戰時代是極其重要的武裝力量。

如今四海一家,天下太平,晉武帝對州郡地方武裝不放心。只要州牧或刺史身兼行政長官與軍事長官兩職,就有淪為軍閥的可能。于是皇帝一道圣旨下達,裁撤地方武裝。從今往后,刺史或州牧不再有兵權,大的郡只保留武吏一百人,小的郡五十人,不要說打仗,就是負責一般治安都不夠用。

此詔一出,許多人目瞪口呆,地方大吏更是紛紛反對。

反對最激烈的人當屬交州牧陶璜。地處南方的交州情況復雜,主要是蠻族居住區,非常不好管理。交州與廣州(廣州是從交州分割出來的)東西數千里,愿意接受官府統治并服徭役者,只有五千家,根本不服從政府管理的卻多達六萬家。自漢代到東吳,只要有什么風吹草動,交州就會動蕩,可以說是極其不穩定的地區。與北疆諸州相比,政府在交州沒有重兵駐扎,其社會穩定更依賴于州郡兵。陶璜上書提醒晉武帝,這兩個州得靠武力才能壓得住,才能維穩,州郡地方武裝不能削減,不然會出亂子。

時任仆射的山濤(竹林七賢之一)也跳出來,力陳不可裁撤地方武裝,否則一旦爆發民變,地方政府完全沒有能力彈壓。不過抗議無效,在晉武帝看來,東漢和魏國的歷史清楚表明,威脅皇權者,只會來自權臣與軍閥,小民嘛,不足為懼。

裁撤地方武裝的后果,在晉武帝死后不久便顯露無遺。

“八王之亂”與地方民變有著直接的關聯,當諸侯王們的軍隊熱衷于相互廝殺時,平定民變的主要力量便只能依靠各州郡。被裁撤武裝后的州郡根本沒有足夠的力量鎮壓,遂演變為天下大亂之局,這是后話。

第三枚定時炸彈,是一枚“人肉炸彈”,便是被晉武帝立為接班人的傻皇帝司馬衷。

若是晉國有個聰明能干點的接班人,國運也不至于急劇下墜,跌入深淵。

司馬衷是晉武帝司馬炎的次子,皇后楊艷所生。老爹與老媽都是聰明人,不知為何司馬衷的腦袋不太靈光。他最為人所知的一件事是,當了皇帝后,得知天下饑荒、百姓沒飯吃餓死時,他居然說出一句愣頭愣腦的話:“何不食肉糜?”意思是:“沒飯吃,干嗎不吃肉???朕不愛吃飯,光吃肉也可以飽啊!”長大都這模樣,可以想象,他打小時候起,腦袋就不太靈光。

腦袋不靈光還能當皇帝嗎?實際上,這在中國歷史上并非特例,比如南宋的宋光宗,就有點精神不正常,后來被幾個大臣給逼退位。當然,司馬衷的傻與那種腦殼壞掉的人還是不同的,司馬衷只是沒什么主見,反應遲鈍,不聰明。他為什么能被立為儲君呢?

原因是晉武帝的長子、司馬衷的哥哥年僅兩歲就夭折,依據“立長不立幼”的傳統,他是第一順位繼承人。晉室取代魏室之后,晉武帝便把司馬衷立為太子,當時司馬衷只有九歲。晉武帝之所以早早確立司馬衷的儲君地位,是有自己想法的。三國時代以來,凡是“立幼不立長”的,都沒有好下場。比如劉表、袁紹、孫權三位豪杰,都沒有立長子為接班人,無一例外導致內亂;曹操一代梟雄,差點也犯同樣的錯誤。有這么多前車之鑒,晉武帝在選立接班人上就很慎重,雖說司馬衷不是很聰明,但他在諸子中年齡最長,別人也不會有什么閑話。

如果能給太子司馬衷配個賢內助,雖說笨一點,也不至于出什么亂子。偏偏晉武帝在選太子妃上,又犯大錯,這個太子妃也是地雷一枚。

太子妃賈南風,是尚書令賈充的女兒。說到太子妃,大家一想過去,肯定覺得非年輕漂亮不可。可是這位賈南風小姐,長得又黑又矮又丑,這就奇怪了,這么個長相怎么能擊敗群芳呢?這當然不是走正常的選妃程序,而是靠賄賂。

賄賂誰呢?皇后楊艷。

有人會問,楊艷不是司馬衷的母親嗎,她就高興兒子娶個又黑又丑的老婆嗎?您還別說,楊艷真是這樣的女人。楊艷討厭漂亮的女人,她就跟童話《白雪公主》里面的那個皇后一樣,沒事要照照鏡子,問問自己是不是天下最美的女人。后來皇帝搞了個轟轟烈烈的全國選美運動,作為“導師”與裁判的楊艷皇后把漂亮女生全部淘汰出局,搞得相親嘉賓皇帝本人氣急敗壞地跳出來親自把關。

如今楊艷一看賈南風,矮黑丑,甚好甚好,兒子嘛,老婆太漂亮豈不把老娘忘了,當然,選太子妃這個事,皇后一人說了也不算數,賈充一幫狐朋狗友紛紛向皇帝說:賈小姐啊,還是美的,更重要的是,人家德才兼備。矮黑銼也是一種美,就像某些現代藝術一樣,您別說難看,那是您眼光不行。

就這樣,賈南風成了太子妃升職記的勵志典型。

當然,我們憑良心說,矮黑丑不是人家賈南風的錯,我們不能以貌取人,心靈美最重要。太子笨笨蠢蠢的,配個賈南風,也不算錯配。您還別說,太子挺寵她的,同時又很怕她,真是矛盾。賈南風不好看,太子為什么會寵她呢?這時太子只有十三歲,男女之事基本不懂,賈南風十五歲,比他大兩歲,女孩子本來就成熟得早,挑逗一下,太子就被俘虜了。

別小看賈南風,此女年齡雖然小,卻頗得老爹賈充之真傳,對官場的事,大約從小耳聞目睹,倒也對權變詭詐之能事無師自通??催^那么多宮廷劇后,大家都曉得皇宮也好,東宮也罷,女人一進到這兒,必定很快蛻變,從一個少女變成政治女性,有些漩渦你不能不面對,想不被淹死就得不擇手段。

皇后楊艷不是一個普通的女人,后宮女人無數,她依然能得到晉武帝的寵愛,說明此人不一般。倘若楊艷活得久一點,斷然輪不到賈南風興風作浪。只是賈南風入宮后不久,絕色皇后便病死,時年只有三十七歲。臨死前,楊艷為保住兒子司馬衷的地位,向晉武帝提出最后一個請求:立堂妹楊芷為皇后。

楊艷以自己的絕頂聰明,死后仍然為傻兒子保駕護航。其實,這不見得是萬全之策,因為楊芷若生下皇子,未必肯保呆呆的司馬衷。楊芷入宮后,被冊立為皇后,她生下一個兒子,名喚司馬恢。只是這個小生命無福享受帝王家奢侈闊綽的生活,才兩歲就夭折。后來楊芷未再生育,這才讓司馬衷的地位沒有遭到太大的挑戰。

這時候,又有一個人粉墨登場,此人是皇后楊芷的父親楊駿。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成了皇帝岳父的楊駿很快成為權力場上炙手可熱的政治“明星”,拜為車騎將軍,封臨晉侯。楊駿沒什么本事,野心卻很大。政治是人性的一面照妖鏡,在權力面前,人的渴求是無度的。

外戚用事,是東漢時代最嚴重的政治問題之一,特別是遇到暗弱的皇帝,權力基本上就被架空了。想到太子司馬衷那個智商,晉武帝能不擔心嗎?他的兒子那么多,難道就沒動過更立太子的想法嗎?

當然不是。

晉武帝確實曾想過換太子,但最終沒換,有一個重要原因:傻兒子給他生了一個聰明乖巧的孫子。太子妃賈南風沒有生孩子,晉武帝大概覺得給兒子找了個又黑又丑的女人,當爹的實在有點對不住,便把自己的女人——才人謝玖(才人是妃嬪等級中的第十四級)——送給司馬衷,算是補償吧。后宮那么多女人,為什么偏偏是謝玖呢?我想大概此女漂亮且精通云雨之術,是去調教太子的。后來,謝玖給司馬衷生了一個兒子,起名司馬遹(yù)。

說來奇怪,司馬遹小時候便聰明過人。

話說他五歲的時候(虛歲,相當于現在四歲),皇宮發生火災,晉武帝登樓察看火情,司馬遹用小手扯著爺爺,拉到陰暗處說:“半夜突然出事,應該要小心點,皇帝不能站在火光照得到的地方,以防不測?!睍x武帝聽了不禁感到吃驚,這么小的孩子,多懂事啊,多機智啊,真是太了不得了。后來皇帝在文武大臣面前稱贊這個皇孫,夸他很像自己的祖父司馬懿。

在晉武帝看來,司馬衷雖然智商低,但沒關系,只要傳位給司馬遹,以后孫子一定是個很優秀的皇帝。就這樣,晉武帝最終沒有換太子,但他還要解決一個問題:既然皇帝腦袋不靈光,權力有可能被外戚把持,有沒有辦法來解決這個難題呢?晉武帝認為最好的辦法便是搞平衡術。皇宮之內,太后及其父親楊駿優勢明顯;皇城之外,兵權牢牢控制在司馬氏親王手中,以達制約外戚的目的。

在諸親王中,兵權最重者如下:汝南王司馬亮(晉武帝的叔叔)擔任帝國大司馬兼大都督,都督豫州諸軍事;秦王司馬柬(太子司馬衷的親弟弟)都督關中諸軍事;楚王司馬瑋(晉武帝第五子)都督荊州諸軍事;淮南王司馬允(晉武帝第九子,也有說第十子)都督揚州諸軍事。

有如此雄厚的宗室力量拱衛皇權,即便司馬衷呆傻,又有誰能撼動根本呢?

今天我們講歷史故事,當然有點事后諸葛亮的味道,我們根據后來發生的歷史,去探尋初始的原因,最終挖出三枚燃爆帝國的定時炸彈。然而,在事情發生之前,一切危險看上去并不那么明顯,這些王親貴族們也不會意識到,在不久的將來他們會舉起屠刀,互相砍殺,直至血流成河。

晉帝國的巨變,還要從太熙元年(290)說起。

這一年,晉武帝死了。

一切都變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郸城县| 枣庄市| 南充市| 济阳县| 宣武区| 蓝山县| 西贡区| 江川县| 盐山县| 高唐县| 册亨县| 成安县| 天长市| 日土县| 荃湾区| 元江| 高阳县| 青冈县| 德庆县| 昌宁县| 柳州市| 临颍县| 湘潭县| 宜都市| 诏安县| 隆安县| 仙居县| 富锦市| 哈巴河县| 前郭尔| 青神县| 馆陶县| 贵港市| 宝清县| 巴林右旗| 健康| 盐源县| 沂源县| 璧山县| 鹤岗市| 古丈县|